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体测量之前需要对所测量对象进行全面的人体观察,即对所要测量的人体进行从整体到局部的目测与分析以做好人体测量前的准备。人体观察过程其实就是对被测量人体体型特征进行一个心理的认知过程。
人体观察一般分三个阶段进行:
其一,以正常人体体态为标准,观察测量对象的个体特征,分析外部形态特点,判断其属于正常体型还是特殊体型。
其二,观察与服装造型相关的局部特征,并分析测量对象是否具有反身体、曲身体、平肩或溜肩等特点。
其三,对所观察对象进行局部特征的比较,确定与服装相关的廓型与省量、长度与比例以及松放量等内容。
观察与分析人体是为了更准确地进行人体的测量,人体测量是对观察分析后的人体各部位尺寸和形状再进行量化处理的操作过程。
其实对人体测量知识的掌握还包括人体测量术语、人体测量方法、人体测量数据的统计和应用等方面。
服装规格尺寸的确定是服装裁剪与制作的基础,而“量体”则是服装规格设置裁剪的最基本要求。任何一个时装款式,由于量体、裁剪好坏的不同,将产生完全不同的效果。因此,对于所有学习服装裁剪制作的人来说,是否掌握了量体裁衣的基本知识,对能否做出质量上乘、合体美观的服装是至关重要的。
为了进行比较精确的人体测量并获得全面而细致的人体数据资料,对人体的测量有一维、二维、三维之分。如马丁测量法是测量人体一维方向尺寸的人体测量方法。
根据测量仪器及方法的不同,测量值的性质亦不同,其技术操作上有手工测量、接触式三维数字化测量、非接触式三维数字化测量三种方法(图2-1)。
图2-1 人体测量方法
非接触式三维数字化测量法是测量人体时测量工具与人体不直接接触的人体测量方法。一般来说,莫尔等高线法、轮廓摄像法、三维全息测体法都属于此类方法。莫尔等高线法是运用光干涉原理在人体上形成木纹状曲线,根据木纹状曲线的浓淡来确定人体曲面凹凸程度的非接触式三维数字化测量方法。
每种测量方法都有各自统一的测量要求,但被测量者在被测量时一般取立姿或坐姿。
(1)立姿:两腿并拢,两脚自然分开,全身自然伸直,双肩放松,双臂下垂自然贴于身体两侧。测量者位于被测量者的左侧。按照先上装后下装,先长度后围度,最后测量局部的程序进行测量。
(2)坐姿:上身要自然伸直并与椅子垂直,小腿与地面垂直,上肢自然弯曲,双手平放在大腿之上。
进行人体测量以前,首先必须对人体主要部位进行仔细观察。进行人体测量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要求被测量者站立端正,姿势自然,不要深呼吸。
(2)围量横度时,应注意皮尺不要拉得过松或过紧,要保持水平。
(3)围量胸围时,被测量者两臂垂直;围量腰围时要放松腰带。
(4)冬季做夏季服装,或夏季做冬季服装,在进行人体测量时应根据顾客要求,适当缩小或放大尺寸。
(5)进行人体测量时要注意观察体型特征,对特殊部位要注明,以备裁剪时参考。
(6)不同体型有不同要求,对于体胖者尺寸不要过大或过小,对于体瘦者尺寸要适当宽裕。
(7)人体测量要按顺序进行,以免漏量。
(8)被测量者应姿态自然放松,最好在腰间水平系一条定位腰带。
(9)净尺寸测量:被测者应只穿基本内衣,测得尺寸是人体尺寸而非成衣尺寸。
(10)定点测量:测量时要通过基准点或基准线,例如,测量胸围时,软尺应水平通过胸高点(BP),测手臂长时应通过肩点、肘点和腕骨突点。
(11)围度测量:软尺要松紧适宜,既不勒紧,也不松脱地围绕体表一周,注意保持水平。
(12)长度和宽度测量:应使软尺随人体起伏,而不是测两端点之间的直线距离。
从测量方向上分析,人体测量包括以下的测量内容:高度测量与长度测量、围度测量与宽度测量。具体内容如下:
(1)高度测量:是指由地面至被测点之间的垂直距离,如总体高、身高等。测量时皮尺应与人体有一定距离,且皮尺与人体轴线平行。
(2)长度测量:是指两个被测点之间的距离,如衣长、腰节长、裙长等。测量时注意被测点定位要准确,并考虑款式特点等。
(3)宽度测量:是指两个被测点之间的水平距离,如胸宽、背宽、肩宽等。测量时考虑宽度的确定要与款式特点和风格协调等。
(4)围度测量:是指经过某一被测点绕体一周的长度,应在自然呼吸的状态下进行绕体测量,如胸围、腰围、臀围、颈围等。绕体测量时皮尺要注意呈水平状态,松紧程度要适宜,同时要顾及人体必要活动所引起的围度变化。
(1)身高——人体立姿状态下,头骨顶点垂直量至与脚跟平齐位置的直线距离,也称总体高,是设计服装长度规格的参量。
(2)颈椎点高——人体立姿状态下,颈椎点至地面的直线距离,也称身长,是设计连衣裙、风衣、大衣等长度规格的参量。
(3)坐姿颈椎点高——人体坐姿状态下,颈椎点至椅子面的直线距离,也称上体长,是设计衣长的参量。
(4)腰围高——腰部最细处至地面的距离,也称下体长,是设计裤长的参量。
(5)全臂长——肩端点至手腕尺骨胫突点的距离,是设计袖长的参量。
(6)后背长——由后颈点(第七颈椎点)沿后中线顺背部形态线量至腰节线的量。
(7)腰臀长——从人体体侧的腰节线量至臀围线的距离。
(8)前腰节长——依人体的胸部曲面形状,由肩颈点经乳峰点量至腰节线的距离。
(9)后腰节长——由侧颈点经肩胛凸点,向下至腰节线的距离。
(10)头围——用皮尺围量前额和后枕骨一周的长度。
(11)颈根围——用皮尺围量前颈点、侧颈点(肩颈点)、后颈点一周的长度。
(12)胸围——过胸部最丰满处用皮尺平量一周乳峰线(BPL)的长度。
(13)腰围——用皮尺水平绕腰部最细、最凹处平量一周的长度。
(14)臀围——用皮尺水平围量臀部最丰满处一周的长度。
(15)臂根围——经过肩端点和前、后腋窝点围量一周的长度。
(16)上臂围——水平围量上臂最丰满处一周的长度。
(17)腕围——用皮尺围量腕部一周的长度。
(18)掌围——拇指并入手心,用皮尺围量掌部最丰满处一周的长度。
(19)全肩宽——自左肩端点经过后颈点量至右肩端点的距离。
(20)后背宽——人体背部左、右后腋窝点之间的距离。
(21)前胸宽——人体胸部左、右前腋窝点之间的距离。
(22)胸高——自肩颈点至乳峰点的距离。
(23)乳间距——两乳点之间的距离。由乳下寸与乳间距可确定服装胸省的位置。
(24)臀高——从腰部最细处至臀围最高处的垂直距离。
(25)衣长——从紧贴颈部的肩缝处量起,通过胸部到紧贴身体下垂的大拇指中节。
(26)裤长——从髋骨以上6cm处量至离地面3cm处。短裤从腰部最细处量起,向下至膝盖上10~13cm处。
人体测量部位如图2-2所示。
图2-2 人体测量部位
图2-2 人体测量部位(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