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李白新解:法度之中,豪放之外

钱志熙

男,浙江乐清人。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中国李白研究会会长,中华诗词学会副会长。主要从事中国诗歌史研究,发表论文百余篇。有《魏晋诗歌艺术原论》《唐前生命观和文学生命主题》《汉魏乐府艺术研究》《中国诗歌通史:魏晋南北朝卷》《陶渊明传》《陶渊明经纬》《唐诗近体源流》《黄庭坚诗学体系研究》等著作。

李白的诗歌,向来论者都重视其豪放和创新的特点。创造力极强,是李白诗歌的一个特点,比如说殷璠的《河岳英灵集》评“其为文章,率皆纵逸。至如《蜀道难》等篇可谓奇之又奇,然自骚人以还,鲜有此体调”,强调他的奇和创造力。后来持这种看法的学者越来越多。现代的学者以浪漫主义的概念来评价他,这自然能揭示李白笔惊风雨、诗泣鬼神、想落天外、语绝凡近的特点,但也因此忽略了一些李白对前人诗歌艺术的丰富性、创造性的继承,以及其神思奇变中所体现的法理。我们可能认为李白是随便写诗,乱写诗,其实不是,李白诗歌有很深的继承性和法理性。近人面对李白的诗歌艺术,甚至有将其神秘化、非理性化的倾向。当然任何有创造性的创作里面都有非理性化的一方面,尤其是灵感这个词,完全不是用理性阐述的,但是从创作本身来说还是一种理性的行为。不能将李白的天才归之于不可解释的感性的、非理性的能量释放——现在评价中有这个倾向。因为不了解李白的艺术,所以就会一方面惊讶他的神奇、他的创造力;另一方面,觉得他的艺术没有什么法则可以总结,也没有前人的经典作品可以比较,而忽略李白深刻的思想与丰富的艺术经验,尤其是深入学习前人而造就的非凡。李白是学习古文最认真的一位。清代姚鼐在《刘海峰先生八十寿序》中引历城周编修语云:“为文章者,有所法而后能,有所变而后大。”讲的正是法古与变化的关系,也比较简赅地揭示了像李白这样的文学巨匠由学到创、由“能”到“大”,即由能品向神品、由成熟的艺术向杰出的艺术发展的基本规律。

为什么要思考这样的问题?一方面是从李白研究出发,看到现代一些评论家对李白评价的偏颇;另一方面,我们今天的诗歌无论是新诗创作还是旧体诗词的创作也遇到这样的问题。尤其是旧体诗词的创作,有人已经复兴,但是实际上在关于继承与创新的问题上,在认识上存在问题。比如说现在有一种写诗法,完全用白话来写旧体诗词,把大量现代语汇写进诗词里。还有一些现代年轻人写诗专重于摹拟,缺乏一种自己的真实的、切身的感受。实际上,任何创造性的艺术,都是在学习继承前人艺术的基础上造就的。

我们要解释李白在诗歌艺术上的突出的创造力,首先要了解,种创造力的最重要的成因,是李白对诗歌艺术传统的深入学习。 a4uG8WNj71tWWf1h8KJpWr8hJESBxjkwUmc+icexsDwmdWnQ+5g2326MmLieEr/x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