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1903年10月20日,超过5 000名观众挤进了费城的南方竞技俱乐部,前来观看当地最受欢迎的乔·格里姆(Joe Grim)对阵前世界中量级和重量级拳击双料冠军鲍勃·菲茨西蒙斯(Bob Fitzsimmons)。比虚构的洛奇·巴尔博亚更早,格里姆以其非凡的勇气和过人的胆量赢得了这座城市和整个拳击界对他的热爱与尊敬。

格里姆原名萨韦里奥·詹诺内(Saverio Giannone),出生在意大利阿韦利诺,在家里的九个孩子中排行第八。他10岁时来到美国,在百老汇竞技俱乐部门外摆了一个小小的擦鞋摊。他非常喜欢观看当时频繁举办的裸拳拳击比赛,有一天晚上,一位拳手因故未能参赛,举办方不得已向观众席征求一名志愿者,这时格里姆跳了出来,接受了这个挑战。

格里姆被打惨了,但令人称奇的是,每一次被击倒在地后,他总能像皮球一样从地上再次跳起。尽管没有任何拳击技巧,格里姆却一直笑着坚持到了最后。他一战成名,很快就有经纪人找到了他,安排他到其他竞技俱乐部去对阵各种拳手,并给他取名“乔·格里姆”(见图2-1),毕竟没有人愿意去叫他那拗口的真名。他的名声迅速在拳手中间传播开来,毕竟,谁能拒绝比赛稳赢的诱惑呢?

图2-1 乔·格里姆

资料来源:National Poltice Gazette,No.134,December 12,1903,经许可使用。

他们来后都大吃一惊。这个身高170厘米、体重68千克的格里姆打败了比他更高大、更有名的众多拳手,其中包括杰克·奥布莱恩(Jack O'Brien)、巴巴多斯·乔·沃尔科特(Barbados Joe Walcott)、迪克西·基德(Dixie Kid)、约翰尼·基尔班(Johnny Kilbane)和巴特林·莱维斯基(Battling Levinsky)。他们每一个都把格里姆打得灵魂出窍,却都没能把他彻底击倒。以非常快的击打速度和毁灭性力量而著称的杰克·布莱克本(Jack Blackburn),尝试了三次也没能击败格里姆。 1 在比赛结束时,浑身是血的格里姆站到拳台围栏上,冲着他的狂热追随者吼道:“我是乔·格里姆,我不怕地球上的任何一个人。” 2 他还说自己想要挑战世界重量级拳王。

终于,他在10月的这天晚上获得了向菲茨西蒙斯挑战的机会。菲茨西蒙斯是一位在世的传奇人物,据说他的重拳能击穿任何材料。这位“长满雀斑的奇迹”击败了很多重量级选手,获得了两个世界冠军头衔,并被认为是迄今为止这项运动中最硬的“铁榔头”之一。比赛共分6个回合,大多数拳击专家预计比赛会很早结束。菲茨西蒙斯甚至认为只要一个回合自己就能获胜。

比赛过程中,菲茨西蒙斯一次又一次地将格里姆击倒在地,但后者“不断平静地站起来,更为积极地进行防守”。菲茨西蒙斯晃动着脑袋,持续地挥动拳头。 3 格里姆的鼻子和耳朵被世界冠军打得出血,只能努力地保护着自己的下颚。菲茨西蒙斯不断使用摆拳、勾拳、刺拳、上勾拳轮番击打,格里姆在第3回合中被击倒4次,在第4回合中则被击倒6次。在被击倒后裁判数10判负时,他有7次直到裁判数到9才站了起来,继续比赛。 4

眼看到了第6回合,观众们开始嘲讽世界冠军还是没能将这个意大利人淘汰出局。菲茨西蒙斯恼怒地从他的比赛角腾身而起,而格里姆顽强地抵挡住了他的进攻,并用一记摆拳短暂地击晕了这位前世界冠军。而后,菲茨西蒙斯再次击中格里姆面部并将其击倒在地,但格里姆跳起来继续战斗,直到比赛结束的钟声响起。费茨西蒙斯马上握了握格里姆的手,而格里姆则在走回比赛角的途中还翻了个跟头以示庆祝,尽管他在整场比赛中曾被对手击倒17次。 5

一位现场目击者说,格里姆抵抗住了普通人根本无法承受的连续击打。格里姆的对手对于他在受到如此沉重的击打后仍能保持微笑表示无法理解,重量级拳击冠军杰克·约翰逊(Jack Johnson)甚至表示:“我不相信这个人只是血肉之躯。” 6 尽管如此,格里姆还是输掉了他的绝大多数比赛,在他的整个职业生涯中,他被击倒过数百次。由于坚毅的表现,他获得了“人体沙袋”的名号。 7

乔·格里姆的故事说明我们人类,至少是其中的一部分人,能够承受重击。这绝对是件好事,因为从小行星撞击地球的那一刻起,直至无所畏惧的乔·格里姆降生在地球上的6 600万年间,地球已经带给栖息其上的生物无数次重击。地球变动频仍,曾经存在过的物种,99.9%都被它淘汰出局了。

但其中不包括我们人类,至少现在还不包括。

那么,乔·格里姆和他两条腿的猿人远亲究竟有多大机会出现在这个星球上呢?格里姆几乎无法躲避重量级拳手的攻击,但作为人类,他不存在于地球上的概率则要比前者小得多。一系列改变地球的事件已经在过去的6 600万年里一一呈现,有些相当缓慢,有些则非常迅速。其中的任何一件事的发生方式都可能是随机而迥异的,它们何时会发生,或是根本不会发生,都会使生命的故事截然不同。事实上,在过去的百万年间,地球一直处于一种极其动荡不安的循环之中,跟过去3亿年间出现的任何情况都不一样。

但凡没有杀死我们的,都让我们变得更加强大。这些剧变塑造了我们人类的特殊能力,让我们能够应对地球给予我们的各种重击。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还存在,而我们的很多竞争者早已不在了。

好时代,坏时代

白垩纪-古近纪更替之际被小行星撞击之后的岁月无疑是地球历史中最糟糕的时光之一。然而,最近从美国科罗拉多州发现的化石表明,即使这个地方当时遭受过地球上最严重的撞击,但在几十万年间,森林重新恢复了,哺乳动物数量回升并不断进化出更新、更大的种群。 8 此后的数百万年,地球上的生命享受着自哺乳动物和鸟类出现以来最好的那部分时光。

地质学家将过去的6 600万年分成7个不同长度的时期,分别是古新世、始新世、渐新世、中新世、上新世、更新世和全新世(见图2-2)。不同世的界限通常以反映海洋和陆地生物生存环境转变的岩石的变化为标志。尽管有些界限划分以大量生物灭绝为标志,但其中任何一次的灭绝规模都无法与白垩纪-古近纪更替之际发生的物种灭绝规模相提并论。相反,这些界限的划分一般更多表现为包括哺乳动物在内的特定植物和动物物种有限的变化,像是其中一些物种开始出现,一些逐渐消亡,或者一些物种在地球上的分布情况发生了变化。

图2-2 地质时期划分

资料来源:Kate Baldwin.

比如,古新世和始新世的交替就以深海有孔虫的大量灭绝为标志。然而,在陆地上,哺乳动物的生存范围却迅速扩张,最早的灵长目动物已分别在北美洲、亚洲和欧洲出现。而始新世和渐新世的更迭标志则是,欧洲部分地区超过80%的胎盘哺乳动物灭绝了,灵长目动物则从北美洲消失。 9 在上新世结束时,大量海洋动物灭绝,包括一些哺乳动物、海鸟、海龟和鲨鱼,其中还包括恶名昭彰的、体形有校车那么大的巨齿鲨。 10 在11 700年前更新世结束时,除了非洲以外,地球上其他地方绝大多数体重超过44千克的大型哺乳动物都灭绝了,这其中就包括差不多90个属,比如巨型地懒、骆驼、北美洲的剑齿虎,以及欧洲的长毛猛犸象和披毛犀等。 11

所有领域的科学家都对这些剧变感到困惑不解:究竟发生了什么?

世更替的原因

自19世纪以来,世更替的很多模式已然揭晓。但一直存在的大问题是,这些物种间的更替究竟是生物物种随时间推移稳定的正常变化,还是由一些突发事件而导致的结果?人们在提及世的更替原因时,经常提到小行星撞击、火山喷发、超新星出现、地壳板块移动、海平面下降、冰川作用等因素,或以上各种因素的组合。然而现在的挑战是,我们必须找到确凿的证据证明这些突发事件与世的更替同时发生,而且它们又足以解释地球和生命的变化。

直到最近,地质变化的速度还无法非常准确地确定,气候变化的幅度也是如此。因此,这些变化背后的可能原因很难分析。 12 地质学的一个重大发展是出现了能够追溯过往气候变化的技术。地质学家现在可以通过分析氧、碳、硼等元素稳定同位素的相对丰度来推断古代气候条件,包括空气和海洋温度等,这些元素都保存在有孔虫或软体动物的外壳里、被掩埋的沉积化合物中。这些间接的化学指标或者说“代用指标”,再加上用以确定岩石年龄的高度精确的放射性测年法的发展,已经彻底改变了我们对于过往发生了哪些地质事件以及它们发生得多么快速方面的认知。有一个关键的事实是清晰的:所有世的更替都以重大的、有时是突发的气候变化为标志,尽管这种力量并不总能引导我们找出有关触发机制的确凿证据。

例如,在古气候记录无从获取时,人们对于古新世和始新世之间显著的交替速度并不重视。在一百年以来,人们才知道,有些种群在始新世开始的时候才开始出现,这其中包括偶蹄目动物(骆驼、鹿等)、奇蹄目动物(包括马、犀牛等)和灵长目动物。气象记录揭示,在古新世和始新世交替时期,地球深海区水温和陆地气温分别升高了约5℃和5~8℃,而且持续了大约10万年(见图2-3)。 13

图2-3 过去6 600万年全球温度变迁

注:黑线为每50万年为时间间隔的平均地表温度曲线;纵向散列为实际数据点。

资料来源:Illustration by Kate Baldwin根据Hasen等人2013年的数据绘制。

你可能会认为升高5℃不算什么大事,但要知道,这可是全球平均温度。这种温度变化在地球上并不是平均分配的:相比于赤道附近,高纬度地区的变化会更大。客观来说,两万年前如果地表温度下降5℃,北美洲、欧洲和亚洲的大部分地区就会被封存在数千米的冰层以下。在古新世,这种影响体现为气候、植被、生物栖息地环境产生了巨大的地域性变化。

随后3个世的更替都以地表温度的下降为标志 14 :从始新世晚期到渐新世早期,相对较快地下降了4~6℃;从上新世到更新世早期,逐步下降了3℃; 15 更新世和全新世更替之际出现了一个快速下降几摄氏度随后又快速升高几摄氏度的过程。 16 地质学家面临的挑战在于,如何将这些气候变化与特定的事件联系起来。

自从发现造成希克苏鲁伯陨石坑的小行星撞击地球事件,引发了白垩纪-古近纪大灭绝,小行星就占据了引发全球性变化的嫌犯名单的头名。一般认为,只有直径为1~2千米的小行星才能对地球产生明显的影响。 17 这种尺寸的小行星会在地球表面撞出直径达20千米或更大的陨石坑。 18 在过去的6 600万年里,有相当多来自太阳系的大块陨石落在了地球上,我们已知的符合上述标准的陨石坑就多达12个(见表2-1)

表2-1 12个知名的陨石坑

除了希克苏鲁伯,还有哪一次小行星撞击地球能达到引发世的更替的级别呢?答案是:基本没有。

埃尔塔宁小行星撞击地球发生在大约258万年前,正值上新世和更新世交替之际。这是已知的唯一发生在深海盆地的撞击,据信该小行星的直径约为2千米。 19 撞击使大量的海水和硫黄等物质喷射到空气中,并引发了巨大的海啸。但这是否足以将地球推入长期的寒冷时期,以至于将其变为冰川期,答案尚不明确。

与此类似的还有,科学家曾经在新泽西海岸边发现古新世和始新世交替之际小行星撞击地球的碎片,但仅靠这一发现无法证明这里发生过撞击。 20 因为没有发现与该碎片同年龄的陨石坑,所以也无法知道这颗小行星的大小。

更何况,从理论上讲,小行星撞击本应会让地球变冷,而事实上,在古新世-始新世极热事件中,气温是在上升的。而大规模火山喷发或甲烷排放等事件,则更可能导致气温上升。

综上所述,在哺乳动物时代,由小行星撞击地球引发世的更替,这一论点的证据尚不充足。大多数世的更替并没有发生小行星撞击地球,而且很多较大的撞击并未产生已知的持续性的全球影响。当然,它们都产生了区域性或短期的影响。那么,还有什么能够解释快速的气候变化和动植物世界的重大转变呢?最近的调查揭示出一种全然不同的、改变了世界的碰撞。

从温室到冰窟

今天的世界地图跟6 600万年前的相比,从大多数大洲的位置来看,并没有什么根本性的不同。 21 但今天的气候与早期的哺乳动物和后来的灵长目动物出现时的气候的有着根本性不同。从化学指标看,在小行星撞击地球以后约1 500万年间,地球比现在更加温暖。5 100万至5 300万年前,地球平均地表温度为25~30℃ 22 ,热带雨林的覆盖面积达到了地球历史上的最大值 23 ,亚热带丛林延伸到了极地,从北极到南极,地球上几乎看不到冰。

而今天,地球的平均气温约为14℃,两极均被冰雪覆盖。地球已经从始新世早期的“温室”变成了如今的“冰窟”。古气候记录揭示出,全球平均地表温度一直处于逐步下降和快速下降的周期中,中间夹杂着一些间歇性的升温阶段(见图2-3)。

如果小行星撞击不是这个变冷趋势的成因,那什么才是呢?

人们已经发现了两个关键的线索。第一个是南极洲冰川形成的时间。4 000万年前,南极洲在地球上的位置和现在类似,但从发现的化石看,那时的南极洲却是一派青翠的景象。然而,在始新世后期,南极洲开始结冰封冻。 24 到了渐新世早期,广袤的南极洲完全被冰雪覆盖,并一直延续至今。南极洲的冰川形成是地球气候的一个巨大的临界点,因为它将巨量的水变成了冰,从而降低了整个地球的海平面。

第二个线索来自二氧化碳的古气候记录。由于二氧化碳是大气层中吸收热量的主要气体,因此被认为是调节地球气温的主控因素。 25 在温暖的始新世早期,二氧化碳的含量极高,达到了1 400 ppm(现在只有415 ppm)。 26 但在始新世后期,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开始下降,后来在渐新世早期更是急剧降至600~700 ppm。

二氧化碳含量的下降,可以解释始新世和渐新世更替之际的主要降温过程和南极洲冰川形成的原因,但二氧化碳含量的急剧下降又是什么原因呢?

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可能通过几种途径被消耗掉。植物可以把二氧化碳转化为食物和生物质,其中一些生物值会被埋葬。海洋把二氧化碳溶解在海水中。岩石通过化学风化作用消耗二氧化碳:雨水中的二氧化碳形成碳酸,缓慢地溶解岩石并释放出钙、镁和其他离子,然后这些离子进入河流和海洋,在那里通过甲壳类生物和碳酸盐离子结合在一起,这些甲壳类生物最终会死去并被掩埋。

以上这些途径能够解释始新世后期二氧化碳的减少和沉积吗?那时有更茂密的森林、更广袤的海洋,或是更多的岩石在做这项工作吗?

答案是那时有更多的岩石,为此我们要感谢印度,或者更准确地说是印度板块。这个板块是十几个形状不规则的大型地质构造板块之一,它们拼合成了带有海洋与大陆的整个世界。这些板块由坚硬的岩石形成,横跨地壳和上地幔,像木筏一样在由岩浆和熔融岩石形成的半液态层上慢慢移动,大多数以每年2~4厘米的速度相当缓慢地蜿蜒而行。

但印度板块是个例外。6 600万年前,它所处位置与现在差别很大,位于远离亚洲大陆超过4 000千米的南半球,靠近马达加斯加。构造力以每年18~20厘米这一极快的速度推动该板块向北移动,直到它在4 000万年前与亚洲大陆相撞。 27

地球化学的开创者沃利·布勒克(Wally Broecker)将这一事件描述为“改变世界的碰撞”。那次缓慢而持续的碰撞逐渐形成了青藏高原和喜马拉雅山脉。 28 从始新世后期开始,这些不断升高的山脉通过消耗大气中的二氧化碳,重新改变了地球的气候。

印度板块以更快的速度移动看起来仅仅是一次意外,一次地质事故。 29 1.4亿年前,一个名为冈瓦纳的超级大陆分裂出多个板块,印度板块是其中最薄的一个,它比其他板块薄100千米。 30 构造力推拉着“苗条”的它,使它每年的移动距离比其他板块快15厘米。

但每年15厘米能形成多大差别呢?这种更快一点的速度使印度板块在2 000万年里移动得更远。如果按照通常的速度,印度板块应该还没有撞到亚洲大陆,那么地球的气候当然也不会出现当时的那种改变,生命的故事也会截然不同。

然而,印度板块的确撞上了欧亚大陆,于是地球发生了变化,而且将以更具戏剧性的惊人方式继续改变。

欢迎进入冰川期

请再回头看一下图2-3的温度曲线。看看从6 600万年前直到现在的那条粗而平滑的曲线。这条线是以平均50万年为一个时间间隔连接而成,反映了长期的降温趋势。现在,请注意一下叠加在主线上的带有尖峰的折线,那代表着许多时间点的实际气温数据。曲线越向右,气温的波动幅度就越大,这是怎么回事?

为了看清楚这些细节,下面是过去500万年的放大图(见图2-4)。

图2-4 过去500万年的全球温度变化

注:实线是每50万年为一个时间间隔的平均地表温度曲线;竖向折线为实际数据点。请注意在最后的数百万年间,竖向折线的波动幅度越来越大。

资料来源:Kate Baldwih根据Hansen等人2013的数据绘制。

看看这曲线的右端区域过去的200万年间的温度分布。这里还有近80万年的细节放大(见图2-5)。

图2-5 过去80万年的全球温度变化

注:气温下降时是冰原扩展的冰川期;气温峰值出现在冰原收缩时持续时间更短的间冰期。

资料来源:Kate Baldwin根据Hansen等人2013年的数据绘制。

究竟发生了什么?

欢迎进入冰川期。始新世以来的长期降温趋势使地球进入了3亿年里最冷的时期。没错,3亿年。这些高低起伏的尖峰说明,在过去的200万年里,地球在两种非常不同的状态间摇摆。这些温度的循环代表着冰川期和间冰期。

气温下降时是冰川期,巨大的冰原占据了北半球,比如在北美洲,厚厚的冰层覆盖了整个加拿大,冰川最远到达了俄亥俄州南部。气温的峰值出现在持续时间较短的间冰期,此时冰盖有所消融。现在,我们处在一个已经持续了11 700年的间冰期中。

现在还不清楚是什么导致了冰川期的出现。不管是何种诱因,很明显的一点是,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从上新世的大约415 ppm的高位,下降到了冰川期开始时(更新世)的约280 ppm。 31 这一新的、更低的二氧化碳含量看起来是一个关键的阈值,这时其他的机制开始启动,比如冰对阳光的反射,从而导致进一步降温。

不过这种降温并不是固定的,而是周期性的。在地球再一次变冷之前,一定有什么因素导致了气温回升。这个因素是太阳,更准确地说,是地球接收的阳光。冰川周期的规律性源自地球轨道及倾斜角度的微小变化,这些变化会影响北半球高纬度地区的光照量。在过去的100万年里,最显著的两个周期分别持续了大约10万年和2.3万年。较长的周期是由于其他大行星导致地球近乎圆形的轨道出现了偏差,这种偏差决定了冰川期和间冰期的更替。较短的周期是由于太阳和月亮引起的地球自转轴的摆动,这种摆动决定了较长冰川周期内冰川期和间冰期的出现。

然而,太阳的辐射并不是温度的主要决定因素。当地球开始变暖时,二氧化碳会从海洋中释放出来,使地球加速升温。而当海洋变冷,它会储存更多的二氧化碳。在过去的80万年里,二氧化碳的含量在180 ppm和280 ppm之间波动,直到最近它已超过了400 ppm,这里就不展开介绍了。 32 结果,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水平跟地表温度在长周期里紧密相关。

但是长轨道周期和二氧化碳并不是故事的全部。研究发现,冰川期的气候比任何人所预测的都要动荡。

地球气候的纤颤

我们放大格陵兰岛在过去10万年相对于今天的温度变化曲线(见图2-6)。

图2-6 过去10万年间格陵兰岛地表温度的快速波动

注:格陵兰岛每几千年发生一次幅度高达20℃的冰川期气温突变,表明这一时期全球气候极度不稳定。

资料来源:Kate Baldwin根据ACIA 2004年的数据绘制。

如果你在想,波动幅度这么大!那么你的反应跟当初发现地球气候如此不稳定的科学家的反应一模一样。这种不稳定不仅发生在过去200万年里的冰川期和间冰期之间,在刚刚过去的最近的冰川期内也是如此。

1992年,当相互竞争的两支来自欧洲和美国的钻探队钻到格陵兰冰盖下3千米处,他们发现了“剧烈的”气候震荡。冰和它冻结的气泡及尘土,保存着形成时的气候记录。在过去的10万年里,格陵兰岛共计有25次逐渐变冷 33 ,然后在仅仅10~20年间又以最多7℃的幅度变暖 34

相比之下,在过去的一个世纪里,格陵兰岛的气温仅上升了2~3℃,而格陵兰岛的冰层融化速度却越来越快,这引起了现今的科学家的极大关注。因此,这25次波动反映了全球范围的大动荡。到底是怎么回事?

这里还有一张图表,看看你能不能弄明白(见图2-7)。

图2-7 心室纤颤

注:心律不齐患者的心电图。

资料来源:Beatson等人根据Oxford University Press的数据绘制,经许可使用。

被难住了?

这是心室纤颤患者的心电图。

这是一个相当好的类比。纤颤是一种心律失常:肌肉纤维随机收缩导致的一种混乱、不同步、不规律的心跳。我们现在知道,在由地球轨道驱动的冰川循环更长、更有规律的节奏影响下,地球的气候在过去至少80万年里一直处于纤颤状态。

比如,大约12 900年前,随着地球变暖进入间冰期,一些地区在几十年间气温突然下降了好几度。1 200年后,它们又在短短5年内再次变暖。这一时期被称为“新仙女木期”,仙女木是一种标志性耐寒植物,它在寒冷时期的分布范围逐渐向南扩张。

这一次或其他纤颤是如何发生的,科学家还在认真研究。从时间上看,气候快速反转事件是随机发生的,因此很难明确地指出某一确定的原因。 35 但是,看起来当某些因素的组合到达一个临界点时,气候就发生了反转。其中的原因似乎涉及大西洋环流。温暖的热带大西洋的海水被墨西哥湾流带向北方,随着表层海水的蒸发温暖了沿途的空气,表层海水就变得更咸、更冷、更浓稠,并在接近极地的海洋下沉。这种又冷又咸的深层海水随后向南回流,经过赤道、南美洲、非洲和南极洲,最终回到南大西洋,然后按照这一线路不断循环。大西洋环流就像一台巨大的热泵,加热了北半球。但是这台泵经常被打开又关闭。

淡水的流入,比如北半球冰盖融化形成的淡水,就能打断这一环流并关上这个热泵,使它快速崩溃并最终导致地球快速变冷。或者,在更寒冷的时期,当冰盖融水减少,海水的盐度就会上升,使环流增强,从而导致地球快速变暖。

令发现了大西洋环流的沃利·布勒克震惊的是,这种机制对气候变化有极强的放大作用,而没有太多的减缓作用。在发现这些快速的纤颤后不久,布勒克评论道:“古气候记录在向我们呐喊,地球的气候系统就像一头暴脾气的野兽,哪怕是轻轻一碰,它都会反应过度,根本不能保持自我稳定。” 36

当然,关于这头脾气暴躁的野兽,最有趣的问题还得是这些过度反应对地球生物的影响。小行星撞击地球带走了大多数动物的生命,除了那些大部分时间生活在水中或地下的动物。哪些种类的动物能够适应过去200万年里极度不规律、意外频发、不断大幅波动的气候呢?

放下这本书,去照照镜子。

你现在正在看着它们。

四季皆宜的动物

为了弄清楚这些气候的纤颤对于我们这个物种以及我们的祖先究竟意味着什么,考古专家必须将他们的注意力从格陵兰岛和南极洲冰层下的记录转向非洲的岩石和土壤里的其他线索。越靠近赤道,寒冷期与温暖期的转换就变得越不关键了,雨季和旱季的周期循环才是我们考察的重点。诸如尘土、花粉、湖泊和近海沉积物等物质,揭示出潮湿和干旱环境之间的剧烈波动。

要想了解这些干湿波动的幅度和速度,请想想当今地球上最大的热带沙漠:撒哈拉沙漠。它的面积约有932万平方千米,5 000至11 000年前,这里曾是一片绿洲!从上一个冰川期结束开始,极度干燥的撒哈拉迎来了丰沛的降雨,那时的降雨量是现在的10倍还要多,足以蓄起永久性的湖泊并承载多种多样的植物、动物和人类。 37 如今,人们在阿尔及利亚、乍得、利比亚、苏丹和埃及发现了数以千计的岩画、雕刻,记录了以前“绿色撒哈拉”时期的大象、河马、长颈鹿以及狩猎者,但仅仅几个世纪后,气候逐渐转至干旱,从而开始形成今天的沙漠。

为了了解这种气候的波动对于我们和其他物种的长期影响,考古专家一直在重点关注有人类和我们的祖先长期生存记录的地区。在肯尼亚南部内罗毕西南约64千米处,奥洛格塞利(Mt. Olorgesailie)和奥尔多尼奥-埃萨库特(Oldonyo Esakut)这两座死火山之间的东非大裂谷的底部,就存在着这么一处所在。

古人类学先驱玛丽·利基(Mary Leakey)和路易斯·利基(Louis Leakey)夫妇 (3) ,最早于1942年的复活节周末,开始勘查奥洛格塞利盆地被侵蚀的丘陵和沟壑。他们分头仔细搜寻白色的沉积物。几乎在同时,他们互相呼喊对方。玛丽不断大声地叫路易斯赶快过来看看她的发现。“当我赶过去看时,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在一片宽15.2米、长18.3米的范围内,有着成百上千的手斧和砍刀。它们非常大,作工堪称完美。” 38 路易斯后来这样回忆道。玛丽觉得这场景简直就像是一个刚刚废弃的石制工具加工厂,而其实它已存在了70万年之久。这场景如此让人震惊,他们决定原样保留其中的大部分现场。他们修建了狭窄的人行通道,将整个发掘现当作一座公共博物馆向公众开放,那里就像奥洛格塞利火山一样至今未变。

由于这里的沉积物中保存着过去120万年的大部分历史记录,考古学家一直将这里作为重点研究区域。 39 几十年来,一支大型的跨学科研究队伍连同美国史密森学会(Smithsonian Institution)和肯尼亚国家博物馆(National Museum of Kenya)共同努力发掘那段历史。除了石制工具,还有大量的动物化石,它们与气候指标相互印证,共同讲述了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故事。

在距今120万年至40万年,这里至少发生了16次重大的环境变化,陆地在湿地和干旱的草原之间来回变化。 40 这种变化在过去的32万年间进一步加速。然而,大多数的环境波动发生后,在随后的沉积层中发现的工具表明,在这长达100万年的高度不稳定的气候条件下,原始人依旧能够坚守下来或至少是重新在这片区域定居下来。

然而,动物的遗骨却讲述了另外一个故事。比如,出现在50万年前的30种哺乳动物中,包括如长颈鹿、羚羊、斑马和大象等许多大体形的食草动物,只有7种在随后的20万年存活下来。这些物种最终演化为16个新的物种,而这些新物种以前在奥洛格塞利从未被发现。 41 对于这种大规模的物种变化,最简单的解释就是,不断变化的气候造就了新的环境,环境变迁的速度比动物的适应速度要快。

那么原始人的这种适应力又是怎样形成的呢?石制工具的记录给出了一些有力的线索。同样在这20万年中,原始人的工具箱经历了令人吃惊的变化。 42 考古学家在奥洛格塞利盆地里发现的50万年以前的工具,以大型石制手斧为主。

但是,在距今50万年至32万年前,早期的人类开始制作更为精良的工具,比如可以装在武器上的尖头、细刮刀和锥子。这些新工具有很多是用黑曜石制成的,而这种火山石远在80多千米外才能找到(见图2-8)。而且,后来的这些工具制造者使用了可能用于人体彩绘的彩色颜料。这些从远处得到的材料和新设计的工具都表明,它们的制造者比奥洛格塞利更早期的居民拥有更强的认知能力,并且有着更复杂的社会行为。

图2-8 肯尼亚奥洛格塞利出土的石制工具

注:在气候快速变化时期,奥洛格塞利周围的原始人使用的工具从大手斧(左图)变成了更小、更精细的刀片和刀尖(右图)。

资料来源:Human Origins Program, Smithsonian Institution.

这些并不是他们仅有的技能。原始人在距今80万年至100万年前就学会了如何使用火去围猎、取暖和烹饪,因为他们知道从煮熟的食物中能够获取更多热量。 43 这类知识使得这些狩猎采集者比其他动物能够更好地面对气候的动荡和水、植物、猎物和材料等资源的不可预测性。 44

狩猎采集者是如何获得更强的认知能力和社交能力的呢?

答案是,他们拥有更大、更好的大脑。

人类进化的标志是,自接近冰川期的开端以来,原始人的大脑体积急剧扩大,变成了之前的大约3倍。古人类学家相信,在地球历史中这段非同寻常的变化时期和这种有着非同寻常的大脑袋、会制造工具、能够调整和创建自己的栖息地的动物的进化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见图2-9)。

图2-9 人类的大脑容量在冰川期急剧增大

注:在经历了长期的相对停滞之后,人类的大脑容量在过去的300万年内变成了原来的3倍多。

资料来源:Kate Baldwin根据Bolhuis等人2014年的数据绘制。

就这样,人类诞生于由很久之前的一次地质事故引发的罕见冰川期,并且经历过一场任何哺乳动物都曾遭遇的最不稳定、最不可预测的气候循环——一系列幸运的地质事件的锤炼。今天,感谢我们那些生活在冰川期艰苦卓绝环境下的狩猎采集者祖先,我们现在不仅能够运用大脑去从事狩猎和采集,还能进行许多娱乐活动,比如园艺、绘画、写书,甚至是充当“人肉沙袋”。 CArJDlv5m/iZ7qk/y6av3g+XhOhaRPKLjDLL+Jnlr6g/YHDmyNRxt6DDz7PDTvnS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