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观辩证法是指客观事物或客观存在的辩证法,即客观事物以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形式呈现的各种物质形态的辩证运动和发展规律。
主观辩证法是指人类认识和思维运动的辩证法,即以概念作为思维细胞的辩证思维运动和发展的规律。
唯物辩证法既包括客观辩证法也包括主观辩证法,体现了唯物主义、辩证法、认识论的统 一。从本质上说,主观辩证法是客观辩证法在人的思维中的反映。因此,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 法在本质上是统一的,但在表现形式上则是不同的。 客观辩证法采取外部必然性的形式,离开人的意识、思维而独立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主观辩证法则采取观念的、逻辑的形式,是同人类思维的自觉活动相联系的,是以概念为基础的辩证思维规律,可以简要地把主观辩证法称为概念辩证法。
1.列宁指出:“辩证法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
2.辩证法总结图
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中,唯物辩证法是其核心内容。恩格斯曾经深刻地指出,唯物辩证法具有超越时空的特点,他所说的支配人们活动的“理论思维形式”其实就是世界观和方法论。唯物辩证法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了根本的观点和方法。无论是对自然、社会、思维这三大领域的矛盾运动规律的宏观把握,还是对实际工作中错综复杂的矛盾的细微分析,唯物辩证法都有普遍的方法论意义。
唯物辩证法按其本质来说,具有批判的、革命的精神。正是基于这种批判的、革命的精神,马克思主义哲学内在地具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根本要求。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唯物论和辩证法是统一的。由于世界本来就是普遍联系、永恒发展的物质世界,因此,当马克思主义唯物地解决世界本原的问题时,已经内在地包含了辩证法。同样,当马克思主义科学地揭示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规律时,也内在地包含了唯物主义。唯物辩证法的一系列规律、范畴和原理,都具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意义。
在唯物辩证法的方法论体系中,矛盾分析方法居于核心的地位,是根本的认识方法。矛盾分析方法的重要作用,是由对立统一规律在唯物辩证法中的地位决定的。 矛盾分析方法包含广泛而 深刻的内容。例如,分析矛盾特殊性的方法,“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结合的方法,抓关键、 看主流的方法,在对立中把握同一和在同一中把握对立的方法,批判与继承相统一的方法等,都 是矛盾分析方法的具体体现。
马克思主义的最本质的东西,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就在于具体地分析具体情况。
辩证思维方法是人们正确进行理性思维的方法,主要有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抽象与具体、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等。其中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是形式逻辑与辩证逻辑所共有的方法,而抽象与具体、逻辑与历史相统一则是辩证思维所特有的方法。
1.归纳与演绎
归纳与演绎是人类思维从个别到一般,又由一般到个别的最常见的推理形式。归纳是从个别事实中概括出一般性结论,是由个别性前提过渡到一般性结论的推理形式。演绎是从一般原理走向个别结论,是由一般性原则推导出个别性结论的推理形式。归纳和演绎两种方法处于不可分割的联系之中。一方面,归纳和演绎互为前提。归纳是演绎的基础,演绎为归纳提供理论依据,指明归纳的目的和方向。另一方面,归纳和演绎相互补充。归纳虽然能概括出同类事物的共性,但不能区分本质属性和非本质属性,不能摒弃片面性和表面性,所得结论还不是充分可靠的,因此,归纳必须靠演绎来补充和修正。演绎以事物共性和个性的统一为基础,共性只大致地包含个性,因此,从共性出发不能揭示个别事物多方面的属性,要了解事物本身的多样性,就得进一步分析归纳。
2.分析与综合
和归纳与演绎相比,分析与综合是一种更为深刻的思维方法。所谓分析,就是在思维过程中把认识的对象分解为不同的组成部分、方面、特性等,对它们分别加以研究,认识事物的各个方面,从中找出基础的部分、本质的方面。综合是同分析相对应的方法。综合是把分解出来的不同部分、方面按其客观的次序、结构组成一个整体,从而达到对事物整体的认识。分析与综合的实质,就是建立在调查研究基础上的矛盾分析方法,是客观事物的辩证联系和发展过程在思维中的再现。分析与综合的关系也是辩证的,分析是综合的基础,综合是分析的完成,只有把二者结合在一起,才能对所认识的事物形成一个完整的、科学的认识过程。
3.抽象与具体
抽象与具体是辩证思维的高级形式。抽象是对客观事物某一方面本质的概括或规定。思维具体或理性具体是在抽象的基础上形成的综合,它不同于感性具体。感性具体只是感官直接感觉到的具体。理性具体则是在感性具体基础上经过思维的分析与综合,达到对事物多方面属性或本质的把握。所以,人对事物的认识经历着从(感性)具体到抽象和从抽象到(理性)具体的过程。
对辩证思维而言,重要的是从抽象上升到具体。这是一个以抽象为逻辑起点,通过各种形式 的逻辑中介,达到以思维具体为逻辑终点的运行过程。 马克思的《资本论》是成功地运用从抽象上升到具体方法的杰出典范。
4.逻辑与历史相统一
逻辑与历史相统一是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内在要求。逻辑指的是理性思维或抽象思维,它以理论的形态反映客观事物的规律性。历史包括两层意思:一是指客观现实的历史发展过程;二是指人类认识的历史发展过程。
真正科学的认识是现实历史发展的反映,要求思维的逻辑与历史的进程相一致。历史的东西是逻辑的东西的基础和内容,逻辑的东西是历史的东西在理论上的再现,是“修正过”的历史的东西。逻辑与历史相统一是辩证思维的一个根本原则。
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产生了现代科学思维方法。现代科学思维方法是一个巨大的方法群,包括控制方法、信息方法、系统方法、结构-功能方法、模型化方法和理想化方法等。辩证思维方法与现代科学思维方法有着方法论上的共同性,二者是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的。一方面,辩证思维是现代科学思维的方法论前提,辩证思维方法的基本精神和原则贯穿于现代科学思维方法之中。另一方面,现代科学思维方法又丰富了辩证思维方法。
学习和掌握唯物辩证法的科学思维方法,要求我们在实践中不断增强思维能力,特别是不断增强辩证思维能力、历史思维能力、战略思维能力、底线思维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辩证思维能力是唯物辩证法在思维中的运用,是指从事物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关系出发,分析矛盾、抓住关键、找准重点、洞察事物发展规律的能力。
辩证思维能力具体表现为:从对立统一中把握事物及其发展过程,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善于抓住事物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培养辩证思维能力,能够使人更加全面准确地认识和把握事物,真正做到透过现象看本质。
历史思维能力是辩证思维与历史眼光的结合,是马克思主义科学历史观的具体表现和实践运用,是以史为鉴、知古鉴今,善于运用历史眼光认识发展规律、把握前进方向、指导现实工作的能力。
战略思维能力强调思维的整体性、全局性、长期性,是高瞻远瞩、统揽全局、善于把握事物发展总体趋势和方向的能力。
所谓底线,就是不可逾越的界限,是事物发生质变的临界点。底线思维能力就是客观地设定最低目标,立足最低点,争取最大期望值的一种积极的思维能力。把握底线思维,就要“凡事从坏处准备,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这样才能有备无患、遇事不慌,牢牢把握主动权”。
底线思维能力体现了我们对事物量变引起质变的“度”的深刻认识和自觉把握,也体现了对矛盾分析方法的自觉运用。习近平指出:“我们要坚持‘两点论’,一分为二看问题,既要看到国际国内形势中有利的一面,也看到不利的一面,从坏处着想,做最充分的准备,争取较好的结果。”
创新思维能力是对常规思维的突破,就是破除迷信,超越过时的陈规,善于因时制宜、知难而进、开拓创新的能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紧密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和实践要求,以全新的视野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进行艰辛理论探索,取得重大理论创新成果,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重大思想的核心要义,就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体体现在它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重大时代课题,是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创新性运用的产物。
1.(2017 年第 1 题)某地区进入供暖季后常常出现雾霾,而一旦出现大风天气或等到春暖花开后,雾霾就会散去或减少。从该地区较长时间的数据变化看,经过人们努力治霾,污染物排放总量在持续走低;但在某些时段,环境空气质量污染指数会迅速攀升,甚至“爆表”。这种看似“矛盾”的现象凸显了大气污染防治的一个特点:天帮忙很重要,但人努力才是根本。“人努力”与“天帮忙”之间的关系对我们正确处理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之间辩证关系的启示是( )
A.尊重事物的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B.人类有意识的思想活动是掌握客观规律的根本前提
C.认识活动是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相统一的基础
D.尚未认识的外在自然规律对人的实践活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2017 年第 2 题)有人认为,既然人的意识是对客观外部世界的反映,那么人脑里的“鬼”“神”意识就是对外在世界上鬼、神真实存在的反映。这种观念的错误在于( )
A.夸大了意识的能动作用B.把意识看成物质的产物
C.认为意识是对存在的直观反映D.混淆了人类意识自然演化的阶段
3.(2018 年第 2 题)“马者所以命形也;白者所以命色也。命色者非命形也,故曰白马非马。”从唯物辩证法的观点看,“白马非马”这一命题的错误在于( )
A.颠倒了事物形态和功能之间的关系 B.割裂了事物共性和个性之间的联系
C.混淆了事物内容和形式之间的区别 D.模糊了事物本质和现象之间的联系
4.(2019 年第 2 题)“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橘逾淮为枳”说明了( )
A.任何具体事物都是普遍联系之网上的一个网结
B.事物的普遍联系是通过中介来实现的
C.事物的发展变化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D.事物的变化和发展是一个过程
二、多项选择题
1.(2018 年第 17 题)2017 年 6 月,我国科学家利用“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在国际上率先成功实现了千公里级的星地双向量子纠缠分发。“量子纠缠”就是两个(或多个)粒子共同组成的量子状态,无论粒子之间相隔多远,测量其中一个粒子必然会影响其他粒子。“量子纠缠”现象虽然未被完全认知,但它仍然能够说明( )
A.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B.事物联系的主观性和偶然性
C.事物联系的复杂性和多样性D.物质世界联系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2.(2019 年第 17 题)虚拟现实技术是一种运用计算机仿真系统创建多源信息融合的交互式三维动态实景以及动作仿真的技术,可以给使用者提供沉浸性、多感知性、交互性的互动体验。虚拟现实技术所构造的虚拟环境说明( )
A.物质世界不再具有客观实在性
B.物质世界的存在形式具有多样性
C.信息是独立于物质和意识的第三种存在状态
D.人们可以通过实践创造出自然界原本不存在的现实状态
3.(2020 年第 17 题)北京时间 2019 年 4 月 10 日晚 9 点,全球多国科研人员合作的“事件视界望远镜”项目在全球六地同步举行新闻发布会,公布了人类首次拍到的黑洞照片,这是继 2015 年人类通过引力波探测“听到”两个“黑洞”合体之后,证明黑洞存在的直接“视界”证据。有科学家认为,这张看起来有点模糊的照片意义非凡,它再次验证了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的预言是对的,并将进一步帮助科学家解答星系演化等一系列宇宙本质问题。人类首次“看到”黑洞正面照表明( )
A.空间的性质依赖于物质的分布及其运动状态
B.世界是物质的统一体
C.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与人的实践和认识水平有关
D.空间的观念随着人的认识发展而拓展
4.(2022 年第 17 题)在深入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谈及水资源和发展的关系时,以传统名吃“羊肉泡馍”作形象比喻,强调要全方位贯彻“四水四定”(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原则,精打细算用好水资源,“有多少汤泡多少馍”,让水资源用在最该用的地方。“有多少汤泡多少馍”蕴含的哲学道理是( )
A.创造条件,充分发挥意识能动性
B.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C.因地制宜,因时制宜
D.尊重规律,把握适度原则
5.(2022 年第 18 题)人类历史的每一次科技革命都与材料的发展息息相关,而新材料的研制却是颇为不易的。人工智能可以借助数据共享,对先进材料的物理化学性质进行预测、筛选,从而加快新材料的合成和生产。作为人工智能的一个分支,机器学习算法在辅助新材料设计时尤为“得力”,其工作过程主要包括“描述符”生成、模型构建和验证、材料预测、实验验证等步骤。人工智能辅助新材料研发的过程表明( )
A.科学研究能够任意改变物质的性质和结构
B.人工智能能够取代人类对物质世界的认识
C.人类对于物质的认识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
D.具体的物质结构和性质的变化并不改变世界的物质性
6.(2022 年第 19 题)时间是万事万物存在的刻度。1 秒钟,电影放映 24 帧画面,猎豹在草原上飞奔 28 米,蜂鸟振动翅膀 55 次;1 分钟,登山队员攀登珠峰顶峰 58.3 厘米,“复兴号”前进 5 833 米。时间创造无限可能。有人努力奔跑,用全力以赴的冲刺突破极限;有人砥砺前行,以日复一日的坚守辛勤耕耘。原本匀速流动的时间,正是在生生不息的奋斗中,在昂扬奋发的进取中,确定意义、体现价值,进而定义生命的精彩、定格历史的脉动。人们在奋斗中“定义”时间,说明时间是( )
A.测量事物运动的客观尺度B.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C.事物运动的主观联想D.与物质运动不可分割的
一、单项选择题
1.A;2.C;3.B;4.C
二、多项选择题
1.ACD;2.BD;3.ABD;4.BCD;5.CD;6.B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