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前言
孩子,为什么你不愿意和我说话?

“陈老师,想请教你,该如何让我的孩子愿意和我说话呢?”

我抬头看着这位眉头深锁、忧心忡忡的母亲。她说,孩子长大后就越来越不愿意和她说话了。她的孩子已经上大学,但只顾着玩社团,荒废学业多时,眼看就要毕不了业,她相当担心。

“他还愿意和他父亲说点话,但是什么都不跟我说。这样一来,我就难以知道他在想什么了。”

我问她是否知道亲子关系如此疏离的原因。她想了想,告诉我:“会不会是他小时候我们太忙了,让他觉得孤单、寂寞?或者是他高中时遇到挫败,然后整个人就变了样?我也搞不清楚,实在找不到原因。”

通常,亲子关系紧张、冲突或疏离的背后,总有错综复杂的成因,难以一言以蔽之。我又问:“你们不会一句话都不讲吧?那他什么时候是会开口说话的?”

这位母亲陷入苦思:“很少啊!好像有一次,他跟我说起他观察到同学很热心,会帮助其他人之类的。总之,都在谈别人的事。”

“很好,那么,你当时怎么回应他的呢?”

“我就说,你的同学很优秀,所以你也要认真一点,不要再荒废学业,不然到时候毕不了业……”

嗬!一听完这句,我就大概明白孩子为什么不愿意和她谈话了。

与孩子互动”和“让孩子用功”,你选哪一个?

细究他们亲子之间的交互方式,常常是在某种契机下,孩子说了一些事情,母亲接着就开始劝孩子要用功、听话,也就是一直讲道理。我告诉那位母亲:“如果孩子每次与你互动,都要接受一番训话或劝诫,他当然不想再接近你,压力多大呀!”

“可是,孩子的课业成绩一塌糊涂,难道我就什么都不说吗?这样下去也不是办法吧?”眼前这位母亲越说越激动,眼眶泛泪,内心的无助全写在脸上。

我停顿了一下,用缓慢而低沉的语气问道:“所以,你这么做之后,产生想要的效果了吗?我是说,孩子就此愿意用功,或者更愿意与你说话了吗?”

她深深地叹了口气,摇摇头。

“如果‘与孩子重启对话’和‘让孩子专注于课业’这两个目标只能选一个,你会选哪一个?”

母亲又陷入苦思,她问我:“不能两个都要吗?”

我说,这两个目标目前看来是会相互抵触的,所以她只能选一个,要有优先级。左右为难之下,她说:“能够开始对话吧!”

“好的!那么,我们试着重来一次。当你的孩子告诉你有关他同学很热心的事情时,你是否可以有其他方式的回应?或者就只是好好地听,先不要讲道理?”

母亲不解地摇摇头。我举了些回应的例子:

“谢谢你告诉我这些,我很喜欢你和我分享生活中的事情。”

“你一定很喜欢你的同学吧?他还有哪些很棒的地方呢?”

“我很好奇,你对于他如此热心的行为有什么看法呢?”

“哇!我以前也认识一个很热心的人,跟你的同学有点像……”

母亲一边听,嘴里一边复诵,似乎正努力把这些话记下来。突然,她又抬头问我:“那么,我就没机会告诉他要好好用功读书了?”

“对!就先别说那些吧!当下,就只专注地听孩子好好把话说完整,或者只把焦点放在那件事情上就好。”

“我知道,你急切地想和孩子好好沟通。唯有如此,才能把想讲的——也就是要孩子‘别荒废学业’——传递给孩子,设法改变孩子。只是,你可能不知道,所有想改变别人的意图,终将会招致抵抗。”

而改变的意图越强烈,招致的抵抗也越强烈!

越想改变孩子,越会把孩子推开

当一个人越长越大时,会逐渐发展出自己的独立性,渴望做自己的主人。当任何的人际互动威胁到个人的独立性时,为了保有自主权,他势必会做出自我保护的动作——不是强烈抵抗,就是减少与对方的互动,或者消极配合、阳奉阴违。

这位母亲所有的心思都放在“孩子为什么不好好念书”上,又发现不管怎么沟通,孩子都不搭理,互动冷淡。于是她期待通过与孩子有良好的沟通互动来达到说服孩子专心学习的目的。

只是,孩子这么大了,同样的话一直讲,如果有效果,早就有效果了。无效的方式,做再多也是无效的,不但无效,还常常会把孩子推开,让彼此的关系更疏远,从而远远背离大人原本的期待。

当我们与亲人或孩子交谈时,总会忍不住给对方建议与评论,或是讲大道理,这往往是对方最不想听见的。能不能多创造一些时光,哪怕只是片刻也好,就只是好好地把对方的话听完、听懂?或者带着好奇,告诉对方自己想多知道一些。如果不知道如何响应,也可以只说:“谢谢你愿意告诉我这些,我很喜欢听你分享你的事情。”如此就好。

当我们不再带着想要改变对方的意图,对方才会感到轻松自在,就像在和好朋友聊天一样。

其实,这就是“有品质的陪伴”最简单的方式。

从好好听孩子说话开始

我试着让那位母亲理解:“如果觉得让孩子愿意找你说话是重要的,那么,你能不能在孩子开口表达时,就只是专注地听,不说教也不批评,让他完整表达?”

“然后呢,这样就结束了吗?”

“对,这样就结束了。但是他会发现,与妈妈说话的感觉不一样了,不再充满压力。下一次他就会愿意说得更多。如果你仍然保持专注、好奇、不说教也不批评的态度,孩子便会一次又一次越讲越多,因为,与你聊天是轻松自在的。到了那个时候,你的建议或分享才会产生影响力。”

“那么,他的课业问题怎么办?我就不管了吗?”

我知道她仍关注这个问题。我告诉她,她可以选择大胆地放手,让孩子自己去承担后果。孩子成年了,父母已经尽到了劝说的职责,剩下的,就让他自己从现实经验中吸取教训吧!

事实上,在我的经验中,孩子遇到困难或者出现偏差行为时,如果亲子关系能够改善,问题就会减少大半。而提升亲子互动的质量永远是最重要的事情,前提是,大人需要先放下试图改变孩子的念头。

然而,如果我们没有足够的自我觉察,就难以意识到自己被卡在“要求对方必须照着自己的期待走”的念头中,更难以做出有效的改变。

有品质的陪伴,让彼此获得滋养与成长

两年前,我离开了学校教职,成了一位高自由度的心理工作者,服务的对象从青少年转向青少年的家长或老师。我一直相信,孩子的问题不只是孩子的问题,还反映出大人世界的问题;当大人改变了,孩子也就跟着改变了。

我接触得越多,越常看见好多无助的师长,他们所承受的痛苦,没有最糟,只有更糟。就如上述故事中的那位母亲一样,他们总是带着某些执着,看不清自己与孩子互动中的局限,更难以觉察自己需要做出调整与改变,只是一味地期待孩子有一天能大彻大悟、浪子回头。

如果坚持旧有的观念与做法能让孩子改变,孩子早就改变了。这样的问题不只发生在亲子关系中,在所有的关系形态中,都时有所见。因此,我总是对那些被困在关系中而深感痛苦的人说:“改变自己比较快!”

回到亲子关系中,我们都知道,孩子是需要花时间陪伴的。然而,“陪伴”两个字说起来容易,要做到位却有很大的学问。陪伴不只是人待在对方身旁就可以,而是彼此要有互动与对话。良好的互动是能让关系中的彼此都感到滋养与成长,这便是有品质的陪伴——相处时间的长短往往不是最重要的,关键在于每个相处的当下是否有高质量的互动。

这本书,我写了很久,是过去几年来与无数的孩子及其父母、师长接触后留下的文字反思。维持过去一贯的写作风格,我尽量以案例故事的方式呈现如何收获高品质的亲子关系。为尽可能保护当事人的身份与隐私,书里的案例多由真实故事经充分改编后撰写而成。

关于这本书

本书共由六个部分组成,分别探讨的是:

明明想靠近,却把你推远:

谈那些无助于提升关系质量,甚至常把孩子越推越远的无效陪伴方式。有意识地避开教养陷阱,关系质量就能提升。

细致贴近与深度联结:

谈如何通过同理心联结孩子的情绪感受,细致地贴近孩子的内心世界,进而拉近彼此的距离。

正向回馈,相信希望就在云的背后:

谈如何通过有效的肯定与赏识,以正向聚焦的回应唤起孩子的内在力量与自我价值感。

在关系中培养应对挫败的本事:

当孩子遇到成长中必然遇到的挫败时,师长该怎么做才能帮助孩子越挫越勇,而非一蹶不振。

站对位置,做有效的选择:

探讨一些陪伴孩子的重要观念,父母与师长需要站在对的位置上,有智慧地给孩子成长的力量。

关照自己,做不焦虑的父母:

陪伴孩子成长,也是自我陪伴的过程,投入心思照顾孩子,也别忘了关照自己,因为,我们给不出自己身上没有的东西。

翻开这本书,你可以从头开始阅读,也可以各篇分开阅读。书里的内容谈的虽然都是亲子关系,但这些陪伴的技巧也可以运用在其他任何关系的互动中,如师生关系、伴侣关系、朋友关系、同事关系……因为,但凡涉及人与人的相处,道理及原则都是相通的,当然也包括与自我的关系。

愿你在每一段关系中,都能获得滋养与成长。 gm28qYXifmMbVvmqjqeIw9lRApvwkIbjHA1xYA6KePIbb3GzUzXwel02Vs2w/6uT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