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1930年1月《中学生》杂志创刊,由夏丏尊主编,这是一份以初中高年级和高中学生为对象来指导他们文化学习的月刊。夏丏尊在《中学生》的《发刊辞》中说:

中等教育为高等教育的预备,同时又为初等教育的延长,本身原已够复杂了。自学学制改革以后,中学含义更广,于是遂愈增加复杂性。

合数十万年龄悬殊趋向各异的男女青年于含混的“中学生”一名词之下,而除学校本身以外,未闻有人从旁关心于其近况与前途,一任其彷徨于纷叉的歧路,饥渴于寥廓的荒原,这不可谓非国内的一件怪事和憾事了。

我们是有感于此而奋起的。愿借本志对全国数十万的中学生诸君,有所贡献。本志的使命是:替中学生诸君补校课的不足;供给多方的趣味与知识;指导前途;解答疑问;且作便利的发表机关。

叶圣陶是《中学生》的发起人之一,并与夏丏尊、章锡琛、刘大白、周予同、林语堂、舒新城、丰子恺、顾均正等九人组成“中学生劝学奖金委员会”,募集基金,向优秀的中学生颁发“劝学奖金”,《中学生劝学奖金章程》就刊登在《中学生》创刊号上。

1931年2月,叶圣陶正式辞去商务印书馆的职务,改任开明书店编译所副主任。《中学生》自1931年3月号起改由叶圣陶主编。《中学生》每月1日准时出版。1937年8月13日,日本侵略军再次进攻上海,开明书店正处在火线上,在排印中的《中学生》总第七十七号连同开明书店的编辑、出版、发行部以及为开明书店承印书刊的美成印刷厂,全被日寇的炮火轰毁,《中学生》被迫停刊。叶圣陶则于同年9月举家西迁,先后流亡到重庆、乐山和成都。1939年5月5日,《中学生》以《中学生》(战时半月刊)的刊名在桂林集稿编辑排印,在重庆、昆明两地同时出版,叶圣陶任社长。1941年9月,《中学生》(战时半月刊)改为月刊,篇幅约增一倍,每月5日出版。1943年5月1日,《中学生》杂志编辑部由桂林迁到成都,由叶圣陶主编。抗战胜利后,叶圣陶“东归”,《中学生》也回到上海出版。1949年春,叶圣陶“北上”担任华北人民政府教科书编审委员会主任,《中学生》自1949年4月号(总第210期)起,由张明养主编。1949年9月1日,《中学生》9月号(总第215期)出版后与《进步青年》合并,自总第216期起名称改用《进步青年》,刊名下边注有“原名《中学生》”的字样,仍在上海出版。1950年底,中央出版总署取消《进步青年》这个刊名,恢复《中学生》,并把《中学生》的读者降到初中程度,以文化教育为主,由叶至善和刘重主编,在北京出版。如今,《中学生》已经走过了九十个春秋,历尽风霜雨雪,与时俱进,日新月异。

叶圣陶主编《中学生》长达十九年之久。从1931年3月到1949年3月的十九年间,正是国难当头、民不聊生的时代。反动当局倒行逆施,标榜所谓“党化教育”,提倡读四书五经,提倡文言,借以束缚学生的思想自由和创造才能的发挥,妄图使充满活力和求知旺盛的中学生成为他们的驯服工具。叶圣陶不满意当时的中学教育,认为把学生禁锢在呼吸不到新鲜空气和接触不到温暖阳光的课堂里,硬逼他们阅读反动当局钦定的课本和讲义,是培养不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健全的公民来的。因而想通过办好《中学生》,用来帮助学生们认清面对的世界,认清自身所处的地位和肩负的责任,引导他们训练自学的能力和思考的能力,培养他们从各个方面获取知识;同时潜移默化,提高品德和修养。“受教材并不等于受教育”,这是叶圣陶和夏丏尊一贯的思想。他们始终反对应试教育,提倡素质教育;抨击“党化教育”以及“中学生程度低落”等种种奇谈怪论,相信青年是国家的未来,满腔热情地希望青年们“怀抱着理想”,“认真地生活”,鼓励他们珍惜年华,振起民族精神,和“最大多数的人”一起,当好“世界的舵手”。

夏丏尊是著名的文学家、翻译家、教育家、编辑出版家,叶圣陶是著名的文学家、教育家、编辑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他们共同的特点是学养好、为人正、人脉广,与文学、教育、出版、科学、艺术乃至政界都有广泛的联系,因而能像吸盘似的吸引住许许多多的文学家、教育家、艺术家、科学家为《中学生》撰文、作画和题字,其中最重要的作者有鲁迅、茅盾、朱自清、朱光潜、丰子恺、郭沫若、周作人、金仲华、刘薰宇、吕叔湘等,瞿秋白也曾以“宋阳”的笔名给《中学生》写过文章,从而提升了《中学生》的品位和知名度。叶圣陶和夏丏尊又都信奉“爱的教育”,因而能以“中学生”为本位。通过在《中学生》上特设《青年论坛》《青年文艺》《各科学习指导》《可读的书》《读者之页》以及《战时青年生活》等专栏和特辑,鼓励他们培养情操,塑造人格,施展才华,与此同时又悉心解答他们的疑惑,精心评改他们的习作,从而使《中学生》真正成了中学生的良师益友和写作园地。编者和作者都把读者看成自己的朋友,秉持跟读者平等对话原则,与《中学生》的读者一起探讨面临的切身问题,学习古今中外的各种知识,科学、社会、文学、艺术、天文、地理、数学、音乐、绘画无所不包;刊登的文章一般采用老师讲课的形式,尽量避免教训的口吻,务必使读者感到亲切,喜欢阅读又读得懂,获得实实在在的新的知识、新的思想、新的本领,这情景就好比给原来很封闭很严密的死气沉沉的课堂打开了一扇窗口,让外面世界纷纭活跃的景象和灿烂的阳光投射到课堂里来了,使学校与社会息息相通。叶圣陶在谈到主编《中学生》的体会时说:我只觉得自己是融和在青年的队伍里。“融和在青年的队伍里是我们的安慰,跟并世的青年心心相通是我们的欢快,所以我们不怕阻碍和困难,宁愿这个事业。” “融和在青年的队伍里”,把主编《中学生》上升到“事业”的高度,从而使得《中学生》自创刊之日起就像和煦的春风似的,熏沐着“年龄悬殊趋向各异”的读者,被誉为“知识的宝库” ,不仅受到中学生和社会青年的欢迎,同时也受到文化教育界的关注,每出一期,大家都争相阅读。

20世纪60年代,叶圣陶在繁忙的工作之余,重新翻阅1930年至1951年的《中学生》杂志,把他写的那些值得留存的文章抄录下来(也有一部分是请别人代抄的),装订成厚厚的十一册,共一百七十篇。这一百七十篇文章是真正意义上的“自选文篇”。这些“自选文篇”内容涵盖中学生的生活、学习、人格、修养、交游等诸多方面,涉及国家的命运、民族的前途、教育的方式方法、传统与现代,以及青年的责任等重大话题,内容极其丰富。就主旨而言,或阐释理论,或批驳谬误,或抒写激情,或指点迷津,或瞻望愿景,或鉴赏艺文,风格各异,但又相互交融,浑然一体,是蕴含着综合性的特征又具有鲜明的个性色彩的精品。经过时代而淘洗,这些“自选文篇”依然熠熠生辉,让人常读常新。叶圣陶始终认定青年是“早晨的太阳”,是“前途最有指望的人”。1934年岁尽日,他请丰子恺画了一幅题为《朝暾》的水彩画,精心印制后夹在1935年1月1日出版的《中学生》杂志1935年1月号,作为1935年新年的礼物,赠送给《中学生》的读者。画面上一条木船在浩瀚的江面逆流而上,坐在船上的四位青年迎着冉冉升起的朝阳,奋力划桨,好一幅“中流击水”的场景!这是叶圣陶对青年最热切的期盼和最真诚的礼赞。他为《中学生》写的文字也可以理解为“朝暾”,每一篇文章都能衍生为阳光雨露,滋润着青年的理智和心灵,催促他们“中流击水”,茁壮地成长。古吴轩出版社出版这本叶圣陶《中学生》自选文篇,是对叶圣陶最真挚的礼赞,也是送给当今的“中学生”以及他们的家长和老师们的一本很珍贵的读物。

叶圣陶先生抄录留存的《中学生》杂志文稿,一直被家人珍藏。现经甪直叶圣陶研究中心周民森主任和家人商议,此珍藏交由古吴轩出版社出版,得以面世。作为近百年来文集的出版,对于中国近代文学的研究及叶圣陶研究都是浓重的一笔。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 商金林
2020年6月9日 ngb5ISLBSpIgeAeQOeDEfR78LuUt408CyvKF1qKtKp1toWU2IDUw1Yvbg/sLXrar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