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立体裁剪概述

一、立体裁剪的概念

立体裁剪是区别于服装平面制图的一种裁剪方法,是完成服装款式造型的重要手段之一。立体裁剪在法国称为“抄近裁剪”(cauge),在美国和英国称为“覆盖裁剪”(dyapiag),在日本则称为“立体裁断”(draiping)。它是一种直接将布料覆盖在人台或人体上,通过切割、折叠、抽缩、拉展等技术手法支撑预先构思好的服装造型,再从人台或人体上取下布样在平台上进行修正,并转换成服装纸样再制成服装的技术手段。

二、立体裁剪的起源与发展

立体裁剪并不是一种新的裁剪方法,它有着悠久的发展史。

1.起源

在原始社会,人类将兽皮、树皮、树叶等材料简单地加以整理,在人体上比画求得大致的合体效果,加以切割,并用兽骨、皮条、树藤等材料进行固定,形成最古老的服装,这便产生了最原始的裁剪技术。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逐渐学会了简单的数据运算和几何图形绘制方法,于是又产生了平面裁剪技术。由于平面裁剪方便快捷,人们渐渐淡化了立体裁剪。

2.发展

文艺复兴后,立体裁剪技术有了很大的发展。13世纪,欧洲服装开始注意和谐的整体效果,在服装上表现为三维造型意识。15世纪,哥特时期,耸胸、卡腰、蓬松裙身等立体造型兴起。18世纪,洛可可服装风格确立,它强调三围差别,注重立体效果的服装造型。

真正运用立体裁剪作为生产设计灵感手段的是20世纪20年代的设计大师玛德琳·维奥尼(Madeleine Vionnet),她认为“利用人体模型进行立体裁剪造型是设计服装的唯一途径”,并在设计的基础上首创了斜裁法(biascut),使服装设计进入一个新的领域。

3.国外情况

立体裁剪这一造型手段是随着服装文明的发展而产生和发展的,西方服装史将服装造型分为非成型、半成型和成型三个阶段,每个阶段都代表了西方服装史的发展过程,而立体裁剪产生于第三个阶段,也就是历史上的哥特时期,在这一时期,随着西方人文主义哲学和审美观的确立,在北方日耳曼窄衣文化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强调女性人体曲线的立体造型,这种造型从此成为西方女装的主题造型,随后在服装的定制过程中逐渐得到发展,因为定制服装要求合体度高,所以以实际人体为基础进行立体裁剪是必然的,这种方法一直沿用到今天的高级时装制作。随着成衣业的发展,人们开始采用一种标准尺寸的人体模型来代替人体完成某个服装型号的立体裁剪。

4.国内情况

我国一直以平面裁剪为主,并逐渐形成一系列较为完整的平面裁剪理论。随着服饰文化与服装工业的飞速发展,我国的服装产业进入个性化时代,人们对服装款式、档次、品位的要求不断提高,对服装设计与裁剪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服装裁剪技术已成为品牌竞争的核心技术和元素。虽然平面裁剪快捷、方便,但在个性化服装的造型上却有其局限性,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品牌的发展;而立体裁剪有平面裁剪所没有的优越性及互补性。

早在20世纪80年代,我国部分高校将立体裁剪技术引入教学,并且将其作为一门新的课程逐渐在全国服装专业院校普及。现在,“立体裁剪”已成为服装专业学生的必修课。

三、立体裁剪的应用范围

立体裁剪技术广泛应用于服装生产、橱窗展示和服装教学。

(1)服装生产分为两种不同的形式,即产量化的成衣生产和单件的度身定制,因此,立体裁剪在服装生产中也常因生产性质的不同而采用不同的技术方式:一种为立体裁剪与平面裁剪相结合,利用平面结构制图获得基本版型,再利用立体裁剪进行试样、修正;另一种为直接在标准人台上获得款式造型和纸样。立体裁剪在服装生产中要求技术操作的严谨性。

(2)用于服装展示设计的立体裁剪。立体裁剪因其在造型手段上的可操作性,在用于服装生产的同时也比较多地用于服装展示设计,如橱窗展示、面料陈列设计、大型的展销会的会场布置,其夸张、个性化的造型在灯光、道具和配饰的衬托下,将款式与面料的尖端流行元素感性地呈现在观者眼前,体现商业与艺术的结合。

(3)用于服装教学的立体裁剪。在服装教学中,除了上述两方面的学习与应用外,应更加注重对学生的造型和材料应用能力的潜能开发,通过对设计、材料、裁剪和制作等环节的研究,使学生逐步掌握立体裁剪的思维方式和手工操作的各种技能,从而熟练地将创作构想完美地表达出来。在教学实践中应鼓励学生拓展思维,大胆实践,从造型到材料的选择都应具有一定的独创性,同时建立造型、材料和缝制间的相互联系,并对其他因素进行相关评价。

四、立体裁剪与平面裁剪的比较

1.立体裁剪的优势与不足

立体裁剪的优势:

(1)可边摸索边改进,及时观察效果并纠正;

(2)在进行立体裁剪时,可以发现新的轮廓线条,为创作新设计提供新的思路(引发设计灵感);

(3)对服装的垂直与平衡——稳定感、对特体或贴体服装、对服装的病例分析和纠正都很有效;(4)可帮助理解服装各部位的省、褶、裥以及归、拨、推等工艺的处理。

立体裁剪可以解决平面裁剪中难以解决的问题(如布料厚薄、悬垂程度、皱褶量大小的估算等),有助于理解平面裁剪,可以弥补平面裁剪的不足。

立体裁剪的不足:

(1)需用特定的人台(衣架);

(2)用料大;

(3)费时。

一般意义的立体裁剪是依据人台进行的,如果能在人体上进行立体裁剪更为理想,因为人台是静体,在活动量方面应参照实际人体状态加以充分考虑。

2.平面裁剪的优势

(1)平面裁剪是实践经验的总结与升华,具有很强的理论性。

(2)平面裁剪的尺寸较为固定,比例分配相对合理,具有较强的操作稳定性和广泛的可操作性(如使用传统的比例分配法,设计制作一套服装只需一些基本尺寸,如胸围、肩宽、袖长、衣长、臀围、腰围、裤长,对于加工生产或成衣生产极为有效)。

(3)由于具有可操作性,对于一些基本型产品而言,平面裁剪是提高生产效率的一个有效方式。如西装、夹克衫、衬衫等较为稳定的产品款式就非常适合采用这种方法。

(4)平面裁剪能够灵活控制松量,如1/4胸围+5,其中5为松量,这便于初学者掌握与应用。

五、立体裁剪与平面裁剪过程的比较

(1)立体裁剪过程:根据效果图(或款式图)进行款式分析并初裁布料→获得款式初型→按初型假缝、试穿→整理修改布样→拓印布样于纸板上(即将布样转化为纸样)→加放缝份和对位标记→获得服装款式样板。

(2)平面裁剪过程:测量人体(或依国家或企业标准)→依据规格尺寸利用公式制图→加放缝份与对位标记→得出服装样板。

两种方法的裁剪过程不同,但都可获得款式的样板。样板质量的好坏主要取决于设计师、打板师的审美能力和技术水平等。

六、立体裁剪的工作步骤

(1)款式分析。

①效果图(或款式图);

②产品的组成元素:对设计师给予的效果图和设计说明以及深入的各种元素进行分析,然后确定比例关系;

③描述:将分析的结果以文字形式描述下来;

④确定比例;

⑤放置裁剪线:用白色织带在人台上标出裁剪线(如叠门线、省道、下摆、领线、袖窿等)。

(2)坯布在人台上的贴身处理。

①布的准备:依据款式量取每片衣片的用料,所用的布料断料时均应用手撕开,然后理顺布料的纱向,并烫平;

②蒸汽整理:用蒸汽熨斗进行坯布整烫,使坯布的经、纬纱相互垂直;

③对称轴;

④坯布的固定。

(3)裁片的整形处理。将初次在人台立体造型的衣片取下烫平,并且将标识点连为光滑的曲线,然后假缝。

(4)模特儿试衣。

(5)样衣评述、修改。 jJFn/zC0PqvO1pxsOPXt1g7kgdfaBW1eubHBpdZ7CTMO4BlShUW7U34osZaHFv4Y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