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一、前言

近年来,有些西方学者开始反思西方人在过去几百年中接触、认识西藏和西藏佛教的过程,探讨不同时期西方文献中出现的截然不同的西藏形象与西方各个不同发展阶段的社会、文化本身的关系,写出了对理解今日弥漫于西方的西藏热很有启发意义的著作。其中较著名的有Peter Bishop的《香格里拉的神话:西藏、游记和西方对圣地的创造》 [1] 和《力量之梦:西藏佛教和西方的想象》; [2] 美国密歇根大学东亚系教授Donald Lopez Jr.的《香格里拉的囚徒:藏传佛教与西方》; [3] 以及于1996年5月10日至12日在德国波恩召开的“神话西藏”国际讨论会(Mythos Tibet International's Symposium)的论文结集《神话西藏:感知、设计和幻想》、 [4] 美国加州大学伯克莱校区新闻学院院长Orville Schell教授的《虚拟的西藏:从喜马拉雅到好莱坞寻找香格里拉》等。 [5] 受这些著作的启发,笔者有心对中国历代文人有关西藏和西藏佛教的记载作一番检讨,勾画历代汉族文人笔下之西藏形象,进而对形成这类形象的历史原因加以说明,冀为认识历史上汉藏两族间的政治、文化关系提供一条新的途径。

本篇以元代汉族文人笔下之番僧形象为论述对象,主要数据源于元代文人笔记、佛教志乘中的零星记载,辅以官方正史如《元史》中的相关内容。笔者之着眼点不在于对某个特殊人物、事件的交代,而在于对元代汉族士人著作中所见番僧形象的总体把握。 Wf3f0dWM8v5A7UCiV69HDjIZJO+eGYLeOVqhvhgfwOxDANzCgu1FLHxZXw12TJ99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