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前言
挣脱困境,进入意识探索新视野

如果可以的话,设想这样一种状态:你的意识只能觉察到当前一瞬。这一瞬既没有过去,也没有未来。然后,更进一步,设想人生也由一连串在主观时间上互不关联的瞬间构成,每一个瞬间都与其他瞬间保持独立。设想意识被暂时封存于一个个瞬间,而这些瞬间拼凑在一起,就成了我们的日常生活。这种状态是难以想象的,因为我们的意识总能轻松地在时间中来回穿梭,流畅得就像演绎《胡桃夹子》的芭蕾舞者。某一瞬间发生的事情能够为随后的行动计划提供帮助,而行动计划又能反过来和我们在过去获得的经验一同影响当下。如果意识不是这样运作的话,那真是无法想象。但是,如果你的大脑恰好出现了某种问题,就会出现上文所描述的那种情形,你理解什么叫作拥有过去和未来,却无法将自己置身于过去或未来。这是一种诡异的感觉:没有过去,没有未来,只有现在。

迄今为止的意识探索

在这本书中,我将带你领略一个奇特的世界,在这里,各种不可思议的意识体验反倒是一种常态。所有医院的神经科病房里都住满了意识体验异常的病人。其中每一个病例都能帮助我们理解一个问题,即大脑到底以何种方式组织形成人类宝贵的、时刻变化的意识。每一颗异常的大脑都在迫切地等待我们去探究,从中找寻一个逻辑连贯的故事,从而告诉我们大脑是如何构建形成“意识”这种平凡而又愉快的体验的。过去,科学家们满足于描述这些奇异的现象。然而在21世纪,仅仅描述各种令人着迷的神经疾病已经不够了。我在本书中的目标便是希望能朝着解决意识问题的方向更进一步,向大家展示我们那进化精巧的大脑如何大显神通。简而言之,我希望探讨物质是如何构成大脑意识的。

在几年前的一次出差途中,我在伦敦希思罗机场过海关。检查护照的工作人员是一位细心周到的英国人,出于职责要求,他询问了我的名字、职业以及来英国的理由。我告诉他自己做大脑研究工作,准备去牛津大学参加会议。他问我是否知道大脑两侧半球的功能差异。我有些自豪地说我不仅知道,还参与了部分相关研究工作。他一边细细翻阅我的护照,一边问我牛津大学的会议主题是什么。我用颇有权威感的口吻回答:“关于意识。”

这位工作人员合上护照递还给我,并问道:“你有没有想过见好就收?”

我似乎没有这样的打算。总有一些人从不停息自己对大自然奥秘的好奇心。在心智与大脑科学领域工作了60年,我痛苦地意识到人类还远未破解这一难题。但是,在本能的驱使下,我们依旧在不断思考我们是谁,我们是什么,拥有意识又到底意味着什么。一旦得以一睹问题的真容,余生就难免因为寻求答案的渴望而备受煎熬。可是,尽管我们努力去理解意识问题,它却像一团浓雾般令人捉摸不透。为什么意识的探索之路如此艰难?我们是否被过去的成见蒙住了眼睛以至于无法看清真相?意识是否是人类大脑的终极职责?就像怀表中所有齿轮组合在一起就是为了告诉我们此刻的时间,大脑中所有神经元组合在一起,是否也仅仅是为了让我们产生意识?人类进行意识研究的年头已久,观点在纯粹的机械论者和乐观的唯心主义者之间摇摆不定。令人惊讶的是,经历了2500年的历史之后,人类依旧没有认清意识问题,甚至尚未建立一个完备的体系,以帮助我们理解亲身经历的意识体验。的确,这当中的核心观点并没有多大变化。300年前,在笛卡儿的推动下,人们开始明确地思考意识为何物。自那时起,就诞生了两大相左的观点,一方认为心智是大脑的产物,另一方则认为心智独立于大脑之外。直至今日,这两大观点依旧存在。

近年来,意识再次成为热门课题。新的实验数据层出不穷,但说到大脑如何产生心智以及与之相伴的意识体验,目前仍鲜有能被普遍接受的观点。本书的写作既是为了挣脱这种困境,也是为了提供一种全新的理解意识概念的视角。读者将开启一段精彩的旅程,纵览来自多个领域的新发现,它们包括神经病学、进化与理论生物学、工程学和物理学,当然,也少不了心理学和哲学。寻求答案的道路是曲折的,但是目的地并非遥不可及,因为我们终将理解大自然到底如何利用神经元“变出”心智。所以各位可要抓稳坐好了!

意识是你我的本能

开门见山地说,我认为意识是一种本能。不光人类,许多生物生来就有意识。所谓“本能”,指的是生物与生俱来的能力。生物的构成原材料与大自然中那些没有生命的物体一样,但生物有其独特的结构,使得生命乃至意识成为可能。从细菌到人类,所有生物都有其本能。我们通常认为生存、性、恢复能力以及行走都属于本能,但其实诸如语言和社会性等此类更复杂的能力也属于本能。本能的种类有很多,而我们人类似乎比其他生物拥有更多的本能。但是,意识是一种区别于其他普通本能的特殊能力。事实上,由于它看上去太厉害了,很多人相信只有人类才拥有意识。即便意识不为人类所独有,我们依旧希望能更好地理解意识。而且因为意识人人都有,导致大家都以为自己对其非常了解。然而阅读本书后你就会发现,其实意识是一种复杂的、捉摸不定的本能,就连其诞生之地——大脑也是这一宇宙中最难以参透的器官。

“苹果”一词是名词,它指代一种真实存在的物体。“民主”一词也是名词,但它指代的是一种社会关系的状态,相比“苹果”来说更难被定义。如果要我给你看看什么是苹果,这很简单,因为苹果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实体。但要我向你展示民主的实体,这就很难了。那么,“本能”这个名词又该如何展示呢?上面提到的三个词都是可以定义的“某种东西”,有的是物体,有的是概念,三者都由大脑管理。像这样的“东西”我们有很多,它们都是如何储存在大脑中的呢?是不是有些“东西”适合表达为大脑中实际存在的某个结构,而另外一些“东西”适合表达为大脑结构的加工过程?“本能”的物理实体是什么?是像“苹果”一样触手可及,还是像“民主”一样难以描述?

复杂的本能和“民主”更为接近;它们可以被识别,但很难被定位。它们从简单本能的互动之中诞生,又区别于这些简单本能,就像一枚精巧的怀表嘀嗒嘀嗒地显示着时间,但时间本身并不存在于怀表内部。要想理解怀表为什么能指示时间,你不应该只是简单地将表中的弹簧和齿轮列举一遍,而应描述其设计原理和机械构造。意识本能也是如此。不要想当然地以为,既然意识是一种本能,就一定会有一个单一且独立的大脑网络负责产生那种神奇的、令所有人乐在其中的自我察觉状态。事实远非如此。当你带着这样的新观点踏入神经科病房,你立刻会发现那些患有痴呆症的病人是有意识的,即使是严重的痴呆症患者也不例外。这些病人的大脑中存在分布广泛的损伤,却仍旧存有意识;如果换作任何一台电脑,这种程度的损伤足以令其彻底瘫痪。一间又一间的病房里,住着一个又一个病人,他们的大脑损伤有的发生在局部,有的弥散在多处,然而无论在哪一间病房里,你都能感受到意识的存在。一轮参观结束后,你会发现意识似乎并非大脑的系统属性,而是为一些局部神经回路所有。

层层推演意识之源

在本书的第一部分,我们将看到如何将人类的天性与我们自身分离开来,使之成为一个能够让我们以客观视角加以研究的“东西”。我们将一路追寻这一思想的发展,从笛卡儿的时代到当代,再到现代生物学的黎明时代。令人惊讶的是,现代科学的大多数观点其实是古希腊人思想的扩展,两者的理论框架在本质上是一致的,都将心智和肉体牢牢地固定在同一个系统内。现代科学开始探索古希腊人同样关注的问题,但目前看来,现代科学遭遇了和古希腊人一样的挫折。正如前文所说的那样,我们亟须来点儿新想法,而本书便是一次尝试。

在本书的第二部分,我将介绍一些与大脑功能原理相关的现代学说,我认为,在研究神经元如何产生心智时,这些原理应当成为我们的指南。令我惊讶的是,笛卡儿最早将大脑比喻成一台机器,如今这一观点被绝大多数现代科学完全采纳。并且,在这一比喻的影响之下,我们相信大脑的许多功能需要整台“机器”的共同参与。的确,我们每个人都是由若干相对独立的模块组建起来的,这些模块构成了精妙的协作关系。要想理解模块之间是如何合作的,我们首先需要理解整个系统的结构,此类结构也被称作“层级化结构”,相信许多读者(例如诸位计算机科学家)都熟悉这一概念。在这一部分,我们终于能走进期待已久的神经科病房来验证上述构想。我们将反复发现,在人类那具有层级化结构的模块化大脑中,每一处局部组织都参与了意识的控制。神奇的意识体验并非来源于某个核心系统,而是分散于大脑的每一个角落。意识似乎是不可战胜的,即便是像阿尔茨海默病那样分布广泛的大脑疾病也无法将其消灭。

在本书的第三部分,我将直接挑战大脑与心智研究中的那个烦人而又致命的问题:神经元如何产生心智?这一团湿乎乎的组织如何让你我拥有思想?我们对物质世界的认识存在许多鸿沟。我们在多个水平上研究物质的构成,却无法理解不同水平之间的关联。在生命和无生命的物质之间,在心智和大脑之间,在量子世界和我们的日常世界之间,都存在一个众所周知的鸿沟。我们应该如何填平这些鸿沟?在我看来,物理学似乎能够提供帮助。

在全书的最后一部分,我提出了一种观点,用于解释大脑模块、层级化结构以及种种鸿沟如何最终产生我们所说的意识体验。理查德·阿斯林(Richard Aslin)教授曾经对我说,他认为“意识”其实是一个“代词”,可以被用于指代所有与人类心智活动有关的变量。人类拥有大量与生俱来的能力,其中包括语言、知觉、情绪等等,而“意识”一词相当于一种简写,可以用于方便地描述这些天性的功能。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我们最好将意识理解为一种复杂的本能。每个人都有许许多多的本能。我们的思想片刻不停,并且充满跳跃性。某一刻我们冒出了一个想法,下一刻又开始思考完全相反的点子,随后我们想起了家人,接着又感觉身上痒痒,然后想到一首喜欢的小曲儿、不久之后的会议、购物清单、令人火大的同事、波士顿红袜队……这种状态可以无限持续下去,直到我们学会使用线性思维,尽管后者可以说是一种违背人类天性的思维方式。

有意识地维持线性思维方式是非常困难的,眼下的我正为此费尽力气。我们的头脑就像一锅咕咕冒泡的开水,很难预测某一时刻会有哪个气泡抵达水面。浮出水面的气泡最终会裂开形成一个“想法”,并很快被更多的气泡所替代。在气泡们休眠之前,水面将一直保持活跃状态。而时间之箭会将在水面依次亮相的气泡挨个儿串联起来。我们可以提出一个设想,将意识视为大脑中的气泡,每个意识气泡都有其神经基础,并会在某一时刻浮出脑海。如果你感觉这个设想太过晦涩,不妨读完本书,看看你是否也会得出类似的结论。更重要的是,请尽情享受你的想法浮出意识表面的过程。 H9P2VksCp9z5nZVxmYP6bo7IxFg0IBkE2RxXUmVI4SU8XAxxnJ10pdojItUad5Oa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