在古代,圣人、导师和哲学家在他们的作品中以多种方式提及了界限。例如,约公元前500年,佛陀住世并教导世人关于觉醒、观照和解脱的道路:观照我们的内在生命、觉醒并从苦中解脱。解脱的方式之一就是去觉知界限,就如佛陀所言:
如盖屋不密,必为雨漏浸,如是不修心,贪欲必漏人。
如善密盖屋,不为雨漏浸,如是善修心,贪欲不漏人。
这里他提到的屋就是界限。他描述界限的另一个比喻是:
奋勉不放逸,克己自调御,智者自作洲,不为洪水没。
——《法句经》
若我们能够充分思考和讨论这些句子的深意,它们实际上正是提出了千年以来在我们的生活当中,界限有多么重要(表3.1)。
表3.1 古代历史上的一些界限视角
在神话传说中,有各种关于疗愈和转化过程的描述。其中一种会用到“魔法”一词。在这些用来反映我们生活(主要指依赖共生式的生活)中的挣扎和抗争的故事中,魔法用于描述我们在疗愈过程中或试图活得更真实的过程中冒险所做的事。这种魔法不是魔术或巫术,而是我们疗愈真我的艰苦工作。当故事中的魔法师要施展魔法时,他会在自己周围布下一个圈。这个圈是一个密闭的空间,在圈外散失的能量将会被聚集进来,从而被操作。
格雷提到:“对于一个对此过程懵然无知的外部观察者而言,似乎没有什么比看到一个成人像玩小孩游戏般用个圈把自己围起来,还在交叉点上标上各种精神标签更可笑的事情了。然而,事实上,这个动作背后的原则在心灵层面上与任何物理层面上的设计都是同样科学与合理的……一般而言,操作者的个人能力是决定性因素,是超越任何圆圈的灵验程度的。”谁是魔法师呢?谁是这些神话传说中的英雄呢?是我们自己。我们就是魔法师,就是英雄,我们活出了神话。我们通过创造、维护或释放、使用健康的界限,以让真我能够从躲藏状态中呈现出来。
但历史上有些团体常常让我们对健康的界限产生混淆。有时它们有帮助,有时却有害。我们如何去区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