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07 构建学习力,不断积累上升动能

一方面对自己有可能的
无知状态保持警惕,
另外一方面对自己的
学习能力
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
这是一个高效的终身学习者
应该抱有的正确态度。

思考力训练

若想在职场上顺利发展,每个人都要不断学习,持续地提升自己。然而,生活和工作中的学习与在校园里的学习其实有很大的不同。那么以下这些学习类型中,哪些是更需要我们去关注和训练的呢?

1.知识获取;

2.记忆塑造;

3.技能提升;

4.问题解决。

成为一个职场人之后,面对生活和工作,你要能更好地驾驭它们,解决那些没有标准答案的难题,要把学习集中在“技能提升”和“问题解决”这两种类型上,在某些专业技能上获得深厚的积累,发挥你的创造力和想象力,甚至是培养对于整个形势的综合理解能力。

正在读这本书的你,肯定已经算得上是一位资深的学习者了。从小学一直到大学毕业要学16年甚至更久,如果算上幼儿园和硕士、博士阶段,那你的学习生涯可能长达20多年。

可是你现在面对的生活和工作中的学习,与在校园里的学习相比,已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

职场人,如何成为高效的终身学习者

你在校园里的学习主要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 知识获取 ,就是要尽量多地学习各个学科的基础知识;另一种是 记忆塑造 ,就是把我们学到的东西尽可能地都记住。

可是当你成为一个职场人之后,面对生活和工作,你的学习却需要集中在另外两种类型上:一种是 技能提升 ,如果你想要更好地驾驭自己的工作,就要在某些专业技能上有很深厚的积累;另一种是 问题解决 ,因为在工作和生活当中,你总会遇到一些没有标准答案的难题,解决起来很棘手,这时候就需要发挥你的创造力和想象力,甚至是对于整个形势的综合理解能力,才能去破解这些难题。

我们常常夸奖一个人“懂行”,这指的就是学习的后两种类型。这些是生活和工作里的特殊智慧和经验,不是仅靠学习书本中的知识就能获得的,你也可以称它是“不可言喻的知识”。对这类知识的掌握程度,才能体现我们专业水平的高低。就像飞行员能迅速判断飞行状况,医生能果断处理手术中的意外,厨师能熟练做出很多高难度的菜肴,都是调用了这类“不可言喻的知识”。

这后两种类型的学习,才能真正让人做到知行合一。打个比方,知和行,其实就像老鼠们在研究对付猫的办法,有的老鼠说给猫挂个铃铛吧,一听到铃铛响,老鼠就知道猫来了,得赶紧跑,这就是“知”。可怎么能把这铃铛给猫挂上,这就是“行”。 如果都停留在“知”的层面高谈阔论,那等着谁去“行”呢?

曾经有位企业家跟我说,自己特别怕下属总是去追新概念,讲到工作,脱口就是“国民总时间”“认知税”“共同体危机”“第一性原理”之类的新词,可是当你追问攻克一个具体问题的方案时,他却说不出什么思路。所以,单纯的掉书袋可不行,如今的世界需要的是“聪明的创造者”。也就是说,最重要的不是你知道什么,而是你能利用你知道的东西做什么。

灵活地展开这四种类型的学习,就能全面提升你的学习成效,让你成为一个资深的知识获取者,在知识的理解应用和创造性思维方面获得显著提升,成为一个真正高效的终身学习者。

那么,我们该怎么提升学习成效呢?下面我就为你介绍四种学习场景,帮你打破学习误区,有效提升学习效率。

场景变换法,综合使用才是最有效的

有史以来,人类的学习场景可以分成四类,分别是:营火、水源、洞穴和山顶。不同的学习场景,可以帮助学习者达到不同的学习效果。但是,现在大多数的终身学习者都太过于集中在第一种学习场景,也就是“营火”。

第一种学习场景:营火

营火,顾名思义,就是远古的时候人类部落营地中夜晚时分燃起的篝火。夜幕降临之后,大家聚集在一起,围着火堆分享故事。这个场景正是人类文明诞生的开端,让人类的知识和文化得到传承和进化。

营火代表的是一对多的学习模式,像是传统的线下授课、公开演讲、讲座,还有线上的音频、视频、知识服务,都属于这一类。只要是一个人讲授很多人听,就是典型的营火学习场景。在这种模式里,老师、专栏作家、演讲人在知识传递的过程中占据着主导地位,他们会决定选择将哪些知识讲授给哪些用户。这就会导致一个问题,就是你学习的范围已经被框定了,它的上限就是传授者知识水平的上限。所以,营火学习场景最大的作用就是帮助你储备大量的事实性知识作为素材,它很难帮助你真正理解和运用这些知识。如果你的大量时间都被收听专栏和讲座占据了,那你只能称得上是一个“信息搜集者”。因为你没有时间将学到的知识内化为自己的智能。

第二种学习场景:水源

水源指的是野外的池塘、泉眼等,人类和动物为了解渴,都会主动聚集在水源旁,于是各物种就有了交流碰面的机会。演化到现在,典型的水源场景就是办公室里的茶水间和饮水机,只要是大家能够聚拢闲谈、交流想法的地方就都是水源。

显而易见,水源对应的是多对多的学习模式,指的是拥有不同背景、观点和经历的人,以对等的方式彼此分享自己的想法,形成多样化的观点。像是互动型的工作坊、线下读书社群、线上知识社群、技术论坛等,都属于水源这种学习场景。在这种学习场景之下,围绕一个共同的话题,人们的思维会进行随机碰撞,形成丰富的思想流,给彼此的大脑带来鲜活的、出其不意的刺激。而这种学习方式的核心是对话,你需要和别人交流自己学到的东西,需要畅快地表达出自己的理解,需要被别人的发言激发,同时及时去回应对方的思路。如果你单纯作为对话倾听者,而不参与其中,水源这种学习场景就没有办法发挥它的作用。

第三种学习场景:洞穴

洞穴指的是僻静的、不受打扰的所在,给人安静、隐秘和独处的空间。它是一种独自思考和内化的学习模式。

洞穴的作用不在于让我们从他人身上学习或者与他人协作,而在于当你需要把新获得的信息和已知的事物整合起来的时候,能有一个空间让自己沉下心来,认清自己内心的想法。图书馆的角落、咖啡馆里戴着耳机的读书人,还有公园里独自散步的人,他们通常是在阅读、写作、研究或者沉思,这些场景就是典型的洞穴学习模式。它非常重要,能够使我们最有效地把外在的知识转化为内在的理解。我经常倡导大家要“亲自阅读、亲自思考”,就是想提醒大家要重视洞穴这个学习场景,潜下心来,和自己的内在展开对话。

第四种学习场景:山顶

山顶指的是你要完成的任务或者是抵达的目标。这种学习场景意味着你要把学习的成果带到实践中去。

在我看来,山顶是必不可少的终极学习场景。只有真正去做,你才能得到关于自身能力的及时、持续的反馈,才能真正准确了解自己的学习效果和实践能力。像是创业、挑战新的项目、攻克新的研究难题,都是山顶这种学习模式的典型场景。在湛庐的知识服务当中,我们也在思考怎么创造出一种“基于挑战的学习”,引导用户想出一个自己想要去解决的问题,再帮助他把这个问题分解成一连串和自己密切相关的“具体问题”,然后提供各种条件推动他采取行动去攻克这些问题。

这四种学习场景在共存的时候才是最有效的。 如果能以讲营火故事的方式来教授知识,让人产生兴趣,然后在各种知识社群中,也就是水源这种学习场景中进行讨论和扩展,再花时间用洞穴这种学习方式来亲自阅读、亲自思考,最后主动找到要解决的问题,也就是进入山顶这种学习场景,去积极实践和反思这些知识,学习的成效也就会大大提升。

除了要兼顾四种学习场景之外,你也要注重具体学习环境的变化,一定要避免在固定的环境当中学习。你可以变换学习环境,去公园、树林,换不同的咖啡馆。每一个改变都能帮你把要学要练的东西记得更牢固、更清楚。有研究者做过一个实验,参加实验的两组人都要背诵40个单词,然后接受一次测试。实验中,一组人在固定的屋子里学习,另一组人则可以在两间不同的屋子中进行选择,随时变换自己的学习场所。测试结果表明,固定在一间屋子里学习的参与者平均只能记住16个单词,而可以变换环境的参与者的记忆提取能力要比前者高40%。这表明,变换学习环境对提高记忆力是非常有效的。

此外,变化环境也是在帮你提升灵活性,让你在不同的场景里都能出色发挥。有一个舞蹈演员,他平常练习跳舞的条件有限,房间比较狭窄,里面还有一个很难挪动的大木箱子。这位演员练习的时候每次都要绕过这个箱子。结果,他在其他场所表演的时候,也必须要让人在场地中放这么个箱子,才能顺利完成整套动作。不断变换学习环境,你就是在搬开阻碍学习效果提升的大箱子。

时机管理法,顺应内在节律才能表现出色

在学习当中,我们对时间管理有不少的误区。实际情况是,我们甚至可以说时间管理已经过时了,你必须要对自己进行时机管理。怎么用好一天的时间,才能获得最佳的产出和成效,是由和你密切相关的三个要素来决定的,分别是:你的 时间类型 、你的 最优时间 和你的 任务类型 。也就是说你要尽量明确自己的这三个要素,才能利用好时间,主动进行匹配,得到更好的效果,这就叫作“时机管理法”。

首先,你需要判断自己的时间类型。 有些人习惯每天早起,白天的时候精力充沛,傍晚的时候筋疲力尽。而另一些人则有“起床困难症”,往往整个上午都萎靡不振,到了下午甚至晚上才开始变得精神起来。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时间类型。有人将早上精神好的那部分人称为“云雀”,将下午甚至晚上才有精神的那部分人称为“猫头鹰”。还有一部分人的特征不太明显,所以被科学家戏称为“第三种鸟”。

听到这里,你可能想问,那怎么判断自己的时间类型是哪种呢?有一个简单的判断方法,可以帮你大致评估自己的时间类型。你可以试着回答一个问题:在可以自然醒的日子里你通常会在几点醒来?如果和平时上班的时间点一样,那你可能是“云雀”;如果比工作日晚一点,你可能是“第三种鸟”;如果比工作日晚90分钟甚至更久,你可能是“猫头鹰”。

然后,你要明确自己的最优时间和任务类型,让它们相匹配。 大多数人每天清醒的时间大概是16个小时,在这16个小时里,人的认知能力也是有波动起伏的。在某些时段,你的大脑相对而言更聪明、更敏锐、更有创造力;而在另外一些时段,你的大脑相对而言更愚笨、更迟钝、更缺乏灵感。

人的认知能力在一天之中的波动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高峰期、低谷期和反弹期。在高峰期,人们敏锐、警觉,注意力高度集中,这个时候适合处理 分析型问题 ,比如解决数学和逻辑问题,写报告,参加考试等。而在低谷期,人们的认知能力会下降,注意力、警觉性和分析能力都不足,但创新和创造力会变得旺盛起来,适合处理 创意型的和需要洞察力的工作 ,比如学习艺术类活动或者进行创意型写作、头脑风暴会议等。

高峰期和反弹期就是你的最优时间 。大约75%的人,也就是时间类型是“云雀”和“第三种鸟”的人,他们的认知能力波动顺序大概是“高峰期—低谷期—反弹期”。而剩下的大约25%的“猫头鹰”,他们每天经历的波动顺序是反着的:反弹期—低谷期—高峰期。

如果你是云雀型的项目经理,那么早上就是你的高峰期,你可以把写报告这些需要分析力和逻辑力的工作放在上午进行。而下午是你的低谷期,你可以把需要产生新想法的项目讨论会放在下午进行。

如果你是猫头鹰型的程序员,那么下午是你的高峰期,你可以将编程这样需要分析力和逻辑力的工作放在下午进行。而上午是你的低谷期,像是需要创意的产品改进会你就可以放在上午进行。

同样的道理,如果你是“第三种鸟”,刚刚上班的时候最清醒,那你不要像猫头鹰型的人一样,一到公司就按部就班地先处理电子邮件,这对你来说意味着资源浪费。你一定要用早上这最宝贵的时间,来做你全天最重要的工作。

你一定要记住: 时间不是用来做简单规划的,而是需要你来聪明地做选择的。 这也就是时间管理和时机管理的根本区别。时间管理强调自我约束,需要你调动强大的自控力才能完成。而时机管理强调顺应自我,需要你更准确地了解自己,按照自己的节奏来安排工作和生活,在学习和工作中得到最佳成果。可以说,时机就是一切,一切也都是时机。时机管理不仅可以让你更高效,重要的是还能让你更幸福。

交替练习法,让你面对未知风险时更胜一筹

你肯定听说过“一万小时天才理论” ,意思就是说,在某个领域专注耕耘达到一万小时以上,你就能成为行业专家。你也应该听说过“刻意练习”,就是大量集中地进行高强度的学习。但你对这些理论的认识可能并不全面,这些理论的核心并不仅是长时间和大量集中的练习,还要做到非常重要的一点是,每一次练习的时候都要获得精进。而交替练习法,就是在实践当中让自己的能力获得精进的最佳方法。

所谓交替练习法,就是把既相关又有差异的内容混合到一起来学习。音乐老师就最擅长这种教学法,他们安排的一堂课的学习内容就会从调性练习转换到理论学习,再转换到作品练习。体育教练也一样,他们会交叉安排耐力训练和力量训练,以保证运动员不同部位的肌肉有足够长的恢复时间,不会过分疲劳。

换句话说,交替练习法就是把不同的技巧概念穿插到一起来练习。经过一段时间的积累之后,我们不仅可以更清楚地了解每一项练习内容之间的不同之处,还能更牢固地掌握每一项内容。

交替练习法可以专门用于对抗学习当中的一个非常容易被你忽视的现象,这个现象叫“熟练度错觉”。在学校教学当中,通常每学完一个单元,老师就会对学生们进行一次单元测试,在整个学期结束以后再安排一次综合大考。可奇怪的是,很多在单元测试时表现不错的学生,在综合大考时成绩却不太理想。

这就是熟练度错觉这个现象在作怪,学生解题的时候都要首先选择一个解题方案,也就是说,他要知道自己解这道题应该用哪方面的知识,然后再运用这些知识来解题或计算。在单元测试的时候,选择解题方案相对更容易,因为学生知道这个单元主要学的是哪个模块的知识,测试针对的都是这个单元的知识。

而在综合大考的时候,对各个模块的考核是混杂在一起进行的,面对很多种不同的题型,就需要学生综合很多模块的知识一起来解题,这样他们就很难搞清楚题目针对的是哪个模块的知识,所以就会感觉更难。这就好比学生在两个单元当中分别学习了如何使用锤子和改锥,要钉东西就要用锤子,要拧螺丝就要用改锥,但如果要让他们做一个书柜,他们就会无从下手。

考试的时候,学生需要调用两种能力,一种是搞明白这个题要用什么方法来解;另一种是搞明白如何使用这种方法解题。而前一种能力其实比后一种能力要重要得多。当你对很多基本概念一知半解的时候,就是在生搬硬套一些公理或公式,却不知道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如果没有在知识点之间搭建起桥梁,就不能够做到透彻地理解核心概念,也没有办法确定问题的实质是什么,也不知道该用哪个概念来解决特定的问题。貌似单个模块的知识都掌握了,却不能在变幻莫测的情况下随心所欲地去选择和运用,这就是一种典型的熟练度错觉。

要避免这种情况,就要用到交替练习法。美国有一位数学老师罗勒,他就不走常规单元教学的路子,比如先用两个星期来教比例,再用两个星期来教图表。他模仿音乐老师和体育老师的教学方法,自己编了一套不同的教科书,把之前学过的一些概念混杂到每天的作业里,让学生不能轻易猜出来老师要考核的知识点,而是必须开动脑筋理解题目,调动之前学过的所有知识,自己找出相应的解题方法。这位老师的教学方法的核心,就是要让学生不断地进行交替式练习,如果一个新的解题方法能混合在其他学过的熟悉的解法当中,让学生一起练习,那么他们对这种新的解题方法的掌握才会更加牢固。

行为科学家曾经也做过一个实验,实验内容是让三组被试进行乒乓球训练。第一组被试采用固定练习法,反复练习一个动作;第二组被试采用顺序练习法,按照固定的顺序练习不同的动作;最后一组被试采用交替练习法,随机练习各种不同的动作。在训练阶段,第一组被试进步最快,成绩最好。但最后上场比赛的时候,却是第三组被试成绩最好,第一组反而是成绩最差的。

为什么会这样?还是因为熟练度错觉。人们一直有一个误解,认为训练计划越有针对性、越简单直接、越频繁重复,就越有助于尽快掌握技巧,但这样的训练与瞬息万变的赛场环境是不符的。训练的真正目的是要把学到的技巧灵活运用到真实的赛场上,第三组被试采用的交替练习法,单纯看训练阶段的效果,肯定不如前两组好,也不如前两组熟练,但等真正到了赛场上,优势就体现出来了。习惯了交替练习法的人,大脑随时都在准备应对各种意想不到的情况,这种能力正是赛场上必备的最重要的灵活应变能力。

这让我不由得想起了很多人经常讨论的一个问题,大公司的平台更好,员工的眼界更高,那去小型创业公司工作又有哪些好处呢?交替练习法就能帮你找出一个很好的答案。在大公司里,你的工作职能是非常明确且具有局限性的,你只负责整个工作流程中的单一环节。你在自己的职责范围内可能会进步神速,可一旦让你处理自己工作范围外的事,或者应对一些其他突发挑战,你可能就会难以适应。而在小型创业公司当中,你有更多机会成长为多面手,看起来在单个方面的专精程度没那么高,却能大幅提高你灵活应变的能力,这就相当于你在不断地进行交替练习,可以让你在面对未知风险的时候更胜一筹。

遗忘式学习法,让你把注意力集中在重要事情上

在大多数人看来,遗忘是学习的敌人,我们会希望自己学到的知识都能像乘法口诀一样倒背如流。著名的心理学家赫尔曼·艾宾浩斯(Hermann Ebbinghaus)曾经提出过记忆的遗忘曲线理论,大意是说,学过的东西如果不能再次复习,就会在记忆里逐渐消退甚至永久消失。这在某种程度上造成了我们对遗忘的恐惧和焦虑。但是,最新的研究却表明,遗忘不仅不可怕,还有助于你的记忆。

伦敦的一位英语老师巴拉德曾做过一个简单的实验,他让学生们花五分钟时间背一首小诗,这首诗只有短短的二十几行。学生们背完之后可以休息五分钟,然后马上接受一次测试,回想刚才那首诗自己能记住多少。两天之后,巴拉德又让学生们接受了一次测试,回想他们对前几天背的小诗还记得多少。巴拉德发现,虽然间隔的两天学生们没有再看过这首诗,但是他们第二次的成绩反而比第一次平均提高了10%。巴拉德觉得这个结果很有意思,过了几天之后,他又搞了一次“突然袭击”,让学生们进行第三次测试。结果表明,他们的成绩比前两次更好了。

这种记忆随时间流逝而变好的现象看起来非常奇怪,因为我们通常会认为,学习某些东西以后,随着时间的流逝,我们忘记的会越来越多。巴拉德最开始也不相信自己的实验结果,所以他随后又陆续组织了成百上千次测试,参与者多达上万人,而得出的结果都是一样的。

巴拉德的实验印证了关于学习和记忆的一个重要结论,那就是我们在学习一个新东西后,相关记忆在最初的几天里面不会衰减,反而会增强,哪怕在这期间没有做过任何复习。记忆的逐渐消退,基本是从你学习之后第四天开始的,所以巴拉德就得出了一个结论:人们会忘记曾经记得的东西,同样也会记起曾经遗忘的东西。

心理学家以巴拉德的实验结果为基础,又进行了更加深入的研究,随后得出了两个重要发现。

第一个发现:如果你学习的是一些没有意义的音节,或是一些没有什么关联的单词和短句,那你能够回想起这些知识的能力几乎为零。但如果你学习的内容是摄影作品、绘画、诗歌等有意义的东西,那你回想起这些知识的能力就会大大提升,而且记忆在之后的几天还会增强,特别是学习后的两三天。

第二个发现:你的记忆具备两种能力。第一种是 储存能力 ,指的是学到的内容记得有多牢。心理学家发现,记忆储存能力只会越变越强,永远不会减弱。比如,你大概会在小学二年级的时候就开始背九九乘法表,在之后的一生当中,只要遇到算数就会反复用它,所以你会记得特别牢。脑科学的研究还表明,人类大脑的存储空间足够大,能储存相当于300万套电视节目的内容,这个量级的空间足以储存你一生当中每一秒的所见所闻。

第二种是 提取能力 ,是用来衡量某项信息被提取到意识当中的难易程度的。提取能力也会因为学习和反复运用而变得更加牢靠。但如果得不到强化的机会,提取能力就会迅速下降。这是因为你的大脑给提取能力留出的容量非常小,远远比不上储存能力可以调用的记忆容量。在任何一个时刻,你只能根据自己从特定的情景当中接收到的信息和线索,从大脑当中提取出有关的记忆,这只是非常有限的一小部分。

一旦你明白了我上面说到的记忆的储存和提取原理,就可以用遗忘式学习法来助力自己的学习。比如,你可以回想一下,你上学的时候是先学习课程再接受考试,还是先考试再学习课程呢?我相信你多半经历的是第一种,先学习再考试。但遗忘式学习法的原理告诉我们,应该先考试再学习。

先考试,成绩好坏不重要,重要的是测试的过程。和一上来就先学习相比,事先接受测试更容易把知识“赶进”你的脑子里去,它可以在三个层面发挥作用:第一,可以让你了解将要学习到的重要内容;第二,可以让你了解自己的薄弱环节;第三,可以强化你已经知道的内容。所以,科学家给考试起了一个新名字,叫作“记忆提取练习”。

按照遗忘式学习法的理论,像背诵、写作、演讲等形式,都能起到和考试一样的作用,帮助你提升掌握知识和技能的速度。如果你在阅读一本自己读不进去的书的时候一直在走神怎么办呢?你可以先做一套和这本书的内容相关的测试题,当然,你根本没必要在意测试的成绩,测试的目的只是让你带着问题去阅读,这样大脑就会在阅读的过程中主动捕捉那些重要的信息,并建立更强的储存和提取回路,让你觉得知识像是主动跑进你的大脑里去的。正是基于这个理论,湛庐的绝大部分图书都会在一开篇就先提供几道测试题,来帮助你快速进入阅读状态。

遗忘式学习法就像是一台“信息过滤器”,能够让你把注意力集中在重要的事情上,同时还能让你的大脑像得到锻炼的肌肉一样,在你回想几近遗忘的记忆之后,强化大脑储存和提取这些信息的能力,让你的记忆更加牢靠。

关于学习,我还有一个重要的方面想跟你分享:在这个知识无限增长、知识获取快速便捷的时代,为了避免陷入“无知而不自知”的状态, 你能够做出的最大努力,就是让自己成为一个警觉的乐观主义者,一方面要对自己可能的无知状态或无知的领域,保持警惕的态度;另外一方面则要对自己的学习能力和洞察能力,保持乐观的态度。

只有这样,你才能既不过分自大,又不过分自卑。既了解自己知道什么,也了解自己不知道什么。我想,这正是一个高效的终身学习者应该抱有的正确态度。

最后,我想送给你一段“神话学之父”约瑟夫·坎贝尔(Joseph Campbell) 说过的话。

我们是即将到来的时代的“祖先”,

我们自身不知情,却缔造了新时代的神话,

我们将成为启示着新时代的神话模型。

当下,就是一个开创性的时刻。

人生有涯而知无涯,永恒的知识将充实我们的灵魂与思想,让我们借由渺小的身躯和须臾一生,也能去对抗浩瀚无垠的宇宙。终身学习,便是塑造人类的神话。 Had2u8+twnGpCizh9YWIjD9uyIjwjuAg+1OQ+80c77pdZgNbwlmKefVMz77iR5MM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