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风卷地白草折 ① ,胡天八月即飞雪 ②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③ 。将军角弓不得控 ④ ,都护铁衣冷难着。瀚海阑干百丈冰 ⑤ ,愁云惨淡万里凝。中军置酒饮归客 ⑥ ,胡琴琵琶与羌笛。纷纷暮雪下辕门 ⑦ ,风掣红旗冻不翻 ⑧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①白草:一种牧草,到了秋天就会干枯变白。②胡天:这里指塞北地区的天空。③衾(qīn):被子。④角弓:一种用兽角装饰的弓。控:拉开。⑤瀚海:沙漠。阑干:纵横交织。⑥中军:指主将。饮归客:宴请要回去的人,即武判官。饮,动词,宴请。⑦辕门:领兵将帅的营门。⑧掣:拉,扯,拽。
这首诗是岑参边塞诗的代表作,在诗中,诗人以一天雪景的变化为线索,描写了西北边塞奇特壮丽的雪景和边塞军营热情送别的场面。
虽然题目是“白雪歌”,但是诗的开篇没有提白雪,而是先写北风,“白草折”显出了北风强劲,来势凶猛。“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一句,用梨花盛开来比喻北国雪景,非常独特。“忽如”一词暗示雪下得突然,让人吃惊。接着,诗人从室外写到了室内:雪天寒冷,被子不暖,角弓拉不开,盔甲不好穿。然后又转向室外:广远的沙漠和辽阔的天空也被冰雪覆盖。从“角弓”“铁衣”可以看出,尽管天寒地冻,边疆的将士们还是在坚持训练,丝毫没有放松警惕。诗的后半部分主要写送别的场面,中军帐宴饮奏乐,送人出辕门,再送到轮台东门,最后目送人远去,只留下雪地上的马蹄印,在一长串的描写中可以看出战友之间依依惜别的深情。
全诗从白雪忽至写起,以白雪送别作结,诗人用敏锐的观察力和浪漫奔放的笔调,流畅地写出了别前、饯别、临别、别后四个不同画面的雪景,紧扣主题,表现出了诗人和边防战士的爱国热情与战友间的真挚感情。
岑参(约715年—770年),江陵(今湖北荆州)人,盛唐边塞诗派代表作家之一。其诗文辞瑰丽,情辞慷慨,气势豪迈,与高适并称“高岑”。
边塞诗是以边塞地区军民生活和风景为题材的诗,又称出塞诗,通常认为发展于汉魏六朝时期,兴盛于隋唐时期。有的边塞诗是诗人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所写的,有的是用乐府旧题来进行翻新创作,多描写边塞的风光、边塞将士的艰苦,抒发报国之志或思乡之情。王昌龄、王之涣被称为“边塞二王”,他们又与高适、岑参并称“四大边塞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