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古以来被称为“礼仪之邦,衣冠上国”,古老的中华民族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形成了高尚的道德准则、完整的礼仪规范和优秀的传统美德。“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衣冠文明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社会历史发展起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其内容十分丰富,所涉及的范围几乎渗透在古代社会的各个方面。
由于年代遥远,对于“华”字的本义来源,我们所知有限,只能借助古代典籍与现代考证加以猜测与探讨,以窥其大概。“华”字在现代汉语中一般用来表示“华丽”“中华民族”等意思,这些都是“华”字的引申义,它的本义应该是“花儿”的花,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提道:“华,荣也。”其基本意思是指美丽而有光彩。古代中原民族自称“华夏”,意即“荣夏”,是“光荣的中国之人”的意思。“华”字的书写演变如图1-1-1所示。
图1-1-1 “华”字的书写演变
在古代的文献中,可以找到对“华”字的解释,华夏族的服饰很美,故称之为“华”。显然,早期“华”字与服装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紧密联系。但实际上,“华”字被解释为“族称”的历史比之前者更为久远。
大约在5 000年前,当中华民族形成时,其族称为“华”。现代历史学家认为五帝时代舜的名字称为“重华”,“重”是远古少昊氏部落中的一个氏族名称。这个氏族在帝颛顼高阳氏时代担任过部落联盟世袭公职“句芒”,负责管理森林树木。“重”即舜所在氏族名称,“华”就是舜的名字。五帝时代,舜所在部落被称为“有虞氏”。在中国的上古时期,有“以官为氏”的习俗,即以其在部落联盟中所担任的公职名称为部落名称,故称其部落为“虞”或“有虞氏”。先秦文献曾有记载,有虞氏是中国历史上先于夏朝的第一个朝代,虽然这个朝代还带有若干部落联盟的痕迹。中国最古老的史书《尚书》,即以《虞书》为开篇。按照氏族部落传统,氏族首领的名称即全体氏族成员及其后裔共有的名称。在舜建立国家政权后,人们沿袭古老的习俗,以舜的名字称呼有虞氏朝族裔及有虞氏朝治理下的人民为“华”。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汉朝以后,各民族逐渐形成了以汉族为主体的大杂居、小聚居的局面,开始出现“中华”的族称。“中华”一词作为一个超越当时汉族、兼容当时内迁边疆各族的概念被响亮提出,能否居中华正统,在当时成为一个政权是否能在社会舆论面前取得合法存在资格的潜在标准。因此,内迁各族所建政权均从血统、地缘及文化制度方面找到自己是圣人后代、理当居中华正统的根据。图1-1-2中从左到右依次为尧、舜、禹的画像。
唐代正式出现“中华”一词,是在唐朝永徽四年(公元653年),其重要的法典《律疏》中将“中华”一词释文如下:“中华者,中国也。亲被王教,自属中国。衣冠威仪,习俗孝悌,居身礼仪,故谓之中华。”意思是说,凡行政区划及文化制度自属于中国的,都称为中华。
(a)
(b)
(c)
图1-1-2 尧、舜、禹画像(清人绘)
至19世纪末,作为近代民族学术语的“民族”概念传入中国后,“中华民族”这个民族学词汇也应运而生。如近代学者梁启超所言:“凡遇一他族而立刻有‘我中国人也’之一观念浮现于脑际者,此人即中华民族一员也。”但中华民族实体则是远在“中华民族”这个族称出现以前数千年就形成了。
综上所述,可以认为“华”字主要包含了服饰之美与民族称谓,两者之间显然有不可分割的紧密联系。我们的先人以服饰华彩之美为华,以疆界广阔与文化繁荣、文明道德兴盛为夏,并以华族或夏族为中心民族,不断同化其他民族,在漫长的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现在的中华民族。
如何定义这一代表华夏几千年文明的服饰是一个需要以更博大和开放的胸怀,一个更高远和传承的眼光去对待的问题。因此,从包容和继承的角度来看,数千年来,尽管中华民族的内部结构在不断变化,但不管其内部怎样变化,中华民族本身始终是一个数千年以来包容中国各族共同发展的恒久的主体。如果需要选出一个词语来推广中华民族的服装,还是以“华服”最为准确。其中,“华服”之“华”字的内涵能够较全面地反映服装与民族的紧密联系。
以“华服”作为中华民族服装的统一称谓,最有代表性和概括性,符合当下的文化语境。华服是中华民族所着的、具有浓郁中华民族风格的一系列中华民族服饰的总体集合。因为我们现在是五十六个民族合在一起的中华民族,是一同浇灌传统文化的炎黄子孙,是不论地域、不论身份、不论国籍的黄皮肤黑眼睛的华人。
恢复民族服饰,任重道远,需要所有炎黄子孙的共同努力。然而,在宣传的时候,要注意采取严谨的态度和认真的精神。因为华服的特点是几千年的文化积淀和历史延续形成的,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和历史结晶。推广华服,可以在继承的基础上予以适当改变,吸收流行元素。
礼仪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绕不开的篇章。公元前1100年,周公“制礼为乐”,制度明确地对贵族和平民的服饰作出规定。“礼”是一种寓教于“美”的文明教化方式。中华民族每每遇到重大节日和发生重要事件时,多有约定俗成的礼仪。如获得丰收,要欢歌庆贺;遭到灾祸,要祈求神灵保佑。久而久之,就形成许多节庆及礼仪形式,如春节、元宵、端午、中秋、重阳等,几乎每个节日,都有特定的服饰礼仪要求。衣冠便成为中华民族难以释怀的情结,衣冠仪礼渐渐升华成为一个文明的象征。
中国的衣冠服饰始于黄帝(图1-1-3),备于尧舜。5 000多年前的仰韶文化时期,人们就开始用织成的麻布来做衣服,黄帝的妻子嫘(léi)祖发明了饲蚕和丝纺,人们的衣冠服饰日臻完备。
(a)
(b)
图1-1-3 黄帝画像
自此,中国历代都有《舆服制》《车服志》等规章来规范社会不同人群的衣着,“知礼仪、别尊卑、正名分”,等级管理制度注重突出社会价值。在《周礼》的礼典中,提到五礼八纲,五礼包括:吉礼、凶礼、宾礼、军礼、嘉礼;八纲包括:冠礼、婚礼、丧礼、祭礼、乡礼、射礼、朝礼、聘礼。
冠笄之礼就是中华礼仪的起点(图1-1-4)。故曰:“冠者,礼之始也。”仪式之前,孩童无须束发,经过庄严肃穆的整套礼仪之后,孩童束发加冠,着华夏礼服,行止仪节皆要遵从中华文化规范,中华民族对于新的成员给予了庄重的文化接纳。故此,作为衣冠上体现国家礼仪之邦的中华民族,选择了将“衣”与“冠”“礼”与“仪”作为我们民族的成人仪式。
(a)
(b)
(c)
图1-1-4 冠笄之礼
《周礼》记录着完整系统的衣冠礼制,深深影响了后来三千多年的服装理念,成为日后历代礼制衣冠的蓝本。从周、秦、汉、魏到隋、唐、宋、明,每朝每代都会受“改正朔、易服色”的衣冠服制影响,服饰是国家礼制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服装穿戴进行社会管理,维护等级秩序是衣冠之治的内容。
历代帝王问鼎天下后的第一件事便是关注服装的改革,服装的地位被抬高到无以复加的高度,古代帝王的衣着要处处表现信奉的伦理教化,官员们用冠服表达职业理念和道德崇尚,衣衫在质料、色彩、款式、花纹等方面赋以天道、伦理、身份地位、品行情操等诸多含义。
礼仪文化孕育了服饰,同时服饰也投射出了礼仪,服饰是人类物质世界与精神世界的聚合体,体现着文化的特征。礼仪在文化中起着重要作用,对华服更是影响深远。华夏礼仪服饰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保持着惊人的传承性,并传播至周边的民族,构筑起了东亚的华夏文明圈。“礼仪之邦,衣冠上国”便成为古代中国的代名词。
我们应该如何继承与发扬传统华服?
1.“华”字应如何释义。
2.如何定义华服的基本概念?
3.在《周礼》中,礼服的作用和形成原因是什么?
4.为什么中国被称为“礼仪之邦,衣冠上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