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三节
字中有衣
——文字中隐藏的秘密

学习导入

古代中国,士大夫称为“衣冠”,没有功名的学子称为“布衣”,绅士的“绅”源自衣带,潜心受教名为继承“衣钵”,当官的理想是“衣锦还乡”,清官的嘉誉是“两袖清风”,首脑人物称作“领袖”。中国文字,从一开始就紧密地与服装联系在一起,成为不可分割的整体。

一、始制文字,乃服衣裳

南北朝周兴嗣在《千字文》中提到“始制文字,乃服衣裳”。这两句话说的是黄帝时代,人类最重要的发明是创造文字与制作衣服。中华文明自黄帝时代始,以甲子纪年,至今有五千多年。传说黄帝作旃(zhān)冕,仓颉(jié)作文字,伯余作衣裳,胡曹作冕,於则作扉履,嫘(léi)祖教民养蚕,抽丝做衣服。这些衣帽鞋袜的创始人被奉为圣人,这些传说虽然半虚半实,但符合人类生活方式进化的历程。

中国文字的诞生是先民长期累积发展的结果。近代考古发现了3 600多年前商朝的甲骨文、约4 000年前至7 000年前的陶文、约7 000年前至10 000年前具有文字性质的龟骨契刻符号。流传下来的仓颉造字的传说,说明仓颉应当是在汉字发展中具有特别重大贡献的人物,他可能是整理汉字的集大成者。

关于仓颉造字(图1-3-1),历史上还有这样一个近似于神话的传说,说仓颉是黄帝的史官,黄帝统一华夏之后,感到用结绳的方法记事,远远满足不了要求,就命他的史官仓颉想办法造字。于是,仓颉就在当时的洧(w ěi)水河南岸的一个高台上造屋住下来,专心致志地造起字来。可是,他苦思冥想,想了很长时间也没造出字来。说来凑巧,有一天,从远方飞来一群黑鸟在他家稻田里觅食。鸟飞走后,仓颉发现地上满是鸟的脚印,这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想,万事万物都有自己的特征,如能抓住事物的特征,画出图像,大家都能认识,这不就是字吗?此后,仓颉开始留心观察各种动物蹄爪的形状,最后他的这一爱好扩展到了他见到的所有事物。譬如日、月、星、云、山、河、湖、海,以及各种飞禽走兽、应用器物,并按其特征,画出图形,造出许多象形字来。仓颉做事非常专一,他“仰观奎星圆曲之势,俯察龟文鸟羽、山川指掌”,再通过系统深入地比较,逐渐把握了世间各种事物的外形特征。仓颉在此基础上采用“依类象形”“因声借字”“形声相益”等方法,创制了六类汉字,即所谓的“六书”。

(a)

(b)

图1-3-1 仓颉造字

说到“乃服衣裳”,就不得不提到一个人——嫘(léi)祖。在我国神话传说中,她是养蚕缫(sāo)丝方法的创造者(图1-3-2)。北周以后,她被祀为“先蚕”(蚕神)。唐代著名韬略家、《长短经》作者、大诗人李白的老师赵蕤(ruí)所题唐《嫘祖圣地》碑文称:“嫘祖首创种桑养蚕之法,抽丝编绢之术,谏诤黄帝,旨定农桑,法制衣裳,兴嫁娶,尚礼仪,架宫室,奠国基,统一中原,弼政之功,殁(m ò)世不忘。是以尊为先蚕。”

胡曹是黄帝的臣子,来自上古胡部落,擅于制衣,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制作衣服的专家,是衣服的发明者(图1-3-3)。《吕氏春秋·勿躬》说:“胡曹作衣。”《淮南子·修务训》说:“胡曹为衣。”

从嫘祖、胡曹开始,人们才穿上衣裳。在此之前的原始文明阶段,人只是以树叶、兽皮往下身一围,直至嫘祖发明了衣裳。上身穿的叫作衣,下身围的裙子叫作裳,至于裤子,那是很晚才出现的。

图1-3-2 嫘祖缫丝

图1-3-3 胡曹制衣

二、典籍文字与服装

《山海经》等古籍记录着上古中华祖先开拓历史的悲壮神话诗篇,既优美又哀伤,有开天辟地的盘古,有造人的女娲,有精卫填海,有夸父逐日。其记录的黄帝的夫人嫘祖缫丝造衣,是中国服装神话的最早史书。

《周易》,是群经之首,大道之源,帝王之学,是政治家、军事家、商家的必修之术,也是中国服装设计师的灵感源泉。《周易》涵盖万有,纲纪群伦,伏羲氏之王天下也,仰观象于天,俯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诸乾坤。

《后汉书·舆服志》中,也有服装的记载:“故上衣玄,下装黄。日月星辰,山龙华虫,作会宗彝,藻火粉米,黼(fǔ)黻(fú) (chī)绣,以五采章施于五色作服。”

在中国历史上,重新建立一个朝代,都会在正史上明确记载这个朝代的整个服饰体系,服饰制度。清朝乾隆皇帝钦定的《二十四史》是规模巨大、卷帙浩繁的史学丛书。《二十四史》中详细记录了各个朝代的服装。其中,南朝刘宋时期的范晔著述的《后汉书》之《舆服志》可能是中国历史上较为详细的服装记录,范晔在《舆服志》中,生动描述了上古、中古人类的服装状态。

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撰写《史记》时,已经将三皇五帝列入其中,并大量记录了冕冠服装服饰。班固撰写《前汉书》时,还将与服饰相关的资料,记录在诸志与纪之中。

三、专用于服装的汉字

中华民族的文字与服装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中国人的衣、食、住、行从一开始就具有独创性。在甲骨文中,“衣”的象形字是交领的形状,矩形领直角相交,如图1-3-4所示。

(a)

(b)

图1-3-4 “衣”字的含义

衣:甲骨文字形演化而来。“上曰衣,下曰裳。象覆二人之形。凡衣之属皆从衣。”上面像领口,两旁像袖筒,底下像两襟左右相覆,为上衣形。“衣”是汉字的一个部首。本义:上衣。

衮(gǔn):古代天子祭祀时所穿的绣有龙的礼服。也指古代帝王或三公(古代最高的官)穿的礼服。

衿(jīn):专指古代读书人穿的汉服,如图1-3-5(a)所示。《诗·郑风》记载:“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毛传》记载:“青衿,青领也,学子之所服。”

襁(qiǎng):《康熙字典》襁褓,包裹婴儿之衣。

襋(jí):绣有花纹的衣领也。《诗》曰:“要之襋之。”

衽(rèn):指衣襟,如成语连衽成帷。连衽,古代宽大的衣袖。也指古代睡觉时用的席子,衽席。如图1-3-5(b)所示。

袆(huī):是指有五彩鸡形图案的祭服。宋代皇后在受册、助祭、参加朝会时服袆衣。其衣深青色,上有翠翟(一种小而鲜艳的鸟)图案。

袍:《说文解字》補也。从衣包声。《论语》曰:“衣弊缊袍。”袍与衫的区别,在于有没有袖口,有袖口的为袍,无袖口的为衫,如图1-3-5(c)所示。

祗(zhī):意为贴身穿的短衣衫。相当于今天的汗衫。《说文解字》祗裯,短衣。

祛(qū):《尔雅·释衣》谓袖身扩大部分为“祛”,袖口缩敛部分为“袂”,这种袖式后来称为“琵琶袖”。

裾:衣袍也。读与“居”同。

褂:《康熙字典》穿在外边的上衣。

袄:《康熙字典》有衬里子的上衣。

衲:僧衣。

(a)

(b)

(c)

图1-3-5 衿、衽、袍

课后拓展

讨论

汉字与服装之间的内在联系有哪些?

思考题

1.嫘祖与胡曹在服饰发展过程中起到什么作用?

2.简述“仓颉造字”。

3.“衮服”是一种什么样的服装?

4.请列举10个与服装有关的汉字,并简要说明其含义。 cCqgDS7a78Q5jkd7vqajfjA0uqPHg5NlRnp8TVMhroz3fCMfTK1ips1jIQxRG/eR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