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①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② 。
①古道:古老的驿路。②断肠人:这里指天涯飘零、没有归期的旅客。
这首元曲选取了一些能够代表萧条秋天的典型景物,用白描手法勾勒出深秋日落时野外的景色,用词凝练,纯朴自然,是小令中的绝唱。
前三句中每一句都是一个独立的画面,每一个画面都是纯粹的景物描写,组合在一起是第一个场景:干枯的树藤缠绕着枝叶凋零的古树,黄昏中的寒鸦在凄厉地鸣叫着;一座小桥架在缓缓流淌的溪流上,桥的另一端是一个农家院落;古老的驿道上,萧萧的西风中,一匹瘦马在踽踽独行。“枯”“老”“昏鸦”“古”“瘦”等词具有清冷的色彩,增添了凄凉萧瑟之感。最后两句构成了第二个场景:夕阳落下的时刻,一个无家可归的浪子骑马独行,心中愁苦。“夕阳”一词让色调转暖,而紧接着的最后一句又让色调变冷。“夕阳西下”和“断肠人”是点睛之笔,揭示了全曲的主题。
马致远(约1250年—约1321年),字千里,号东篱,大都(今北京市)人。元代著名戏曲家、散曲家、杂剧家,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并称“元曲四大家”,有“曲状元”之誉。其作豪放清丽,浅白流畅,著有杂剧《汉宫秋》等。
传说有一个人,他每天天亮就出去耕作。一天,他误食了一种毒草,觉得苦涩,毒发后断肠,人们遂称之为“断肠人”。后来,因为恋爱中的男女经常因思念对方而感到心痛不已,痛似断肠,所以人们就将饱尝相思之苦的恋人称为“断肠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