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学习本就是一件快乐的事

子曰:“默而识 之,学而不厌,诲 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

注释:

① 识(zhì):同“志”,记住。

② 诲(huì):教导。

③ 何有于我哉:对我有什么困难呢?

孔子说如下的三件事对他来说不难。

第一件事叫“默而识之”。孔子的记忆力很好,能够积累知识、默习功课,能学到东西,还能够把它记在心里边。我相信咱们有很多同学也能做到这一点。在古代,大家读书一般都是朗诵,大声念出口。孔子是“默而识之”,悄悄地,不出声就学会了,记住了,不炫耀。

第二件事叫“学而不厌”。有人认为“厌”是厌恶,其实在古文当中,“厌”经常表示满足的意思。当一个东西特别多了之后,大家就烦了。“讨厌”的“厌”和“厌倦”的“厌”,从根子上来讲是一样的,因为过于多,超出了某个度,所谓过犹不及,使人产生了厌倦的情绪。学而不厌,就是学习起来,永远都不会觉得满足,永远都不会觉得太多。

第三件事叫“诲人不倦”。孔子不但自己学得好,还喜欢教别人,而且不觉得劳累。教别人是一件很辛苦的事,特别是遇到像子路这样的人,偶尔还会抬杠,很容易让人生气。但是孔子对教学有追求,所以有诲人不倦的境界。

把学而不厌和诲人不倦合在一起,会发现,孔子强调的治学思想是“有恒”。孔子说他见不着圣人,他也见不着仁人,这两类人境界太高,很有可能这辈子都碰不到,能够碰到的一个是君子,一个是有恒者。

有恒者就是能够一如既往地坚持下去的人,同学们如果能够做到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这就是有毅力的表现。

为什么对普通人来讲很难的三件事,对孔子来说不难?

有一个心理学概念叫“延迟满足”:一个人延迟满足感的能力越强,越容易做成大事。如果你能坚持几个月认真地学习,每天复习完功课再看电视,那你就可以领会这段时间所学习的知识;如果你从小学、初中到高中,都能坚持努力学习,那最终你就很可能会考上自己向往的大学,有机会钻研自己喜欢的领域;如果你能把学习当作一辈子的事,慢慢地耕耘(gēng yún)这一份事业,就有可能收获像曹雪芹潜心创作《红楼梦》一样不凡的果实。

对同学们来讲,延迟满足感是非常重要的一种能力。有的同学一学就厌,一教别人就希望得到夸奖。没有好的回报,没有及时的反馈,马上就没动力了,延迟满足感的能力很低,根源就在于他们学或者教都是为了得到回馈,而不是享受学和教本身所带来的快乐。

孔子在学和教这两件事上,本身能够找到快乐,所以他对此没有困顿。他不是忍耐着去学习。忍耐着去学习的人,心里想的是什么时候才能学出个头,什么时候才能考上研究生,一旦考上研究生就终于可以不学了,这都是把学习当作通往最后结果所要忍耐的过程。教也是同理。

对于孔子来讲,学习本身就是目的,是快乐的,所以他能够做到不厌不倦。

他说做这三件事对他有什么难的,听起来像是讲大话。实际上孔子所传达的是,如果一个人真的体会到了学习的乐趣、教学的乐趣,那么就不会觉得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有什么难度。

很多人在学习中,因为同龄人成绩太好,感到有压力,感到焦虑,所以不快乐。

在这里,我想讲一个故事。孔鲤是孔子的独生子,但和其他孔门弟子相比,显得很平庸,一生也没有什么建树,但孔鲤从来就不会嫉妒他的师兄弟,也绝不埋怨孔子的一视同仁。

一个伟大的人,他的孩子还能够保持伟大,这是很难的事。因为一个人的成功,除了个人的天分、努力、刻意练习之外,其实随机性和偶然性占了很大的因素,比如环境、机遇等。

孔子所在的那个时代,可能恰好跟他的特长相结合了,而孔鲤呢,没有这样的机会。这个不是一件奇怪的事。人与人之间,每个人都不同。人是因为不同,才在这个社会上更有价值的,而不是因为相同才变得更有价值。

所以,我们不需要因为其他人的好成绩而感到压力,我们的目的是找到自己的不同点,发扬光大,让自己能够成长得不一样。

你想想,假如教育是让所有人都变得一样,那么我们肯定就会跟别人不断地对比。反过来想一下,如果你天天都在跟别人比较,甚至嫉妒别人,用各种方式和同学竞争,那最后是不是大家都变得差不多了?反过来,相互看到别人的优点,取长补短,每一个人努力地往自己更擅长的方向去发展,我们才能够长成一个跟别人不一样的人。

希望我们都能够感受到学习本身的乐趣,摈除外界的负面影响和压力,坚持终身学习。

本节打卡小知识

· 《论语》还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一次叶公问子路:“孔子是个什么样的人?”子路不知道怎么回答。孔子后来就对子路说:“你为什么不这样说呢?他这个人,发愤用功,连吃饭都忘了,快乐得把一切忧虑都忘了,连自己快要老了都不知道,如此而已。”

孔子还说:“我不是生来就有知识的人,而是爱好古代的东西,勤奋敏捷地去求得知识的人。”

从孔子对自己的评价中,我们可以看出他对学习的热爱。 bf+O8gRE8yNT60uyTVyLPzMmzW/fWgRr7G0EfoQE1siKIIvITBmP8T5fLLogK/kA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