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文章病院第四号病患者
——今后《申报》努力的工作

(据廿一年十一月三十日《申报》)

今后《申报》努力的工作(1)

——纪念本报六十周年(2)

(1)这样一个标题,意义未免含混。解作“今后《申报》所努力的工作”,固然可以;把“工作”认为动词,把“努力的”认为加到“工作”上去的副词,解作“今后《申报》努力地工作”,也未尝不可以。要避免含混,一个“所”字是不能省的。

(2)旧时诗词,《秋夜,寄某某》《春望,示某某》,一类的题目颇多,文篇取题也有用这种方式的,苏轼的《稼说,送张琥》便是;现在作文,若取这种方式的题目,下一语往往另行书写,首尾加一直线,像这里的形式。这下一语是说明本篇的作用的。如《秋夜,寄某某》,就是说《秋夜》这一篇是寄赠给某某的;《春望,示某某》,就是说《春望》这一篇是给某某看的;《歌德传略,为歌德逝世百年纪念而作》(《申报月刊》第一卷第二号),就是说《歌德传略》这一篇是为歌德逝世百年纪念而作的。依此类推,这里这样写着,不是说《今后〈申报〉努力的工作》这一篇是“纪念本报六十周年”的文字么?但统看全篇,却是说的把“工作”来“纪念本报六十周年”。可见加上了一语,反而使题目与文字的内容不一致了,还是不要加上的好。

今年为本报六十周年纪念年。为本“老当益壮”与“自强不息”之旨,谋本报之进步,曾拟定新的工作方针,于去年九月一日本报六十周年纪念宣言中郑重宣示于国人面前。(1)

(1)凡数句的主格是同一的事物,后面的几句主格可以从略。如:“我跑去看张三。坐在他的书室里谈天。又翻看他的藏书。”在后的两句主格也是“我”,所以从略。倘若前后两句主格不同,后一句的主格万不可省,省了就把后一句的述语联属到前一句的主格上去,这是说话作文的重大错误。这里第二句是很长的句子,中间并没有主格。人家看了就会想:因为主格与上一句的相同,所以省去了。但上一句的主格是“今年”,“今年为本‘老当益壮’与‘自强不息’之旨……”这是多么可笑的话。必须把主格“本报”或“本报同人”点清,才没毛病。

“为”字是多余的。“老当益壮”,指人而言。报纸无所谓“老”。且“自强不息”已经含有“老当益壮”的意思。多用一个“老当益壮”,效果并不增多,反而有用语不贴切的毛病。这一读若改为“本报同人本‘自强不息’之旨”,就妥当得多了。

第一句说“今年为本报六十周年纪念年”,第二句里又说去年九月一日已刊布过《本报六十周年纪念宣言》,到底哪一年是六十周年呢?凡说话作文,第一要教人家明白你所说的你所写的。像这样两句话里就有一个矛盾,简直教人糊涂了。

在此宣言中曾有说:“在今后继续展开之新史页中,本报应如何以肩荷此社会先驱与推进时代之重责?如何使社会进入合理之常轨?如何使我民族臻于兴盛与繁荣?是则本报同人在六十年后之今日所郑重深自体念,而不敢丝毫放松者。”(1)又说:“以积极之行动,努力于本报之改进,努力于应负责任之实践,不推诿,不畏缩,尽我绵薄,期有以自效。”同时并揭举介绍科学新知,指示世界经济转捩情势,探究社会问题,代表公正舆论,引导并扶掖青年,研究边疆问题,鼓吹移民殖边,陈述国际政治之情势等项,为今后努力之鹄的。(2)

(1)“宣言中曾说什么什么”,通的,“宣言中有什么什么的话”,也通的;惟“宣言中曾有说什么什么”不通。为什么呢?因为犯了文法上的一条规律:一句里不得有两个主要动词——“有”和“说”都是主要动词。

若说“应如何肩荷……重责”,多少明白;这里多用一个“以”字,反而累赘了。“社会先驱”和“推进时代”同是“重责”的形容词,而语式不一致,也是毛病。试依这个方式说“某君有革命领袖与打倒军阀的大功”,同样可笑。若把前一语改作“改造社会”,或者把后一语改作“时代先锋”,虽然近乎滥调,可是像一句话了。

“本报应如何……”三语,从语气看,是公用“本报应”三个字而把后面两语的“本报应”省去的。若给它补上,后面两语就成:“本报应如何使社会进入合理之常轨?本报应如何使我民族臻于兴盛与繁荣?”一种报纸怎么便能“使”社会进入合理的常轨?怎么便能“使”民族臻于兴盛与繁荣?这未免把自己的力量看得太伟大了。若把前一个“使”字改作“辅导”,把后一个“使”字改作“促进”,就比较得体。如果原意想说后面的两语是“本报……肩荷……重责”的目的所在,那么后面两语就用不到“如何”;这三语应该这么说:“本报应如何肩荷……重责,使社会进入合理之常轨,民族臻于兴盛与繁荣。”“兴盛”和“繁荣”实在没甚差异;这里并举,只有凑成五个字,使字数与前一语的“合理之常轨”相等的作用而已。单顾形式,不问实质,在说话作文也是毛病。

“本报同人在六十年后之今日”,这是什么话?执笔者倘若仔细一想,也必将失笑。“六十年”的前面怎么能省去“本报创刊”四个字呢?“郑重深自体念”也累赘得可以。去掉“郑重”,在“深”字里也就兼包“郑重”的意义了。

(2)凡列举许多事项,第一宜辨别轻重,重的在前,轻的在后;第二宜以类相从,把性质相近的排在一起。为什么要这样?无非希望听说话看文字的人知解得不含糊而已。若用这样的标准来看这一句,可议的地方就不止一处了。“介绍科学新知”并不是日报的首要责任,为什么排在第一项呢?“代表公正舆论”似乎是日报的首要责任,为什么不排在第一项呢?“指示世界经济转捩情势”和“陈述国际政治之情势”似乎应该“相从”的,又为什么把它们隔离得远远呢?

然而,不幸,在此一宣言发表后第十七天,震撼世界的“九一八”东北祸变即突然爆发,随后,“一·二八”上海之战又接踵而作。大难临头,举国忧愤惶恐,都集中力量于抗御当前的大敌。因此,上述的努力计划,亦随之而暂时搁置,至今还不曾开始进行。(1)

(1)这里“上述的努力计划”必须点明属于谁的;现在不点明,因为上面一句的主格是“举国”,这“上述的努力计划”也就属于“举国”了;不又是“张冠李戴”么?说“至今还不曾开始进行”,便有嫌其搁置过久的意思,而前面又说“暂时搁置”,实是矛盾。“暂时”两字应删去。

从去年到今年,举国纷纷扰扰,不可终朝,而国难依然是“原封未动”。(1)本报同人从而觉悟到欲谋打破国难,不在于空口的叫嚣,亦不在于无意识的盲动,最重要的是在于“各尽其责”,在于实际的“做”。(2)为谋“尽责”,所以本报决本去年所宣示于国人的计划,以“实际做”的精神,从今开头,逐步促其实现。

(1)“原封未动”是不增不减,没有什么动静的意思。执笔者“从去年到今年”如果每天看报纸,就会知道把“原封未动”用在这里是绝对不适切的。

(2)说“不在于什么什么”“在于什么什么”,中间须用转接连词。这里若把“最重要的是”五个字删去,换上一个“而”字,何等干净明白。

一、在编排方面,务使新闻与广告两相配合,力求明显醒目。

二、国外通讯,如欧洲、美国、苏联以及华侨,尤其是日本,务尽多刊载有系统之通讯。(1)

(1)这一句通体不成话。凡说“如什么什么”,总是对于上一语的注释;如“荒荡的事情,如赌博、逛窑子”,“如赌博、逛窑子”就是对于“荒荡的事情”的注释。这里“如欧洲……尤其是日本”岂是“国外通讯”的注释?又,凡注释语不妨删去,删去之后,全句意义不改;如“荒荡的事情,如赌博、逛窑子,能不干最好”,若把“如赌博、逛窑子”删去,意义还是一样。这里把“如欧洲……尤其是日本”删去,便成“国外通讯务尽多刊载有系统之通讯”,试问这是什么意义?

既称“欧洲”,又举“苏联”;“华侨”并非地名或国名,而与“欧洲、美国、苏联”并列:这些都是论理上的错误。

揣测执笔者的原意,这一句应该是这样的:“国外通讯栏务尽多刊载欧洲……方面的有系统的消息。”执笔者太不注意于造句,写来就不成话了。

三、国内地方通讯力求普遍,于各地方的民生疾苦政治经济情况,务求其能有系统的记载,东北失地现状,尤为注意。(1)

(1)如果说“国内地方通讯栏刊载各地消息,力求普遍”,或者说“本报采用国内各地通讯,力求普遍”,都行;惟说“国内地方通讯力求普遍”,意义不明白。

这一句前面说“力求”,说“务求”,都表示对于国内地方通讯栏的期望;而末了的“东北失地现状,尤为注意”,却是述说已然情况的语气,这就破坏了全句的统一了。末了两语应作“而于东北失地现状,尤求其能深切注意”。

四、每周星期一就商业新闻篇幅,编经济专刊一种,详志一周内国内外的经济上的变动,并编制各种重要统计。(1)商业新闻也逐步加以改善,务使其能为大众阅读。(2)

(1)“经济专刊”“详志一周内国内外的经济上的变动”,这是明白的;“经济专刊”“编制各种重要统计”,就不明白了。“经济专刊”怎么能编制统计呢?“编制”应改作“刊布”。

(2)“务使其能为大众阅读”一语,讲得明白点,就是“务使它能够被大众阅读”,多么拗强。应改作“务使其适于大众阅读”。

五、自由谈虽说只是一种副刊,但为调和读者兴趣,关系也很重大,今后刊载文字,约分长篇创作,短篇世界著名小说译述,科学的故事,世界风土记,妇女和儿童的小品文字,以及幽默文字等,并时常举行有兴味的民意测验或悬赏征文,务以不违背时代潮流与大众化为原则。(1)

(1)第一语多一个“说”字。谁“说”呢?“《自由谈》虽只是一种副刊”,就行了。

第二语说“但为调和读者兴趣”,这和说“但为调和读者兴趣起见”相同,不过把“起见”两字省去了。凡“为……起见”总是副词语,如“为慎重起见我把这篇文字读了三遍”,“为慎重起见”便是关系到“读”字的副词语。试问这里的“为调和读者兴趣”是关系到哪一个动词的副词语呢?原来这一个“为”字是用错的,若把“为”字改作“足以”两字,就通顺了。

单举“长篇创作”,似乎不载“短篇创作”了,而十二月份的《自由谈》却明明有“短篇创作”,若说这原是“约分”,尽举是不可能的;那么,执笔者单注意了“约”,而忘记了“分”了。要“分”必须“分”得清楚;“分”不清楚又何用“分”呢?

“妇女和儿童的小品文字”一语意义含混:是妇女和儿童所作的小品文字呢,还是讲到妇女和儿童的小品文字?

“不违背时代潮流”是讲得通的。“不违背大众化”,什么意思呢?对于“什么什么化”,根本就无所谓“违背”“不违背”。试看,“违背官僚化”,成不成话?“不违背贵族化”,成不成话?若说“不违背大众化的原则”,那就行了。为什么行?因为这样说时,“大众化的”便是“原则”的形容语;而对于“原则”是可以说“违背”“不违背”的。但是,“务以不违背时代潮流与大众化的原则为原则”,语句又太拖沓了。

六、读者通讯一栏,于一·二八后因篇幅缩小暂停,现重行恢复,改为“读者顾问”。(1)凡关于政治、经济、法律、职业、婚姻、家庭、教育、农村、自然科学、医学、社会等问题的质疑,都由专家分别作答。

(1)报纸上减少一栏,应说“废除”或“撤去”;若是暂时的事情,可说“暂撤”。先前“暂撤”,现在“恢复”,正相呼应。这里却说“暂停”,很不切当。

七、本埠增刊亦添刊长篇小说及店员通讯两栏,每周星期日即就增刊篇幅,出版“业余周刊”一种,以引起一般工友店员学徒的读报兴趣,灌输以各种常识,并改善其业余生活。(1)

(1)揣测原意,大概说出版“业余周刊”以引起一般工友店员学徒的读报兴趣;就在这“业余周刊”上,把各种常识灌输给他们;他们有周刊可读,有常识可得,他们的业余生活就改善了。原文并不曾把这几层意思说明白。

八、本埠增设流通图书馆一所,选购各种民众常识应用的图书,凡市民都享有借书的权利,并力求借书手续上的便利。(1)以此直接推进民众教育,间接亦即所以促进一般人业余生活的改善。(2)

(1)什么叫作“民众常识应用的图书”?只须略一寻思,便觉不成意义。老实说“关于常识的图书”岂不好么?

就意义看,末语应另成一句,改作“对于借书手续,力求便利”。因为这是另一件事,不能用一个“并”字同上面的“凡市民都享有借书的权利”连起来的。

(2)“直接”“间接”用得很无谓。试对调一下,说“直接促进一般人业余生活的改善,间接亦所以推进民众教育”,又何尝不可?这就足以证明“直接”“间接”是浮辞了。

本条与第十、十一、十二各条所说的都不是报纸本身的事情,应归聚在一起,说明这些是日报以外的工作,以清眉目。

九、增添各种附刊,如电影,业已附送;如经济、业余、建筑、卫生,十二月起即可出刊;还有教育、国货、科学等亦将次第出版,都随同本报分赠外埠,或仅限于本埠,务使读者各就所好,获得其所需求的知识和资料。(1)

(1)“如电影”一语应作“如电影周刊”,否则应把“电影”两字括在引号里,表明这是一种附刊的名称。若照原式,“电影,业已附送”,人家要在报纸上寻电影看了。以下从“经济”到“科学”,都犯同样的毛病。

“出刊”大约是执笔者自铸的新词。这个新词颇费解。

“都”字包括一切,“或”字标举一部分。既说“都随同本报分赠外埠”,又说“或仅限于本埠”,这是绝大的矛盾。原意如果是:有些附刊也赠给外埠读者,有些附刊单赠给本埠读者,那么这两语都应该用“或”字,作“或兼赠外埠,或仅限于本埠”。

“资料”一词很不明白。如果有一个读者说“我所需求的资料是柴和米”,他能从这些附刊上“获得其所需求的资料”么?这不是笑话;从这一个例,就可见“资料”一词用得不妥当了。

十、申报月刊现已创办半年,月刊的贡献,是申述论断国内以至国际间现实政治经济的情况,并指陈其动向,以补日报之不足。

十一、申报年鉴正在编印中,明年三月即可与社会人士见面(现已开始预约)。年鉴综集一年来我国内政治经济以至社会的主要事实,加以系统的叙述,附以各种重要的统计。每年出一巨册,即不啻为我国国情逐年的信史。(1)

(1)凡“……为……”的句子,差不多是算学上的等式,上面的部分必与下面的部分相等。如“人为动物”“剥削别人为不道德之事”,“人”等于“动物”,“剥削别人”等于“不道德之事”。这里“每年出一巨册”是一件事情,“我国国情逐年的信史”是一件东西,无论如何等不起来;而用“即不啻为”使它们发生关系,这是重大的语病。若说“每年所出的年鉴即不啻为我国国情逐年的信史”,那么年鉴是一件东西,信史也是一件东西,用“即不啻为”使它们发生关系,就说得过去了。

十二、从去年起,本报已聘请专家从事编著我国内空前的精详地图,其实,此种材料早由各专家历十余年之长久岁月,搜罗测绘,现正在印刷中,明年即可出版。(1)此外复聘请国内统计专家,编译德国最近出版之世界社会经济统计图,并搜罗国内可靠的材料,加编关于我国方面的各种重要统计,共有统计图百余幅,说明数十种,目前正在努力编译中。

(1)这一句开头说“从去年起,本报已聘请专家从事编著……地图”,可见编著地图是“从去年起”的;而后面又说“早由各专家历十余年之长久岁月,搜罗测绘”,虽然加上一个“其实”,谁能承认这是一句前后一贯的话呢?其实,要说明专家的不同寻常也有办法的;如果说“各专家对于编著地图,都积有十余年的经验,搜罗测绘,特别精详”,这样,不就很体面了么?

以上十二项,即为自十二月一日后本报第一期的努力计划。(1)自然,这还只是本报努力的开头。(2)

(1)“以上十二项,即为自十二月一日后本报第一期的努力计划”,而“《申报月刊》现已创办半年”了,这又明明是一个矛盾。

(2)“第一期的努力计划”当然是“努力的开头”,何必说呢?这一句若作“自然,这只是本报努力的第一期”,就比较有一点意义;因为这样说了,言外的意思就是“还有努力的第二期第三期在后头呢”。

本报同人认为新闻事业为推进社会最有力的工具,尤其本报以六十年悠久的历史,每日读者至少在百万人以上,更无异于为社会一架伟大的教育机器。(1)如何运用这架机器?如何使这机器发生伟大的力量和伟大的效能?当然,绝对不是本报少数同人所能胜任,而是需要着社会大众的伟力加以推进。(2)

(1)“认……为……”是他动词、目的格带补足语的语式。这里第一语作“认新闻事业为……工具”就行了,前面的“为”字是多余的。“新闻事业”若改作“新闻纸”,就与第二语的“本报”呼应了;因为“本报”只是“新闻纸”,“本报同人干的”才是“新闻事业”。

上面说“本报以六十年悠久的历史”,下面却说“无异……教育机器”,话语就不接气了。原来“以”字是用错的,应作“有”字。“本报历史悠久,读者众多,尤无异于伟大的教育机器”,这不是很通顺的话么?

“甲无异于乙”,通的。“甲无异于为乙”,成什么话?据此可知末一语的“为”字又是多余的。

(2)执笔者用“是”字往往不得当。这里的“是”字又是多余的;有了“需要”作主要动词,就不能再有一个主要动词“是”了。动词下面加上“着”字,所以表示这动作正在进行中;这里的动词“需要”并无时间关系,加上“着”字是错误的。

同时,在另一方面,报纸亦无异于社会一架放音机,传达公正舆论,诉说民众痛苦,也正是报纸所应切实负荷的使命。然而此一使命是否能忠实负荷,当然也不仅在于少数本馆同人,而尤其需要政府的爱护与扶掖。(1)因此,在努力工作的开头,本报谨以十二分之虔诚,企待社会大众的扶掖与指导。(2)

(1)“而尤其需要……”上面短少了一语;必须先说“需要什么什么人的帮助”,“需要政府的爱护与扶掖”上面才加得上“尤其”。

(2)这一句是总结了。上一节说“需要社会大众的伟力加以推进”,本节说“需要政府的爱护与扶掖”,那么结句应该是双承的;而这里只“企待社会大众的扶掖与指导”,把政府抛荒了,这不能不认为章法上的毛病。

《中学生》一九三三年一月号

必须使教材像食物一样,在学生的身体里消化了,转化为血肉;学生就在“受教材”的当时得到补益与受用,那才是“受教育”。 dxHtFBgeqszbfkfDen3rjg3QtgNZL5RTBU993m7H1zNXH7Cuq+EP1TbbhUCjXY3h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