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章
插花艺术发展简史

课件:插花艺术发展简史

插花艺术是因长期以来人们与自然亲近和对花卉的热爱所形成的,通过对花卉的定格,来表达一种意境,展现生命的真实与灿烂。由于地域、环境及文化背景的不同,世界上的插花从起源和发展的风格上形成两大流派,即东方式插花和西方式插花。东方式插花以中国和日本插花为代表,西方式插花以传统的欧洲插花为代表。插花艺术的源头问题,以二源论的观点为主,即西方式插花艺术起源于古埃及,东方式插花艺术起源于中国。

一、插花艺术的原始形式

关于插花艺术的起源,目前并不统一,有多种说法,有待继续查证和探讨。在人类文化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插花艺术虽然源远流长,但由于它的创作和欣赏都属即时性的,在摄影和录像等技术发明之前,只是短暂的艺术表现,所以传世作品极少,对其始源的考证,只能借助于地下出土文物或各类史料只言片语的记载,加之过去极少有人进行考证,故今天要得出确切的结论是有困难的。这里只把几种有关起源的论说做一简介,以供参考,归纳起来主要有两种观点:其一是源于佛前供花,其二是源于民间生活与习俗。日本、韩国和我国部分插花界人士认为,插花最早是由佛前的供花发展起来的。其理由是史书、佛经中有明文记载。在佛教传入这些国家之后,插花才随之兴起,并且首先始于寺庙的祭坛插花,而后传入宫廷,继而发展到民间。而我国不少插花学者大都引用《南史·晋安王子懋传》为佐证:“有献莲华(即‘花’)供佛者,众僧以铜罂盛水,渍其茎,欲华不萎。”认为这是我国最早有关插花的记载。而源于民间生活的理由是,西汉年间,佛教传入我国之前,在民间已经有广义的原始的插花意念,并流行有多种形式的插花。根据来源于《诗经·郑风·溱洧》:“溱与洧,方涣涣兮。士与女,方秉蕑(即兰香草)兮……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勺药(即芍药)。”又有《诗经·陈风·东门之枌》:“东门之枌,宛丘之栩。子仲之子,婆娑其下。……视尔如荍,贻我握椒。”

1.佛教供花

插花艺术源自佛教供花是目前较流行的说法,根据有以下两点:

(1)日本插花界观点。日本的插花艺术从佛前供花发展而来,随着日本插花艺术的发展,许多人前往日本学习插花,因此,把日本插花的起源推而广之,流传着插花源于佛教供花的起源论说。

(2)从史书和佛经引证。目前认为《南史》里有最早的佛教用花记载,佛经和《魏书》中也有花供养的记载,花供养是佛教六种供养(鲜花、涂香、水、烧香、饭具、灯明)中的第一位,可见佛教供花的确非常讲究。

2.源于民间生活与习俗

这种说法认为插花的原始形式是不使用容器的手持花和佩戴花。花是大自然赐予人类的美物,人们在生产活动中很早就与花为伴,人们把花(叶)作为护身符,认为戴在身上可驱魔祛邪,得以平安。后发展为一种装饰来表现自己的美丽,互相赠送以示爱慕和思念,将友人相赠的花枝,插于盛水容器中,因此成了插花艺术的起源。而这些都是在佛教传入中国之前已有的,这是一种自发的行为,虽然其中渗有一些迷信色彩,但并非因某一种宗教而起,只是人们对冥冥宇宙的不解而产生的心理反应。

在中国,远在佛教传入之前,民间就有用花祭祀和赠花的风俗。最早的传说见于《山海经》:“东海之度朔山,神萘和郁垒捉鬼的故事。黄帝立大桃人于门户,画二人象与虎,苇索以御鬼,后人皆仿之。”这是公元前4 000多年前的故事。

《诗经》是记载公元前470年以前商周到春秋时期的民间风情诗集。《诗经·郑风·溱洧》中有男女手持兰花到秦河清水去祭祀、嬉戏的记载;临别时还互赠芍药。屈原的《楚辞》中关于佩戴花饰,以花相赠或寄托思念、祭祀的诗句也非常多。《楚辞·九歌》有“瑶席兮玉缜,盍将把兮琼芳”,即指在神座前放置成束的鲜花。《楚辞·九歌·山鬼》以披花戴绿形容山神,折花香以寄所思:“被石兰兮带杜衡(一种香草),折芳馨兮遗所思。”

二、插花艺术的发源地

1.古埃及

在西方插花著作和部分中文插花书刊中都有“插花艺术源自古埃及”的提法,其根据是在古埃及法老墓中发现了插花图案的壁画。公元前2 500年,古埃及贝尼哈桑墓壁上有睡莲瓶壁画,并在墓中发现了鲜花随葬,这可以说是世界最早制作的“干燥花”了,说明古埃及人很早就有鲜花祭祀的仪式。此外,其金字塔以及相继创立的几何学,对西欧的建筑和艺术风格都极有影响,而西方传统的古典插花正是以各种几何图形为主的大堆头形式,具有金字塔那样的对称、均衡和重量感,可见其艺术风格的一致性。因此,说西方插花艺术源自古埃及是有一定根据的。

2.中国

中国自然景色丰富多彩,人们早就懂得对自然美的欣赏和利用,如“智者乐水,仁者乐山”。名山大川等胜景处均有亭台、寺观,游人来此既可做宗教礼拜,又能观赏大自然的四时美景,因此,自古以来就有以花祭祖和互赠花枝(束)的风俗,而且玩赏花木的风气很浓。考古发现,河北望都东汉墓道壁画中有一方几上盛有六枝红花的圆盆,过去人们对插花意识淡薄,曾认为是盆景,但现在看来,很像是插花。这和北周时庾信的一首杏花诗极其相似,诗曰:“春色方盈野,枝枝绽翠英。依稀映村坞,烂漫开山城。好折待宾客,金盘衬红琼。”中国古代的文人墨客,多放荡江湖,寄情花草,与山水花草为友,他们不仅赏花,还有探花、采花的逍遥游。东汉张衡的《归田赋》中有:“仲春令月,时和气清;原隰郁茂,百草滋荣……于焉逍遥,聊以娱情。”东晋的陶渊明有诗:“秋菊有佳色,裛露掇其英。泛此忘忧物,远我遗世情。”采花、折枝的兴致历久不衰,如“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和“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等,正因中国文人有此爱好,所以中国的插花艺术既具自然写真的风格又具浓郁的文人气息,融诗、书、画、花于一体,不拘一格,潇洒自如。这是东方插花艺术的特点,符合中国传统文化的风格。日本插花是从中国传入的,因此也渗透着不少这种特色。此外,中国人很早就研究延长切花花材寿命的方法,对花枝插置的布局及其与容器和周围环境的配合等都早有研究,使插花成为一门独立的、系统的专学。高濂的《瓶花三说》、张谦德的《瓶花谱》、罗虬的《花九锡》以及明代袁宏道的《瓶史》都可说是最早的插花专著。 7h7TM78gJwKTauHipHODpWc2ETOCENbuapPx4aAdIpWdXybaS4KaTTLYLtIfF6UE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