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

[宋]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总相宜

(收入义务教育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语文》三年级上册)

注释

①潋滟(liàn yàn):水面荡漾闪光的样子。方:正。②空蒙:迷茫缥缈的样子。亦:也。奇:奇特。③欲:如果。西子:西施,春秋时期越国著名的美女,古代四大美女之首。④相宜:美丽宜人。

解析

晴天的时候,西湖水波荡漾,被阳光一照,美得恰到好处。下雨的时候,湖边的山被烟雨笼罩,时隐时现的朦胧景色也美得奇特。如果把西湖比作美人西施,不管是淡妆也好,浓妆也罢,它都是那样美丽宜人。

这是一首赞美西湖的写景诗。诗的前两句情景交融,以情写景,描写了西湖晴天时的水光和雨天时的山色,赞美西湖不管是水还是山,不管是晴还是雨,都是美好的。后两句用一个既空灵又贴切的比喻来进一步描写湖山的晴光雨色。西子就是西施,是历史上公认的美女。本来西子与西湖并无关系,但是诗人找到了二者共同的特质——美,并以绝色美人喻西湖,形象传神,想象空间大。

作者小传

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学识渊博,天资高,诗、文、书、画样样精通。文章风格明白畅达,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歌清新豪放,风格独特,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风开创豪放一派,对后世影响巨大,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文人画”。

语文小课堂

苏轼第二次到杭州做官的时候,征集了二十多万人疏浚西湖,把挖出的草和泥堆成了一条很长的堤岸,并给这条堤岸上的六座桥起名为映波、锁澜、望山、压堤、东浦、跨虹。后来,人们为了纪念苏轼,就把这条堤岸称为苏公堤,又叫苏堤。 4Aq1RtiJZw00IeNdSr0XxkUlCoICOoRmD0EaORu2cdckEEqLriFU/nLO0lS7gGbd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