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儒”这个字

儒,最早是一种行当,自祭祀从业者中剥离出来的,算神职人员吧,专司治丧的礼仪和规程。用俗话说,就是操办丧事的。我们中国自古就有厚葬的传统,事死如事生,因而这个职业比较受人尊重,但社会地位低,《说文解字》给儒的定义是“儒,柔也”。到了孔子时代(春秋晚期),儒门发扬光大,由打理亡人的哀荣规则,扩容到人立身于世的规则和风范,由术士成学派,由事死人到事活人,这么华丽的转身之后,这门学问就生动厚实起来了。

《论语》这部书,严格讲不是孔子的著作,而是他的弟子们的课堂笔记选粹。《颜渊》这一章节,围绕着“仁”和“礼”两个字,鲜活又充分地呈现了孔子的核心主张。仁是内在的,是内心修养;礼是外在的,是行为准则。从普通人的“博学于文,约之为礼”,到君王的仁政与德政,“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孔子讲的德政是从顶层设计做起,由上而下。当领导的天天给老百姓讲规矩,自己却不知规矩为何物,这样会把社会生态搞坏的。孔子在世的时候,他的这些主张,仅仅是理想层面的东西,没有落地生根。从他的人生经历,也可以看到这一点。孔子周游列国,从55岁到68岁,走了九个诸侯国,到处碰壁,最后在黄河岸边发出那句长叹,“丘之不济此,命也夫”。

汉代建立之后,到汉武帝时期,施行以规矩治国的方略,把儒学确立为国学,同时作为治理国家的指导思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奉《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为五经。所谓经书,即是治国之书。同时创新出一个官员选拔制度——察举制,察举制是一项半推荐半考试制度,一个人读书出众,经由县郡(省)两级推荐,到太学读书一年,之后进行严格的考试,成绩优异者委以官位,考试的内容范围就是“五经”。这个制度的突出亮点,是把特定的思想智慧作为掌握权力的条件。既然把儒学作为治国的指导思想,那么官员们就应该成为儒学的行家里手。察举制到唐朝完善为科举制,一直沿用到清朝末年。

“儒”这个字的结构,一边是“人”,一边是“需”,包含两层意思,一是自己需要,二是被旁人需要。

一个人念书多了,有了学问,通了学理,去满足自己的需要,并有所斩获,叫自得。中举人,进进士,拿状元,之后获赐一个好差使,都是自得。满腹经纶是说一个人有一肚子聪明才智,但如果受益人始终是自己,自得发展成了自私,局限就暴露出来了。即使是朋友之间往来,自私的人也是不受欢迎的。一个人发明了专利,自己领了专利费和荣誉证书,再有无数的人从专利技术中受益,“儒”这个字的内涵就圆满了。

仅有书本知识不是儒,叫书呆子或书虫。这两个词都形象有趣,知识是让人豁达和通达的,读傻了,成了呆子,是读拧巴了,读反了。书虫更生动逼真,在寺庙的藏经阁里,这种小动物很多,天天啃书,而且是经典秘笈,身体就是长不大。老百姓过日子有一句俗话,叫“半大小子见风长”。一个孩子吃母乳,喝牛奶,补多种营养品,父母的呵护已经到头了,到了该自己长个子的时候了。一个人长大成人,不仅是生理的,还是心理的,更多的是社会磨砺而成的。一棵参天大树,不知经历过多少栉风沐雨,既向上增高,也向内发展,每生长一年,树心才多出一个年轮。

还有两个词,“大儒”和“宿儒”。大儒不是个子大,而是影响广大,不仅被一个时代需要,而且要跨时代。《论语》是一本挺薄的书,但“半部论语治天下”,不停地被后世翻新沿用,汉代董仲舒翻新过一次,宋代朱熹翻新过一次,如今又被翻新着。孔子是大儒之首,是天下读书人的老师,被累世尊奉着。

宿儒也叫老学究,性格深沉,固执己见,独善其身的成分也偏多。纪晓岚写过两个老学究:一个信鬼的存在,一个不信,两个人争执了一辈子。信鬼的那个人先死了,但他坐在地府大门口死等,另一个终于来了,他拦着不让进门,严肃地提出一个问题,“请说出你现在叫什么名字”。

在孔子的观念里,儒是综合能力:既有书本知识,更有责任担当,且能做成事情。鲁国的季康子找孔子要人才,提名是子路、子贡、冉求。这三位都是孔子的得意门生,却都被孔子回绝了。理由是三个人都各有所长,但社会实践和综合能力不足。《论语》中的这段原文是:

季康子问:伸由(子路)可使从政也与?

子曰:由也果,于从政乎何有?

曰:赐(子贡)也与使从政也与?

曰:赐也达,于从政乎何有?

曰:求(冉求)也可使从政也与?

曰:求也艺,于从政乎何有?

这段文字由六个问句构成,三个正问,三个反问,有智慧,有文法,这也是《论语》这部大书的文辞魅力。

腐乳是臭豆腐,味道独特,也有叫人偏爱的一面,却上不了大席面。 y8hbxa46F6uqKQ6Qx3UTuGb4n7Oc4DJH+I/W2Cv9i0+GELAo6tMRuWcRW8CbXIol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