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二十四节气是有警惕心的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的世界观。

中国人对天地的认识是循序渐进的,周代以前,只有春和秋的概念,“以春秋知四时”。西周时期,多个诸侯国的国史以“春秋”为书名,“吾见百国《春秋》”(《墨子》)。东周之后,已经有了“冬”和“夏”的记载,但孔子以鲁国史书为基本线索,又兼容一百二十个诸侯国的史料,写出了那部大历史著作,仍以“春秋”为名称。

后来这一历史段落,也以“春秋”来命名。战国之后,陆续有了节气时令的记载。二十四节气首次被完整阐述是在汉景帝时的《淮南子》一书中。汉武帝时,作为国家历法写入《太初历》。中国古人有两个了不起的科学贡献,一是发现并细化了一年之中这个井然有序的生态变化规律;二是以春秋命名国家史书,把天文、地理、人间沧桑事态相互参照起来看待世界。

二十四节气是讲变和不变的。一年之中二十四个节点的运行原则是不变的,但每个节点里都饱含着变化。“气候”这个词的意思,是节气变化的外在体征。医生治病看症候,厨师炒菜看火候,老百姓过日子,要看天地的气候。古人的观察是很具体的,五天为一候,每个节气里有三候。如立春三候:初候,“东风解冻”;二候,“蛰虫始振”;三候,“鱼陟负冰”(鱼自河底上游,抵近冰层)。雨水三候:初候,“鱼上冰,獭祭鱼”(鱼肥而出冰面,獭捉到鱼一条条排起来,如祭祀一样);二候,“鸿雁来”三候,“天气下降,地气上腾,天地和同,草木萌动”。春分三候:初候,“玄鸟(燕子)至”;二候,“雷乃发声”;三候,“始电(闪电)”。立秋三候:初候,“凉风至”;二候,“白露降”;三候“寒蝉鸣”。秋分三候:初候,“雷始收声”;二候,“蛰虫坯户”(冬眠之虫开始在洞口培土);三候,“水始涸”(雨水减少)。天和地就是这么丰富变化着的,人活着,就要适应这种不变和万变。

二十四节气里,不仅有敬畏心,还有警惕心。在每个节气里,古人都硬性规定了具体的禁忌条款,如“立春”和“雨水”:祭品不得用母畜,禁止伐木,不得毁鸟巢,不得捕杀幼小的、怀胎的、刚出生的动物,不得捕杀学习飞翔的鸟及小兽,不得掏鸟蛋,不得聚众起事,不得大兴土木,要收葬暴露于野的尸骨。这个月不可以起兵征伐,军事冲突不得由我方挑起。“牺牲毋用牝。禁止伐木,毋覆巢,毋杀孩虫、胎、夭、飞鸟。毋麛,毋卵。毋聚大众,毋置城郭,掩骼埋胔。是月也,不可以称兵,称兵必天殃。兵戎不起,不可从我始。”

二十四节气的路线图,由立春到大寒,不是一条线,是一个圆,是轮回。设定这个顺序的基础不仅是天象,还有地势和农时。立春这个节气,大地复苏,万物生长。大寒的物候是,“鸡使乳(孵小鸡),征鸟厉疾(鹰隼一类猛禽最具攻击性),水泽腹坚(河流湖泊冻得结结实实)”。中国古人对天文的认识,一年开始的第一天是冬至,冬至也称一阳,那一天地气由地心开始上升,“今日交冬至,已报一阳生”,“一阳初动处,万物未生时”。小寒与大寒之间是二阳,地气运行四十五天,在立春这天突破地表,因此这一天也称“三阳开泰”。在汉代之前,我们中国有六种历法,其中黄帝历、周历和鲁历,以冬至所在月份(即今天农历十一月)为正月,这就是以天文为基础的。如果按阳历计算,每年的冬至是在12月22日前后。阳历是西方的历法,也是以天文做基础的。从中国的冬至到阳历的元月一日,这中间有八九天差距。中国古人是站在黄河流域,再具体说是渭河流域观测天象的。西方的阳历,是站在他们那里观测的,这之间有地理站位的差距。二十四节气,是以渭河流域为落脚点和出发点,比较着说,长江流域再往南的区域,时令的变化与这个路线图出入也是很显著的。

二十四节气里的警惕心,是对人妄为妄行的警惕,戒欺天,戒逆天。谢天谢地这句话,也是有初心的。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的世界观。 1JsEPY2bpu1uyhiETCUkRH9oyHWXujKdwq8xY6XuBeWPW6lUP43lfSW+ms7RuYWI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