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描作为造型基础,包含众多基本要素。形体是客观物像存在于空间的外在形式,结构则主要指物像的内部构造和组合关系,而物像的形体又都是按一定的比例关系连结起来并产生空间关系和质感,这些都是造型需要表现的内容。
逐步了解素描造型基本要素,通过训练使学生能够明白造型中形体比例、结构、质感与肌理等必备要素。
形体与比例。
形体与结构。
明暗与空间。
质感与肌理。
在素描中,比例是素描造型不可忽视的一个要素。比例主要是指物体与物体,或物体本身各部分的大小、长短、高低、宽窄、厚薄、深浅等方面的比较,借助这些比例求得物体造型的准确性。
客观物质存在往往是以复合状态出现的,这就存在着各种物质形态的结合与构造的问题。不管是什么物体,都有其特定的形状、比例和结构。初学者不应该只画对象的外轮廓,而忽视对结构的观察、分析和理解。同时,比例与结构不受光影的影响而变化,所以我们要强调的素描造型第一要素是结构比例而不是明暗调子,这是提升理解能力和记忆能力的有效依据。如图 1-2-1 所示。
物体都有自身的比例,它的某一方面起了变化,会引起自身比例的变化,因而会改变自身的形态。我们在画素描的时候,为把形体表达得准确,既要注意物体各部分长短的比例,又要注意它们的形状比例,还要注意这些部位所处位置的比例大小。
图1-2-1 结构造型为主素描动物(薛宇)
(1)物体各边的外轮廓形状近似,比例不等,物体的形象不同(图 1-2-2)。
图1-2-2 形态各异的瓷罐静物实物
(2)外轮廓的比例相同,位置不同而形态各异(图 1-2-3、图 1-2-4)。
图1-2-3 不同角度六面锥体实物
图1-2-4 不同角度的圆柱体
首先是目测技能:找到中点,使用垂直线和水平线,对比测量。
这种高效通用目测方法主要是依靠经验,我们要学会根据自己的观察测量比例,而不是根据实物的大小。作画时首要任务就是观察与比较,我们根据物体的自然形确定比例关系。我们在作画中经常运用找中点、垂直线和水平线及度量单位这些目测法的技能,都能更为直接地让你精确作画。
其次,就是借助工具——铅笔。
伸直手臂,然后头部保持不动,闭上一只眼,拿笔瞄准对象,测试表现对象按照铅笔长度大概可以划分为几份,长宽高各占几份。(图 1-2-5)这是辅助测法中最基本的一种姿势,尤其深受初学者的喜欢,可以快速确定和检测自己的稿子有无问题。
图1-2-5 铅笔辅助测比例
结构是物体内在的根本,我们学习素描要求用理性的态度来理解和分析对象,这就要求作画者对所画对象的观察不能停留在表面上,要由表及里、去伪存真,理性分析形体结构特征,挖掘内在相关要素。罗马尼亚著名画家巴鲁曾讲过一句精辟的话:“画素描从我们看不见的东西开始,而以看见的东西结束。”为了不机械地摹仿形状和外貌,所以我们对物体的结构要有精深的理解,才能画好素描。如图 1-2-6 所示。
图1-2-6 几何体结构素描(谢华)
而体现结构最有力的就是明暗交接线,明暗交接线是物体的生命线,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它关乎着物体主结构的转折变化,是任何物体“骨”变化最为重要的特点,如图 1-2-7 螺丝的明暗交界线。这条线能把物体结构完整的连接关系表现得特别好,多观察明暗交界线的表现方式,多注意这条线承上启下的作用,对训练自己完整的思考方式特别有用。
图1-2-7 写实素描(王石宇)
明暗素描是素描教学和考生参加考试的主要方法之一,它要求在光的作用下,正确表现对象的形、体积、空间和质感。我们首先要了解两个概念:三大面和五大调子。
素描三大面即是物体受光后一般可分为三个大的明暗区域:亮面、灰面、暗面。简单来说,就是“黑、白、灰”。如图 1-2-8 所示。
图1-2-8 三大面
一个六面体,人们可以看见的三个面,或一个六面体在一个光源照射下出现的明暗三种状态:亮面即受光面;中间面即灰调子,侧面受一部分光,显出半明半暗的灰色;暗面即背光面。素描中所描绘的人物及其他对象,其明暗变化往往要比一个六面体复杂得多,为了把握住对象的基本形体,一般都把它归纳概括为三个基本的大面。把握住这三大面的明暗基本规律,就能比较准确地分析和表现对象细部的复杂形体变化,使画面显出立体感和空间感。
在光源的照射下,三大面与五大调子使得我们能够更加清晰地分析物体的形体结构和特征,这几大因素在明暗画法为主的素描作品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球体(图 1-2-9)在光照射下,它的表面可分成受光面和背光面两部分。从画面上看,受光面可分成高光、亮灰部(中间层次),而背光面则可分为明暗交界线、反光、投影三部分,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五调子。有这些因素交叉在一起的素描可统称为全因素素描(图 1-2-10 和图 1-2-11)。
图1-2-9 五大调子
图1-2-10 全因素素描习作(邓丹)
图1-2-11 全因素素描习作(秦雪卿)
明暗交界线:全因素素描最重要的部分,位置处于形体转折面,而并非是线。处理明暗交界线有实有虚,根据物体转折的角度、光线而定。明暗交界线是画面中最暗的地方,是最能够表现物体体积感的地方。
反光:是环境给物体的暗部反射的光,色调层次不可过亮,不可以超过灰面色调,否则会使画面过花。
投影:指物体投在地面上的影子,结合背景可以有丰富的形象变化,所以处理投影的时候要认真观察分析其来龙去脉。
高光:物体受光面中最亮的点,表现的是物体直接反射光源的部分,多见于质感比较光滑的物体。
亮灰部:高光与明暗交界线之间的区域,色调丰富细腻。
质感是人们通过视觉心理对自然界的各种客观形态进行的经验感知和判断。不同质感的产生,源于各种不同的材质的表面特征。我们都知道客观形态在光源的作用下,会产生明暗、色彩、形体的各种变化并具有一定的规律性特征。各种物质形态都具有特定的材质感。我们在具象写实绘画过程中不仅要表现物质形态的形体、结构、明暗、量感、空间感和体积感,同时还要表现关于感受物体表面的软与硬、粗与细等不同的物体表面质感特征,这是对物体的不同质地、质量、表面纹理的特殊表现。(图 1-2-12 至图 1-2-16)
图1-2-12 质感练习(霍萌)
图1-2-13 质感练习(谭佳森)
“质感”与“肌理”在概念上不同,质感是对物体材料特征的注解,比如毛皮质感、木纹质感、皮肤质感、玻璃质感、金属质感等。而肌理则是指具有不同表面纹理和结构的形态,它是物质材料与表现手法相结合的产物。肌理是依据创作者自身的审美取向和对物体材质的理解利用各种工具以及表现技巧创造出的一种画面的组织结构与纹理。
素描单色表现所有的质感与肌理还是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我们可以结合一些其他材料来做更有力的补充,只有打破原有思维定式尝试各种新的表现手段才能产生与各种材质质感相吻合的质感意象(图 1-2-15 和图 1-2-16)。同时,素描笔触表现也是直观可视的,而且是变化多样的。笔触的皴、擦、点、揉、拖等手法的运用极大地增强了笔触的质感表现力;另外还可以利用餐巾纸等材料硬擦铅笔线痕表现金属的质感效果等综合表现技法。
图1-2-14 质感练习(佟彤)
图1-2-15 彩铅质感练习(袁晓荷)
图1-2-16 彩铅质感练习(刘琦缘)
这堂课我们着重学习了素描的基本要素,从形体与比例、结构、明暗、空间、质感、肌理等多个方面入手将所有内容一一展开。同学们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在绘制带有弧线造型物体时一定要用直线将弧线切出来,一方面可以准确定型,另一方面也可以增加物体的体量感。
如图 1-2-17 所示。
图1-2-17 静物造型练习(陈靖媛、董智健)
利用铅笔或者碳素笔,以线描为主画两幅植物造型内容。花卉造型变化比较多,练习过程中提醒学生注意线型的疏密安排和节奏变化。如图 1-2-18 所示。
图1-2-18 曲线造型练习(谢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