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王粲

王粲(177—217),字仲宣,山阳高平(今山东邹城西南)人。祖父王畅,为汉灵帝司空,号为“八俊”之一。王粲早慧,蔡邕赞为“有异才”。初辟司徒府,除黄门,不就。董卓乱国,王粲南奔荆州依刘表,居十五年之久。曹操平荆州,辟丞相掾,封关内侯,迁军谋祭酒,进侍中,为“建安七子”之“冠冕”人物。有《王侍中集》。

七哀诗

西京乱无象,豺虎方遘患

复弃中国去 ,委身适荆蛮

亲戚对我悲,朋友相追攀。

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

路有饥妇人,抱子弃草间。

顾闻号泣声,挥涕独不还。

未知身死处,何能两相完?

驱马弃之去,不忍听此言。

南登霸陵岸,回首望长安。

悟彼下泉人 ,喟然伤心肝。

【注释】

①“七哀”为乐府旧题,多写战乱哀思。《韵语阳秋》:“痛而哀,义而哀,感而哀,怨而哀,耳目闻见而哀,口叹而哀,鼻酸而哀,谓之七哀。”②遘患:作乱。遘,通“构”。③中国:泛指京洛中原地带。④荆蛮:诗中指荆州。⑤下泉:指《诗经·曹风》中《下泉》一篇。据《毛诗序》曰:“(《下泉》)思治也。曹人疾(曹)共公侵削,下民不得其所,忧而思明王贤伯也。”故“下泉人”当指《下泉》一诗的作者。

【鉴赏】

王粲作《七哀》六首,今存三,为其代表作。这首又是三首之冠。此诗作于汉献帝初平三年(192),诗人虚龄才十六岁。

这一年四月,王允与吕布合谋,诛杀董卓。二人在长安共秉朝政。但因王允杀了不该杀的蔡邕而放走了该杀的董卓部曲,这才造成董卓旧部李傕、郭汜六月率兵血洗长安。王允与多名大臣被杀,吕布逃,吏民死者过万人,长安毁弃。王粲由长安南下荆州。在历史的理性记录之外,王粲以诗歌形态描绘了这次六月屠城。

开篇二句,概言西京动乱,交代离京原因。以“豺虎”比喻李傕、郭汜诸人,情感倾向已明。

“复弃中国去”以下两句,写即将远行,亲朋挽留。用“复弃”二字,极准。因为初平元年(190)董卓胁帝由洛阳西迁长安,并驱洛阳民百万口随迁。王粲一家即于其时“弃”旧京西行。事隔两年,又离长安,故曰“复弃”。因为前程难卜,故而亲朋难舍。如果扣住“七哀”而言,前六句已经表现了动乱之哀,离别之哀,耳闻目睹之亲历,不能尽述。

“出门”句以下,为全诗核心内容。“无所见”,为排他句式,即别的未见,唯见“白骨蔽平原”,唯见“路有饥妇人”。“白骨”句为全景描写,为惨死之相,为过去悲剧之印证;“路有”句为近景特写,为挣扎之相,为今日悲剧之现实。“白骨”句,一带而过;“路有”句,则还有下文。这便是饥妇“弃子”,饥妇“号泣”,饥妇“挥涕”,饥妇“不还”,饥妇行前不能与弃子言等。这“弃子”的见证人是诗人,爱莫能助,只有“驱马”而去。诗人“弃”中国,妇人“弃”子,诗人复“弃”妇人,表示了乱离人的命运。

结尾四句,写“回望”最合情理,写“伤心”最为无奈。以《下泉》一诗作古今照应,为“加一倍”拓展,将“哀”情推向渺茫的希望。

这是一首微型叙事诗。以少胜多,言简意广,不着议论,尽得臧否。 CCC/1FiX2tCkGlRA2fCezKeEVp42HV4y7JWWJptrK7C/NJ6Twuk5rKLmFu8j+4zp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