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长到多大,都别丢了“快乐”

曰:“学而时 之,不亦说 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 ,不亦君子 乎?”

注释:

① 子:《论语》中指孔子,中国古代对于有地位、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

② 时:按时。

③ 习:温习。

④ 说:通假字,同“悦”,愉快。

⑤ 愠(yùn):生气,恼怒。

⑥ 君子:指有才德的人。

中国古代最好的老师是谁?

很多同学可能脱口而出:“当然是孔子啊。”没错,孔子在历史上的名气可大了,在他的那个时代就有弟子三千,教育出了颜渊、曾子、子夏等一大批“三好学生”,是名副其实的“万世师表”。后来他的学生决定把孔子对他们说的话记录下来,就写成了《论语》这部经典。

《论语》一共分了二十篇,后人以每章第一节的两个字作为篇名。

第一篇的名字取自开篇的两个字:学而。

同学们可能很小就会背这一段:“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有的同学读过很多遍,会觉得这段话很平淡。直接翻译过来,意思是:一个人学了知识以后,经常复习或者使用,这不是一件很好的事吗?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而来,这不是一件很令人快乐的事吗?别人不了解自己,自己也不生气,这难道不是君子的所为吗?

但为什么这段看起来平淡的话却被放在整本书的开头,显得如此重要呢?

不知道你是否认同一个道理:对个人而言,学习是一辈子的事,不是大学毕业就“解放”了。如果我们这样想,就会明白,摆正学习的态度是极为重要的事情,所以要把这段话放在开头讲。

有一个说法,叫作“半部《论语》治天下”,说的是宋朝宰相赵普的故事。这句话源于宋朝一个叫林 的学者所写的著作,书中说赵普一生建功立业,是一代勋臣,但所学的书籍,除了《论语》之外,别无其他。

我们暂不管故事的真假,单从这句话的本身来理解,我觉得一点都不夸张,甚至可以说“一句《论语》治天下”——如果你觉得自己记忆力有限,记不住半部《论语》,只能记住一句话,那么你就可以在《论语》中找到那句话,然后反复念诵,让它像“咒语”一样在脑海中不断盘旋。遇到任何问题,这句话便能立刻浮现出来,帮你理清思路。

比如遇到难题,你能瞬间想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意思是有品行的人遇到问题,会先反思自己,而不是推卸责任),帮你把握解决问题的大方向。

或者,你若是能够想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叮嘱自己不断复习学过的知识,从学习中找答案,这也能让你进步。

为什么我敢这么说呢?因为“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概括了我在“樊登读书”讲过的两本非常重要的书:一本叫作《刻意练习》,一本叫作《终身成长》。

《刻意练习》里说明了所有的天才都经历过有目的的训练,不信你注意看看班上那些学习好的同学,他们一定有一些长期坚持的好习惯。

《终身成长》里则强调了我们要培养成长型思维,享受学习的过程。而这两本书,事实上就是在阐释这一句话——“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在此,同学们要去理解这句话中的一个句式:“不亦……”

“不亦”,通俗地说就是“不也是……吗”,这是一个反问句式。我们不妨仔细体会一下这句话的情感色彩,推测孔子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说法呢,显然是因为有很多人持反对态度,觉得“学而时习之”并不是一件快乐的事,所以孔子才会说:“不也是快乐的吗?”

你不妨也问问自己,对你而言,“学而时习之”是不是一件快乐的事呢?

为什么有的同学听了别人的很多学习方法,但还是不会学习呢?因为他们只是在“学”,还没有“习”。“学”是明白知识;“习”是要不断地应用,不断地尝试、践行。《礼记》中有“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dǔ)行之”的说法,说的是学习的几个层次,同样也是落脚在“行”上,所以平时只是上课认真听讲是不够的,还要学会思考、归纳,把知识用起来,才能记得更牢。

在尝试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困难,那么遇到困难由谁来解决?“学而时习之”,实际上就是告诉我们面对困难时应该怎么办。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通常在两种情况下会遇到困难。

第一种情况是根本不学。这种情况孔子没有讨论过。因为《论语》本身就是孔子和自己学生之间的交流,而他的学生已经在学习或者准备开始学习了。

第二种情况是对于已经开始学习的人,要如何去应用和内化知识。应用和内化的过程有长有短,并没有固定的时间。有的同学设立目标后,短期内看不到理想中的结果,会误以为学习没有用,因此感到焦虑、垂头丧气。这种焦虑感源自想走捷径的心态,似乎“我学了一个知识或者我做了一个计划,就立刻能变得不一样”。

孔子说,不要那么着急追求结果,不要想着一步到位,“学而时习之”的过程,原本就是一件快乐的事。

在解决困难的过程中找到快乐,也是《终身成长》所提出的核心理念。终身成长的心态,就是要从错误和挫折中学习,从而体会其中的乐趣。

再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那么,有没有同学认为“有朋自远方来”不是一件愉快的事呢?

举个例子,我小时候每逢有人来家里拜访,我爸爸就发愁,因为这打扰了他做数学题,打乱了家庭生活原有的计划。还有的家庭并不宽裕,在遇到亲友投靠的时候,会担心吃不饱饭。

我们当下的社会环境和物质条件,肯定比孔子那个时候要好多了,人们的困难主要来自两个方面:第一,不愿意被打乱生活计划;第二,招待访客,难免要付出时间和精力。

所以,孔子这句话是告诉同学们如何面对合作和变化,如何看到他人的力量给自己所带来的改变。

当有朋友远道而来时,不用焦虑,这意味着有一个志同道合的人愿意靠近你。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说的是我们与他人合作时要培养开放的心态,比如有很多学习优秀的同学都会给自己找一个志同道合的学习伙伴一起努力,这是一种不断进步的人生态度。

“学而时习之”说的是如何面对生活中的困难;“有朋自远方来”讲的是如何面对合作和变化;最后一句,“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讲的是修养的境界。

我们把这三句话整体联系起来。

学而时习之——自修;有朋自远方来——共修;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修行的结果。

这样看来,几乎生活中所遇到的所有困难,都被孔子一语概括。

首先,遇事不知道该怎么办,或者知道了怎么办,却做不到,那么,“学而时习之”,通过不断学习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其次,自己与别人合作的时候很痛苦,那么,“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培养自己开放的心态;最后,当你觉得自己已经做得足够好,但别人还是不了解时,那么,选择“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来精进自己的修养。

人生最困难的,便是避不开这些痛苦。如果同学们可以时刻默诵这三句话,就会发现,面对一切困境都能淡然处之。这些痛苦,也都变得不那么重要了。

为什么这句话作为《学而》的第一句?因为它给我们提供了人生中面对困难、面对变化,以及面对他人的不理解时的应对方法。

应对方法其实只有一个字:乐。

孔子最大的优点就是“乐”,他的乐并不是隔靴(xuē)搔(sāo)痒、浮在表面的,不是让一个人使劲逗乐自己,也不是肤浅的励志和“打鸡血”。《梁漱溟先生讲孔孟》里曾说,孔子之乐的核心是“不找”,就是不必向外使劲,不必说服自己,不必跟自己作战。

孔子认为“不亦乐乎”,这种快乐是油然而生的。

我们曾经以为的那些难以挣脱的痛苦,难道不是同样蕴藏着快乐吗?如果我们能够用快乐的方法来面对,那么学习的困难、合作的困难、别人不理解的愤怒,便都将迎刃而解。

希望在读本书的你,也能在心中默念一遍“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如果在本书的阅读中,各位同学能够从学会这段话开始,连续默诵十遍,你们的人生,就已经开始发生改变了。

本节打卡小知识

· 孔子是中国古代第一个开办私学的人。据说他共有三千多名学生,其中有十个人曾被孔子亲口称赞,他们的性格、资质各异:德行突出的是颜渊、闵(mǐn)子骞、冉伯牛和仲弓,口才好的是子我、子贡,从政能力突出、擅长做官的是冉有、子路,文学能力突出的是子游、子夏。这十人因为在不同方面有所成就,被后世尊称为“孔门十哲”。 jOYfEz3TsDDYnB9YldAfcH7iakrHBx6fR4yHsuVHkY9+zPXYzaxf2JC4QtQoMeIv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