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视是绘画造型的基本理论之一,通过本节对透视知识的学习,学生应掌握透视规律,能正确绘制物体近大远小的透视关系,使所绘制的物体空间关系合理,符合视觉感受。对透视的理解可以培养学生正确的观察方法和分析事物的能力,对三个面进行的观察方法会决定立方体的表现效果。
培养学生认识透视关系,尤其是平行透视、成角透视以及圆形透视的原理用以辅助素描造型训练。
透视的概念。
透视中的名词。
平行透视。
成角透视。
圆形透视。
“透视”(perspective)一词原于拉丁文“perspclre”,透视学则是在平面上再现空间感、立体感的方法或技术,了解和掌握透视规律是学习绘画最基本的要求之一。
狭义透视学的方法是文艺复兴时代的产物。人们对透视原理的认识最早可追溯到公元前 1~5 世纪,始于 15 世纪文艺复兴时期,成熟于 18 世纪中叶。15 世纪意大利画家阿尔贝蒂论述了透视的重要性,画家达·芬奇创造了科学的空气透视和隐形透视。18 世纪法国工程师蒙许创立的直角投影画法,完成了正确描绘任何物体及其空间位置的作图方法,即线性透视。这些统称为透视学。如图 2-2-1 所示。
透视基础知识
图2-2-1 古代欧洲画家寻求透视法
透视是一种推理性的观察方法,是依靠光学中眼与物体之间的直线,即视线来传递的。在观察者与物体之间,设想一个平而透明的平面。切割各条视线后,在平面上留下许多穿透点,连接穿透点所形成的图形就是透视形(如图 2-2-2)。
图2-2-2 透视原理和透视图
透视的术语如图 2-2-3 所示。
视点——眼睛所在位置。
视线——视点与物体任何部位的假象连线。
视域——眼睛所能看到的空间范围。
基面——景物的放置平面。一般指地面。
画面——垂直于地面,与观察者平行的假想平面。
心点——视点对画面的垂直落点。
正中线——画面上通过心点的垂直线。
视平线——画面上通过心点的水平线。
视中线——连接视点和心点的直线。
视高——从视平线到基面的垂直距离。
图2-2-3 透视的术语
透视的名词
消失点——景物向无限远延伸消失于一点,景物只要和视点有深度的变化,就会产生近大远小的透视变化,形成消失点。
车站景物,由近推远,等高的电线杆,越远越矮小;等宽的站台地面,越远越窄;等深的电线杆间距,其地面间距越远越短;特别是电线杆上的灯箱牌明显的近大远小,这些景物向无限延伸时汇集于一个点上消失,这个无限远的点就是消失点。如图 2-2-4 所示。
图2-2-4 消失点
平行透视又称一点透视,平行透视的特点是只有一个消失点,就是心点。平行透视的画面纵深感强,大多数线条是平行线和垂直线,比较稳定、平衡,适合于表现庄重宏大的场面,如图 2-2-5 所示。
透视的分类
图2-2-5 平行透视的场景
图2-2-6 立方体平行透视
立方体的六个面,一对竖立面与画面平行,另一对竖立面与画面垂直,顶面和底面与画面垂直(如图 2-2-6所示)。
第一,与画面保持平行的面,它的两组平行棱没有纵深变化。这 8 条棱是原线,不会产生近大远小的消失现象。画成透视形后,水平边仍为水平,垂直边仍为垂直。第二,与画面成直角关系的面(顶面、底面和左右两个侧面),称为直角面,有纵深变化,会产生近大远小的消失现象。所有与画面垂直,表示纵深度的 4 条边棱,是变线,延伸后都消失于一点,这个点就是心点。
平行透视状态的立方体,由于放置在视点(眼睛)的上下左右不同位置,观察到的透视图形是不同的。可概括为 9 种状态,即处于视平线上方(眼睛上方的 3 种状态)、处于视平线上(与眼睛等高的 3 种状态)处于视平线下方(眼睛下方的 3 种状态)。如图 2-2-7 所示。
图2-2-7 立方体平行透视九方位图
第一步:首先确定视平线和心点的位置。
第二步:根据立方体位置和实物的大小比例画前面。
第三步:从前面的四个顶点向心点引线。
第四步:根据实物的比例确定侧面和上下面的透视深度,进而画出侧面和顶面(如图2-2-8 所示)。
图2-2-8 立方体平行透视图画法
成角透视又称两点透视,成角透视有两个消失点,分别是左余点和右余点。成角透视的画面自然生动、失真小,绘制的物体和空间更接近人的视觉效果,富有立体感。非常适合表现室外场景,表现出建筑物的两个面。如图 2-2-9 所示。
图2-2-9 成角透视的建筑
成角透视
立方体的六个面,顶面和底面与画面垂直,四个侧面和画面既不平行也不垂直,均呈一定角度。如图 2-2-10 所示。
图2-2-10 立方体成角透视
第一,立方体的边棱与画面构成两种关系:一组垂直线与画面平行,称为垂直边;另外两组水平线均与画面斜交,称为成角边。
第二,两组成角边是变线,消失方向不一样,形成两个消失点,左右余点,立方体的各面都含有成角边,所以都产生形变。
第三,视平线以上的立方体的成角边向下消失,视平线以下的立方体的成角边向上消失(如图 2-2-11 所示)。而且同一立方体向左向右的两组成角边形成的两个消失点,处在心点两侧:当立方体与画面成 45°角时,两个消失点与心点的距离相同,称为距点;当立方体与画面成非 45°角时,消失点为左右余点,两个余点到心点的距离互为反比。如图 2-2-12 所示。
图2-2-11 成角透视九方位图
图2-2-12 距点和余点
第 1 步:首先确定视平线和余点的位置。
第 2 步:根据立方体位置和实物的大小比例画最靠前的垂直棱。
第 3 步:从垂直棱向左右余点引线。
第 4 步:根据实物的比例确定侧面的透视深度,进而画出侧面。
第 5 步:分别向左右余点引线,画出顶面。如图 2-2-13 所示。
图2-2-13 立方体成角透视图画法
空间中除了直线以外,还存在着大量的曲线和圆。曲线形体也同直线形体一样,和视点产生各种角度的透视变化。不论曲线规则与否,在视觉中都不能脱离近宽远窄、正宽侧窄的透视规律。曲线透视一般采取间接的直中求曲、方中求圆的方法画出。
假如不借助于任何工具,我们如何徒手画出一个正圆呢?可以用正方形作为辅助形绘制正圆。方法如下(如图 2-2-14 所示)。
第 1 步:画出对角线和中线分。
第 2 步:将 1/2 边长按 3∶7 分割,做垂线,与对角线生成 4 个交点。
第 3 步:曲线连接各关键点,画出圆形。
图2-2-14 方中求圆
对于水平或垂直放置的圆形,也可以用上述方法画出,只要准确画出水平或垂直放置的正方形的透视,就可画出圆的透视。如图 2-2-15 所示。
图2-2-15 不同角度的圆面透视
第一,横直径将圆分成上下两部分,上下两部分的面积上小下大,即近大远小。
第二,纵直径将圆分成左右两部分,左右两部分在面积上相等。
第三,上弧平下弧圆,离视平线越近的圆面积越窄,上下曲度也越平。
图2-2-16 圆面透视规律
1.分析判断下列纸盒分别属于哪种类型的透视?(图 2-2-17)
图2-2-17 盒子透视
2.绘制所给包装盒不同角度的透视图。(图 2-2-18)
图2-2-18 包装盒透视
参照自己的教室,绘制教室场景效果图(图 2-2-19、图 2-2-20)。首先应确定视平线位置,然后确定绘制平行透视场景还是成角透视场景,根据透视规律完成场景图。
图2-2-19 教室
图2-2-20 手绘教室透视图
在产品设计中,手绘效果图是把设计与表现融为一体的表现技法。它高效、表现力强,多侧重于手绘草图、产品分解图,设计师通过手绘概念草图表达自己的概念思维,把自己想的东西通过正确的透视结构和材质表达出来,然后优化方案。最后画出效果图,效果图要正确表达材质、光影和结构透视。因此要了解产品分模线的位置和各个元件分解的方向位置,每个部件都要遵循一定的透视关系绘制。透视的表现在产品造型上非常重要,运用透视规律表现物体的结构,搭建空间框架是绘制效果图的第一步。(图 2-221、图 2-2-22、图 2-2-23)
图2-2-21 汽车产品效果图
图2-2-22 数码摄像产品效果图
图2-2-23 手机产品分解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