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Chapter3
界限的历史

界限不是一个新说法。我们现在只是通过探讨其中的许多动力和问题而重新发现了它,并将其发展得更加清晰和健全。

大约2500年前,佛陀描述了“个别自我”的各个层面,老子也在《道德经》中提到它可以“化生万物”。这些关于“个别自我”的描述指出了我们心灵或心智的一个部分,类似于今天我们称之为“自我”(ego)的成分。基督教时代之后,《新约全书》的译者将其称作“我”(self)。其模范和教导即是活出真我、活出内在小孩:“要进入天国,你必须变得像个小孩”。他也提到了界限,如,“不要把房子盖在沙土上”和“不要把你们的珍珠丢在猪前”。

在20世纪早期,弗洛伊德对自我有了更专门的定义,但似乎并没有如基督那般将其跟真我区分开来。事实上,他或许是无意识地将我们心灵的这两个部分在概念上合二为一了——“自我(ego)”,就如卡尔·荣格和其他心理学家一样。

直到20世纪30年代,当哈特曼描述了“理想自我”,霍妮、克莱因、温尼科特和其他心理学家定义了“真实”或“真我”,对自我和真我的区分才算真正开始。持续至今,客体关系和自体心理学的治疗师和理论家恰当地区分了两者——真我和假我。 3Y00Mp1W44QgV/8PFw9X3vFr6cOSAouA6MN1czDjq1upgRPv/nEQIWEiBCA4lfbQ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