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留至今的中国画,不仅属于中国书画的历史,也属于中国服装的歌咏与插图,是中国服装历史上的解说词和真实写照。现在所能看到的大多数的古代服装样式,许多都是来自传世的中国画。
战国时期的楚国帛画是迄今发现时代最早的以白色丝帛为材料的绘画,出土于战国中晚期楚地。
《人物龙凤帛画》(图1-4-1),出土于长沙陈家大山楚墓,纵31 cm,横22.5 cm。画面中部偏右下方绘一侧身伫立的妇女,其身着缀绣卷云纹的宽袖长袍,袖身肥大,袖口缩敛,袍裾曳地状如花瓣,发髻下垂,顶有冠饰。在她的头部前方即画的中上部,有一硕大的凤鸟引颈张喙,双足一前一后,作腾踏迈进状,翅膀伸展,尾羽上翘至头部,动态似飞。画面左边绘有张举双足、体态扭曲向上升腾的龙。
《人物御龙帛画》(图1-4-2),于湖南长沙子弹库楚墓出土,纵37.5 cm,横28 cm。画面正中绘一侧身执缰的男子,头戴高冠,身穿长袍,长缨结于颌下,袍式宽松,广绣,曲裾,长可掩足,腰佩长剑,正驾驭着一条状似舟形的长龙。龙首高昂,龙尾上翘,龙身平伏供男子伫立,龙尾上部站着一只长颈仰天的鹤,龙首下部有一条向左游动的鲤鱼。
图1-4-1 《人物龙凤帛画》
图1-4-2 《人物御龙帛画》
这两幅帛画中的人物通常被认为是墓主肖像。他们分别被画成驾驭游龙和由龙凤导引飞翔升腾,意在表示死者灵魂不朽,升归天国。这种主题反映了当时楚国流行的引魂升天意识。同时,通过考察帛画描绘的服装,综合归纳起来,楚国服饰大致有以下四方面的特征:
(1)衣裳多趋于瘦长,以大带束腰,带宽而束得很紧,使腰身呈现出曲线。当时民谣说:“楚王好细腰”。可见束细腰已成为当时社会时代的风尚。
(2)服饰的整体造型,领、袖、襟、腰、下摆等多为曲线形式,图案纹饰也为曲线。
(3)衣的领缘较宽,绕襟旋转而下,衣裳面料上有十分美丽的曲线图案,其手法多为印绘、绣。其缘边多为织锦材料,这可与古文献中“衣作绣、饰为缘”相印证。
(4)衣着华丽,衣上布满图案,有各式云纹、几何纹、散点纹等。
长沙马王堆一号墓出土的汉代帛画,绘有精美的彩色图像,全幅呈T字形(图1-4-3、图1-4-4)。帛画的内容自上而下分为三部分,分别表示天上、人间、地下。天上部分画太阳和月亮,有的还有星辰、升龙、蛇身神人等图像;太阳中有金乌,月亮中有蟾蜍和玉兔,有的还有奔月的嫦娥;人间部分画墓主人的日常生活,有出行、宴飨或祭祀的场面,也有起居、乐舞、礼宾等的情景;地下部分则画怪兽及龙、蛇、大鱼等水族动物,实际上是表示海底的“水府”,或所谓“黄泉”“九泉”的阴间。帛画的主题思想,一般认为是“引魂升天”,但也有人认为是“招魂以复魄”,使死者安土。
(a)
(b)
图1-4-3 马王堆T形帛画(局部)
《洛神赋图》(图1-4-5、图1-4-6)是顾恺之根据曹植《洛神赋》而作的长幅卷轴画。洛神为洛水之神。相传是古帝宓羲氏之女。魏晋时期老庄、佛道思想成为时尚,“魏晋风度”也表现在当时的服饰文化中。宽衣博带成为上至王公贵族,下至平民百姓的流行服饰。男子的服装更有时代特色,一般都穿大袖翩翩的衫子。直到南朝时期,这种衫子仍为各阶层男子所喜好,成为一时的风尚。
图1-4-4 马王堆T形帛画
图1-4-5 《洛神赋图》(局部)
(a)
(b)
图1-4-6 《洛神赋图》(局部)
《女史箴图》(图1-4-7、图1-4-8)是顾恺之依据西晋文学家张华《女史箴》创作的绢本绘画作品。该作品蕴含了妇女应当遵守的道德信条,成功地塑造了不同身份的宫廷妇女形象,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作者所处时代妇女的生活情景。全卷共九个部分,描绘了上层妇女梳妆装扮等日常生活,真实而生动地再现了贵族妇女的娇柔、矜持。第四段画的是两个妇女对镜梳妆,用来表现“人咸知修其容,而莫知饰其性”。其中一个妇女正对镜自理,镜中映出整个面容,画家巧妙地展现出那种顾影自怜的神态。另一妇女照镜,身后有一女子在为其梳头。三个人的姿态各不相同,却都让人感觉到幽雅文静,姿态端庄。画面显示了魏晋女性浓郁的生活气息。侍女(站立者)头梳高髻(jì),上插步摇首饰,髻后垂有一髾。魏晋流行“蔽髻”,是一种假髻,晋成公《蔽髻铭》曾作过专门叙述,其髻上镶有金饰,各有严格制度,非命妇不得使用。普通妇女除将本身头发挽成各种样式外,也有戴假髻的。不过这种假髻比较随便,髻上的装饰也没有蔽髻那样复杂,时称“缓鬓倾髻”。
图1-4-7 《女史箴图》(局部)
图1-4-8 《女史箴图》(局部)
阎立本的《步辇图》(图1-4-9 ~图1-4-11)表现了当时男子服饰的样式,唐代男子服式主要为圆领袍衫。此初承隋制,后经中书马周提议,根据深衣之制,用了加襕(lán)、袖褾(biǎo)等手段,成为士人之上服。加襕,又称为横襕,即以白细布施于袍的腰下部位作为裳,有襕袍、襕衫等样式。而袖褾是指在袖口处加一段硬衬,便于折叠伸缩。
图1-4-9 《步辇图》
图1-4-10 《步辇图》(局部)
图1-4-11 《步辇图》(局部)
张萱的《捣练图》(图1-4-12 ~图1-4-14)以如花妙笔描绘出民间纺织工艺中熨帛、捣练、缝纫等劳动景色。画中的仕女丰颊肥体,梳高髻,饰披帛,多着小袖儒衣,裙上系及胸部,束腰极高,显得体态丰硕而修长,合体而又飘逸,性感又不失端庄。从整体效果来看,上衣短小而长裙拖曳,打破了正常的服装构成比例,使人体比例显得更为理想、悦目。同时,唐代女装以长大的披帛为饰,体现了唐代女子审美标准的改变,当时人们生活富足安乐,有条件、有闲暇去讲究衣着的美化,去尽情展示体态的飘逸、轻柔。同时,披帛的流行也表明唐代已注重通过服饰线条来美化人体。唐代以女性丰腴为美,故多肥胖之女,而披帛流畅飘逸的线条能使身体显得轻盈婀娜,代表了那个兴旺发达鼎盛至极社会的面貌。
图1-4-12 《捣练图》
(a)
(b)
图1-4-13 《捣练图》(局部)
(a)
(b)
图1-4-14 《捣练图》(局部)
周昉的《簪花仕女图》(图1-4-15、图1-4-16)是古代服装画中极品。画家用流动飘逸的线条,浓丽典雅的色彩,描绘出一个个精致丰硕的盛装美人,大敞的衣领大袖、飘逸的彩裙,花团锦簇般地烘托出唐朝“粉胸半掩凝晴雪”的青年贵族妇女富贵、悠闲、安乐,一片奢华雅逸的贵族气派,再现了唐代仕女服装的审美风尚,至今仍不过时。
(a)
(b)
图1-4-15 《簪花仕女图》(局部)
图1-4-16 《簪花仕女图》
在传世的中国绘画《簪花仕女图》中保存了哪些重要的服装样式?
1.简述《人物龙凤帛画》与《人物御龙帛画》的服饰特征。
2.简述顾恺之《女史箴图》中“蔽髻”的特点。
3.简述张萱《捣练图》中的服饰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