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曹植

曹植(192—232),字子建,曹操第四子,曹丕同母弟。建安十六年(211)封平原侯,十九年(214)徙临菑侯;黄初二年(221)贬安乡侯,随即改鄄城侯,三年(222)进鄄城王,四年(223)徙雍丘;明帝太和三年(229),徙封东阿;六年(232),改封陈县。死谥“思”,史称陈思王。曹植一生,分为前后两个时期,曹操在世时,为其前期,较为优裕自由;曹操死后,为其后期,历受曹丕、曹叡疑忌迫害。文学成就巨大,有《曹植集》。

野田黄雀行

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

利剑不在掌 ,结友何须多?

不见篱间雀,见鹞自投罗

罗家得雀喜,少年见雀悲。

拔剑捎罗网 ,黄雀得飞飞。

飞飞摩苍天,下来谢少年。

【注释】

①本诗亦属乐府旧题,属“相和歌辞·瑟调曲”。②利剑:诗中比喻权势。③鹞:又称鹞子,俗谓老雕,鸷鸟,较鹰小。④捎:削破,除去,诗中指挑破。

【鉴赏】

此诗叙述了一个颇有童话色彩的故事:黄雀入罗网,少年挥剑破网,黄雀得救,感谢少年。危机在前,平安在后,当然是皆大欢喜。但实际的境遇,与此正好相反。

建安二十四年(219)九月,曹操以“交关诸侯”罪诛杀杨修。“诸侯”,即指曹植。

建安二十五年(220)正月,曹操死,曹丕嗣魏王,二月即贬临菑侯曹植为安乡侯,并诛杀曹植挚友丁氏兄弟。曹植悲悼亡友,不能直言,遂托言于黄雀与罗网而曲尽其衷。从潜在的主旨分析,这首诗是阐发失友之悲的,不忍言悲,设想仗剑救雀,则又是对既成悲剧的幻想性补救。

“高树”二句写景,有政治隐喻色彩。“利剑”二句,直言挚友遇害,不能出手相救的无奈。挚友遇害是曹植永恒的愤怨与自责。“结交何须多”,是自悔语、自悟语。权力场中人,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交友能不慎乎!

“不见”以下数句,与血腥的事实相游离,游离于童话幻梦。雀与鹞的对立,罗家与少年的对立,终因少年的拔剑捎网、黄雀解放而化解危机。这是曹植的理想,由此折射了诗人的人道同情。

清人沈德潜评曹植诗曰:“陈思极工起调。”(《说诗晬语》)这是就开篇而言。这首诗,起势固妙,但出新处全在后面对黄雀重获自由的构想。化阴冷为炽烈,化死亡为再生,乐观的浪漫精神终究是胜利了。利剑(权势)可以杀人,但无力摧毁英雄主义。

七步诗

煮豆持作羹,漉豉以为汁

萁在釜下燃 ,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注释】

①据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载:“文帝尝令东阿王七步中作诗,不成者行大法。(植)应声便为诗。诗曰:‘煮豆……’帝深有惭色。”后世虽有人指为附会,但大多数人仍在感情上接受此诗出之曹植。②漉:过滤。豉:豆豉。③釜:锅。

【鉴赏】

让考据家去辨析此诗的真伪去吧!

我们是从曹丕与曹植的真实关系,从兄弟成仇的前鉴,从同根相煎的人性缺陷来接受曹植《七步诗》的。

煮豆燃豆萁,为生活中平常事。而能从釜中听到“豆”的泣诉,则为奇事、奇思、奇想。到底是在一种怎样昂奋的生命状态下,诗人才将“豆”与“人”的命运相互关照的呢?这是谜。前人不解,后人亦不解。

在很多时候,浅显的表象下都有深深的玄关妙机。豆子的哭泣,竟然被诗人连缀成千古不逝的人生之歌,不知它还能否唤醒“豆萁”的良知。 Bt0+uQyrzQ+clRkoKVrO8J8Crp7F2kYT8SYeE6n1v3FBltEZ/Rltq8JFxXHOCTiU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