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周
孤独

悲伤之中,最难过的关隘乃是孤独。纵有万人相伴,斯人若逝,整个世界亦空空如也。逝者无可替代:即使我们再寻人生伴侣,又获爱情结晶,或者重得宠物相伴,彼时彼地彼人也再难重现。这便是悲伤常驻的原因,往后余生,孤独之情也常伴我们左右。心中虽怀孤独,但也不妨碍我与他人保持良好稳固的情谊。在我看来,丈夫离世,我之所以有孤独感,是因为我依然念他,也是对我们爱情的尊重和纪念。

第一日

没有比悲伤更让人孤独的了。有时我想呼喊:“求求你看看我,帮帮我吧,我这么伤心,你看得到吗?”但他们无非是坐在身边小声慰藉,最多给我递张纸巾……根本触及不到我忧思翻滚的内心深处。

——约翰·马斯登(JOHN MARSDEN) [1]

这就是悲伤带来的孤独。你想让人们理解、关注到你心中的悲伤,但你知道他们也无能为力。唯一有效之途又绝无可能:让爱的人复生。这种孤独可否消除?会,也不会。比起丈夫刚去世的那段时间,我在公司上班的时间更多。置身于忙碌中,我便会忘却孤独,特别是想起某人时的孤独。

第二日

悲伤而生孤独之感。你的孤独只属于你,独属于你。

——德布·卡莱蒂(DEB CALETTI) [2]

虽然还有很多人也对我丈夫很好,也很想念他,但悲伤不会因此得以共享。大家都与他有着珍贵的回忆,虽然听别人述说他的故事我很是欣慰高兴,知道有人记着他、爱着他、为他伤心,但从某种特殊意义上来说,他只属于我,悲伤亦然。这听起来可能有点奇怪,但他是我的另一半,这种关系的特殊性也让我承受的悲伤与孤独与众不同。我困陷于孤独良久,但现在我很感激悲伤衍生的孤独。

第三日

我想念你的脸庞,还有那阳光灿烂的笑容。无论天气怎样,你的笑容温暖常在。已是寒冷的冬月,遍寻不着如此的笑颜。只有当我想起你,心底才有一丝暖意。

——凯莉·艾尔莫尔(KELLIE ELMORE) [3]

这句话让我明白了为什么会孤独。我怀念的并非过往的笑脸。我怀念的只是那张面孔,那张现实中再也触碰不到的面孔。我不能接受的是我深爱的面孔只存留在记忆和照片中,再无觅处。失去所爱之人的孤独感,让我更难挤出笑容。但当他在我脑海中浮现时,我总面带微笑,即使常伴着泪水、愤怒、恐惧或困惑。

第四日

诚然,悲伤的旅程极为孤独,但孤独到底多深,由你自己掌握。

——伊丽莎白·贝里安(ELIZABETH BERRIEN) [4]

悲痛之旅有多么孤独,真的能由自己决定吗?那我可以选择走过悲伤的方式吗?我的孤独来自心底,延续不断,但或许我可以说些话、做些事,调节一下感情。倘若我能想到孤独感可能会减轻,那就为自我治疗打开了大门。我既可品味孤独,亦可屏蔽孤独。

第五日

你最需要、最期待的回答,没人能够给。熄灯之后,独自躺在床上,伴着亲人离世所带来的孤独,在酸楚中的喃喃自语,更是无人回应。

——李·汤普森(LEE THOMPSON) [5]

所爱之人去世后,有很多问题困扰着我们,却没有答案。我们的世界已经支离破碎,我们却无力拼凑,有时甚至都不知是否愿意再去拼凑。一切都失去了意义。时与日驰,丧爱和孤独之痛不减反增。但这种孤独因爱而生。孤独中爱意为我们照亮一片天,慰藉我们的心灵。爱是胶水,黏合忧伤破碎的心灵。

第六日

然后我意识到,拿起电话,却不知道拨什么号码,哀莫大于此。就奥古斯都·沃特的离世而言,我最想敞开心扉对其倾诉的,就是奥古斯都·沃特本人。

——约翰·格林(JOHN GREEN)

整整八载已过,生活中万事细如毛,有时我会在脑海里列一个名单,想着找个朋友打电话倾诉心事。名单固然很长,但最后我往往不会拨号,因为我唯一想要分享的人就是我的丈夫。我渴望听到他的声音,看到他的眼神,望见他嘴角的微笑。我曾经乐意与其分享一切的那个人,现在我仍想与其分享所有的那个人,已不在这个世上了,这让我不知所措,痛苦不堪。

第七日

没人告诉我悲伤者究竟有多孤独。不管还有多少人陪你悼念,你的小天地里只有你独自一人。即使别人过来安慰,你也清楚现在有一道悲伤之墙将你们隔绝。

——朱迪·皮考特(JODI PICOULT)

我听过许多悲伤者述说,他们即使身处人群仍倍感孤独,就好像和其他人相比身处另外的世界。那堵悲伤之墙,横亘在我们与他人及生活之间,我们能跨越过去吗?我们能否活在当下,忘记悲伤?毕竟,我们生活在无限可能之中。但我们无法估量达成这一目标要花费多长时间,往往此刻尚谈笑自若,下一秒又落入孤独寂寞的深渊。

悲伤耳语者

闭上眼睛,在脑海里想象看着所爱之人的眼睛。伸出你的手,在想象中握住他们的手。尽量平稳呼吸,保持安静。请求他们陪你一会儿,问问他们有何建议,能够让你在一直想念他们却没有他们的日子里好好生活。如果你什么也听不到,那就想象一下他们会说什么。通常沟通交流的大门,就是想象力打开的。

注释:

[1] 本段摘 While I Live:The Ellie Chronicles 1 。约翰·马斯登(1950— ),澳大利亚儿童文学、青年文学作家,包揽澳大利亚青年文学各大奖项,2008年获阿斯特里德·林德格伦纪念奖( Astrid Lindgren Memorial Award )提名,主要作品有《明日战争:当战争来临时》等。译者注

[2] 本段摘 The Last Forever 。德布·卡莱蒂(1963— ),美国小说家,曾获美国国家图书奖提名、华盛顿州图书奖,主要作品有 Honey,Baby,Sweetheart 以及 A Heart in a Body in the World 等。译者注

[3] 本段摘 Jagged Little Pieces 。凯莉·艾尔莫尔,美国短篇小说作家、诗人,主要作品有 Magic in the Backyard、Candy From Strangers 等。译者注

[4] 本段摘 Creative Grieving:A Hip Chick’s Path From Loss to Hope 。伊丽莎白·贝里安(1950—),美国钢丝雕刻家、作家,被誉为“美国钢丝雕塑大师”,曾获克里奥广告奖(Clio)、奥比奖(Obie)等国际大奖。译者注]

[5] 本段摘 The Dampness of Mourning 。李·汤普森,美国悬疑惊悚小说、科幻小说作家,主要作品有 A Beautiful Madness、It’s Only Death 等。译者注 UgVFgJAmTvf1kpkW/OqNmj4PI2kOE++u81dP3vKftdXeC6niL3m8rS9Vc+Rlp7kT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