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科学社会主义
专题八 科学社会主义

一、单选题:各种“核心、根本、标志”等关键词

1.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体系中,处于 核心地位 的是科学社会主义。

2.坚持和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学风,是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 根本方法。

3.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标志 着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

4.1871年3月18日至5月28日的巴黎工人起义和由此建立的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 第一次伟大尝试。

5.苏联模式得以形成并最终确立的 标志: 1936年12月,在苏维埃第八次非常代表大会通过的宪法中,宣布苏联已经建成了社会主义。

6.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追求的 根本价值目标, 也是共产主义社会的 根本特征。

二、多选题:“各种4选2、4选3和4个及以上的正确说法”

(一)各种4选2、4选3

1.19世纪中叶,马克思、恩格斯把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科学,奠定这一飞跃的 两大理论基石: (1)唯物史观;(2)剩余价值理论。

2.在第一国际的创办过程中,马克思、恩格斯阐述的各国无产阶级政党相互关系的 两个重要原则: 第一,坚持无产阶级的国际联合;第二,坚持各国党的独立自主和完全平等。

3.空想社会主义的发展经历了 三个阶段, 即16—17世纪的早期空想社会主义;18世纪的空想平均共产主义;19世纪初期批判的空想社会主义。

4.空想社会主义的 三大局限性: (1)只看到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命运,却未能揭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经济根源;(2)要求埋葬资本主义,却看不到埋葬资本主义的力量;(3)憧憬取代资本主义的理想社会,却找不到通往理想社会的现实道路。

5.科学社会主义和空想社会主义的异同点

6.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呈现多样性特点的 三个原因: 第一,各个国家的生产力发展状况和社会发展阶段决定了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具有不同的特点。第二,历史文化传统的差异性是造成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多样性的重要条件。第三,时代和实践的不断发展,是造成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多样性的现实原因。

7.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的 三个“必须”: 第一,必须坚持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第二,必须坚持从当时当地的历史条件出发,坚持“走自己的路”。第三,必须充分吸收人类一切文明成果。

8.共产主义社会的 三个基本特征: (1)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消费资料按需分配;(2)社会关系高度和谐,人们精神境界极大提高;(3)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人类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

(二)4选4:有4个及以上的正确说法

1.十月革命胜利的意义: (1)它将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变为现实,开启了无产阶级革命的新时代,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2)它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鼓舞了资本主义国家的革命运动;(3)它激励了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民族民主革命,掀起了被压迫民族解放斗争的新高潮;(4)它促进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传播,推进了无产阶级政党的建立。

2.列宁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成果: (1)把建设社会主义作为一个长期探索、不断实践的过程;(2)把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劳动生产率放在首要地位;(3)在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条件下,利用商品、货币和市场发展经济;(4)利用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5)指出了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的极端重要性;(6)阐明了思想建设和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7)提出了加强国家政权建设和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一系列措施。

3.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必然具有长期性的原因: (1)生产力发展状况的制约;(2)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发展状况的制约;(3)国际环境的严峻挑战;(4)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对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探索和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需要一个长期的艰苦的过程。

4.科学社会主义一般原则

第一,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资本主义 基本矛盾 是“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根本依据。

第二,无产阶级是 最先进最革命 的阶级,肩负着推翻资本主义旧世界、建立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新世界的 历史使命。

第三,无产阶级革命是无产阶级进行斗争的 最高形式, 以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为 目的。

第四,社会主义社会要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组织生产,以满足全体社会成员的需要为生产的 根本目的。

第五,社会主义社会要对社会生产进行有计划的指导和调节,实行 按劳分配原则。

第六,社会主义社会要合乎自然规律地改造和利用自然,努力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第七,社会主义社会必须坚持科学的理论指导,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第八,无产阶级政党是无产阶级的先锋队,社会主义事业必须始终坚持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

第九,社会主义社会要大力解放和发展生产力,逐步消灭剥削和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和社会全面进步,并最终向共产主义社会过渡。

5.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预见未来社会的 四个方法论原则: 第一,在揭示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基础上指明社会发展的方向;第二,在剖析资本主义社会旧世界的过程中阐发未来新世界的特点;第三,在社会主义社会发展中不断深化对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认识;第四,立足于揭示未来社会的一般特征,而不可能对各种细节作具体描绘。 Aj/+0YdKxAip2kn1b/8kaowP07jU71P4IHoZk0KyAHjSyeZWBsH2+FKhOIMxv3Ah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