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五节
华夷之合
——民族服饰的大融合

学习导入

任何文化间的融合都是双方的,服饰文化也不例外。中原的服饰文化影响着其他民族,同时,也在不断地吸纳外族的服饰文化精髓。本节将列举几个朝代的服饰融合作为例证。

一、胡服骑射

“胡服”(图1-5-1)是北方少数民族的服装,它的款式与宽袍大袖的中原服饰存在较大差异,衣着特征是便于活动,较为紧身。窄袖短袄的胡服,使生活起居和狩猎作战都比较方便。“胡服”与中原汉服相对立而存在,沈从文先生认为“胡服是西北地域性服装的代表”。其主要特征为短衣窄袖、腰束革带,下着裤装、革靴,以毛、皮革为主要材料,有短小精悍、保暖防晒、便于骑射等特点。

图1-5-1 胡服

有记载的最早的服饰融合产生于赵武灵王时期,赵武灵王是战国时赵国的国君,当时赵国的士兵衣着比较笨重,穿的是长袍,这位君主觉得这种装束严重影响了部队的战斗力。同时,他也看到胡人作战时的骑兵与弓箭,都比中原的兵车具有更强的灵活机动性。他认为,北方游牧民族的骑兵来如飞鸟,去如绝弦,是当今之快速反应部队,带着这样的部队驰骋疆场哪有不取胜的道理。为此,他力排众议,提出“着胡服”“习骑射”的主张,决心取胡人服装之长补中原服装之短。

可是,“胡服骑射”的命令还没有下达,就遭到许多皇亲国戚的反对,他们以“易古之道,逆人之心”为由,拒绝接受变法。赵武灵王则认为怎样有利于国家的昌盛就怎样去做,只要对富国强兵有利,何必拘泥于古人的旧法。

于是,他毅然发布了“胡服骑射”的政令,并号令全国穿胡服,习骑射,带头穿着胡服去会见群臣。胡服在赵国军队中装备齐全后,赵武灵王就开始训练将士,让他们学着胡人的样子,骑马射箭,转战疆场,并结合围猎活动进行实战演习。赵武灵王主张“法度制令各顺其宜,衣服器械各便其用”,最终取得了非凡的效果。赵国军事力量日益强大,成为“战国七雄”之一。

赵武灵王变法始于衣冠,教民骑射,征兵胡人,近可保民,远可称雄,是汉民族向少数民族学习的成功典范,也是第一次冲破层层阻力,削弱了上古以来的服装等级观念,强化了服装作为战衣的使用功能,引发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纷纷效仿与改革,使胡服在中原大地广为流行(图1-5-2、图1-5-3)。

图1-5-2 胡人骑马射箭

(a)

(b)

图1-5-3 胡服骑射

推行“胡服骑射”之后,“习胡服,求便利”成了我国服饰变化的开始。它减弱了汉族鄙视胡人的心理,增强了胡人的归依心理,缩短了二者之间的心理距离,奠定了中原民族与北方游牧民族服饰融合的基础,进而推进了中华民族的融合。

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服饰融合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局面比较动荡,多战争,是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一个特殊时段,短短的三百六十多年,汉族和各少数民族国家政权更替频繁,其中,匈奴族建立过前赵、北凉、夏;鲜卑族建立过北魏、北周;羌族建立过后秦。南北文化的演变在历史上留下了非常明显的印记,这其中就包括了与北方民族服饰的融合(图1-5-4)。

图1-5-4 魏晋时期北方民族骑射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流行庄子、佛道思想,受这些思想的影响,男子的衣着以衫为主,并追求轻松自然,女子的着装优雅飘逸,长裙,大袖,这与汉代服饰有些相似。而这个时期北方少数民族的衣着特点是便于生产劳动,比同时期的汉族服装更加的实用,随着两个民族之间接触的日益频繁,中原民族的服饰很快地吸纳了这种服饰特点。例如,游牧民族的“裤褶”(图1-5-5),后来被汉族用作日常的着装,并用各种质地的面料来制作。这种两个民族之间的不同文化的碰撞,造就了这个时期服饰上的求同存异,谱写了这个时期服饰文化的崭新篇章。

(a)

(b)

图1-5-5 魏晋时期的“裤褶”

北魏鲜卑族孝文帝拓跋宏,是一位卓越的少数民族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改革家。

孝文帝崇尚汉族文化,实行汉化,禁胡服胡语,改变度量衡,推广教育,提高了鲜卑人的文化水准,为各民族的大融合和江山社稷以及经济文化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孝文帝认识到以少数的鲜卑族统御大多数的汉族是困难的,只有引进汉文化才能促进民族融合以实现全民族大一统的目的(图1-5-6、图1-5-7)。

迁都洛阳之后,孝文帝立即着手改革鲜卑旧俗,全面推行汉化。主要措施为易服装。公元495年12月2日,下诏禁止士民穿胡服,规定鲜卑人和北方其他少数族人一律改穿汉人服装。孝文帝带头穿汉族服装,在会见群臣时,“班赐冠服”。孝文帝“易衣裳”改革措施,推动了鲜卑族向中原农耕文明的转化和发展。

图1-5-6 北魏服饰吸收了汉朝服饰的特点

(a)

(b)

(c)

图1-5-7 魏晋时期的服饰铠甲

北魏孝文帝的文化政策和审美取向都是根据国情和思想进行改变的。在中国的历史上,任何一个进入中原的少数民族都会被汉族同化,因为汉族对于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是包容性的。自此,在北魏服饰当中逐渐出现了宽松、肥大的服装(图1-5-8)。

(a)

(b)

图1-5-8 北魏服饰呈现宽松、肥大的特点

赵武灵王推广“胡服骑射”,鲜卑孝文帝带头穿汉服“易衣裳”。中国服装史,从来就是精彩纷呈,百看不厌的。

三、唐朝的服饰融合

唐朝作为几千年封建王朝中最鼎盛的一个朝代,它的多民族性是其他朝代不可比拟的。其经济和文化的繁荣及多样性也是空前绝后的,这也为它与其他民族的服饰大融合奠定了基础。

在唐朝,丝绸之路的兴起和繁荣,为这个时期的服饰文化奠定了物质基础。北方的匈奴、契丹、回纥等少数游牧民族,不停地走进中原,不仅带来了胡商汇集,也带来了异国的服装服饰,以及风俗礼仪、音乐、美术、宗教,“胡酒”“胡帽”“胡服”“胡乐”“胡舞”,胡风在盛唐长安与洛阳,盛极一时(图1-5-9、图1-5-10)。

在李世民登基之初就被立为太子的李承乾“好突厥言及所服,选貌类胡者,被以羊裘,辫发”。“又使户奴数十人百人习音声,学胡人椎髻,剪彩为舞衣。寻橦跳剑,鼓鞞声通昼夜不绝”。

李唐王朝对各民族的极大包容,创造出三百年盛世唐朝。

(a)

(b)

(c)

图1-5-9 唐代翻领胡服

(a)

(b)

(c)

图1-5-10 唐代胡帽

唐朝的初期和中期,中原与少数民族交往密切,这势必影响到这个时期唐朝的着装。此时胡服已经跟战国时期的胡服有明显差异。当时的胡服融合了多民族特性,唐朝当时的百姓并没有见过这种装束,改良后的胡服在唐朝迅速地流行开来。回鹘装,是作为除去胡服之外的另一流行装束,它从唐代一直流传到五代。融合各民族服饰特点,广泛吸取服装优势,是这个时期的服饰文化的特性,至此,中国古代服饰文化达到顶峰。

《舆服志》记:“中宗后,有衣男子衣而靴如奚契丹之服。”奚是匈奴的别称。契丹为胡人。男人穿胡服,着奚靴,妇女也以戴胡相、穿胡服为流行时尚,这种装扮盛行于洛阳与长安。在唐朝的古画与壁画上,或在阎立本的《步辇图》中可以看到当时的记录。唐朝仕女戴着锥形的“浑脱帽”,穿翻领小袖的长袍、绣花镶着毛皮、脚蹬软底绣花靴子,这种服装是高昌与回纥的服装(图1-5-11、图1-5-12)。

图1-5-11 “浑脱帽”

图1-5-12 唐代回纥女装

在西安和吐鲁番出土的唐代陶瓷女俑,有着蛮鬟椎髻,八字低颦,赭黄涂脸,乌膏注唇的“囚装”“啼装”“泪装”等。伟大的唐朝,因为开放与开明,使得胸怀更加开阔,眼界更加高广,气度格外恢宏,经济文化高度发达。唐朝女装的薄透,唐朝的女穿男装,以及男女通衣,是唐朝皇族的鲜卑母系氏族遗风尚存。

圆领也称为团领,是唐代最典型的胡服,也是最具代表性的唐代男装。缺胯袍是在鲜卑旧式外衣的基础上参照西域胡服改革而成的一种北朝服装,圆领衣侧开衩,衩口最初较低,后渐高,直抵胯部,故称为缺胯。左衽的衣服是符合胡人的衣服风格,唐代的服制继承了隋代的窄袖盘领,但此时的衣服是胡人的左衽,后换为汉人的右衽(图1-5-13)。

(a)

(b)

图1-5-13 唐代袍服

课后拓展

讨论

古代中国服饰不断的吸纳融合外族的服饰文化精髓,对当下中国服饰的发展变革有什么借鉴与启示?

思考题

1.简述“胡服骑射”的原因与效果。

2.简述北魏鲜卑族孝文帝的服饰改革。

3.简述唐代的服饰特点。 CoLo6cc6iv6XZJNclOZYQ73yVUoxrE6xi3pN1Yc4oituiZRO6IihSa4KJcGj238j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