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周
悲伤的阶段划分?

看到上面的问号了吗?美国精神病专家伊丽莎白·库伯勒-罗斯(Elizabeth Kubler-Ross) 认为悲伤往往要历经几个阶段,包括否认、愤怒、纠结、沮丧和释怀等。我一直怀疑伊丽莎白自己兴许也心存疑虑:这些阶段真会逐一有序出现吗?且不说全部五个阶段,就算随便其中一个,也说不好要耗费多长时间。我的怀疑在大卫·克斯勒(David Kessler) [1] 那里得到证实,他是研究悲伤情绪的专家,与伊丽莎白共事。所以,若有人说你的悲伤姿势不对,无论这人是谁,哪怕是个专家,你也别放在心上。要知道,你的任何情绪都合情合理。

第一日

你永远都走不出悲伤的漩涡;你永远都难以忘怀挚爱之人的离去,一辈子魂牵梦绕;你会带着悲痛疗伤,重塑自我,但你不再是曾经的你,也不是想要的那个你

——伊丽莎白·库伯勒-罗斯

有人质疑伊丽莎白对于“疗伤”一词的使用,也不太相信悲伤的人还能重塑自我。我个人认为,人凡有变故,必异于往日,况且何必一定要同于过往呢?伊丽莎白此言点明了悲伤的双重性,即人一方面能回归正常生活,另一方面也明白今不同昔。

第二日

如果你正接受心理治疗,或者有人在指引你走出悲伤的荒野,然后借用伊丽莎白自创的理论指导你,即悲伤的阶段可以预知且有次序可循。请务必听我一句劝,远离他们……悲伤情绪难以自控,纠结如麻,更无律可循。

——汤姆·祖巴(TOM ZUBA) [2]

向不懂悲伤情绪的人求助无异于问道于盲。他们会打着“帮助你”的旗号,判断你所处的悲伤阶段,告诉你某些情绪是“不合适的”。然而,你的情绪要由自己做主。与其设定不切实际的目标,不如了解悲伤最本质的特征更有实际意义——悲伤情绪沉重如山且萦绕不散。假设你要骑一匹烈马,是骗你说这匹马温顺好驯服,还是直接告诉你这匹马天性顽劣更好呢?

第三日

悲伤不是呈线性发展的。总有人告诉我,某事发生了或者某事过去了,一切都会变好。但是这并非线性发展,而是无迹可寻。可能有几个钟头你过得挺顺,但有几周又会很糟心。或者说,幸福日子与难熬时光是交替并存的。背负伤感,你会在别人眼中与众不同,这点没有什么可以改变。

——安·胡德(ANN HOOD) [3]

悲伤情绪支离破碎,混乱不堪,有时悲喜交集,莫可名状。总是在最忧郁的时候,我们才会学着重温美好时光。胡德在博客中提起:“七情六欲我都有。看,我们心痛不已!看,我们爱比海深!”

第四日

某些精神病专家会说悲伤是一个过程;还有人说悲伤情绪最多也就持续两年,否则就是“不正常”的。如果掏掉悲伤,一个人只会剩下冰冷的躯壳。因爱故生悲,我们不该掩饰悲伤,也不该想方设法用快乐消弭悲伤。正因为悲伤,身处不同世界的两人关系才得以维系;悲伤标志着忠诚,标志着希望。

——丽贝卡·麦克纳特(REBECCA MCNUTT) [4]

每当听说悲伤者的故事时,我都努力发现故事背后表达的爱意,而非痛苦。日后我们所持续经受的悲伤,其实是来源于爱的高尚。悲伤会将我们紧紧连在一起,看到了这种关系体现的忠诚和希望,身处悲伤的我们或许受到鼓舞。

第五日

记不清在哪里读过,悲伤好似餐桌转盘。第一天,它呈上压抑、窒息;第二天转来盛怒;第三天,送来哀伤的痛哭;最终带来麻木和缄默。

——安·拉莫特(ANNE LAMOTT)

日月如梭,悲伤随行,我们一次又一次地控制转盘的速度,控制好它呈递给我们的情绪。有时也控制得不那么好,但日复一日的修行总能让我们有所长进。

第六日

表面上看,悲伤有七个阶段,但这种归纳方式过于理想化。其实悲伤情绪凌乱不堪,毫无规矩。

——艾米丽·盖尔(EMILY GALE) [5]

不管你是不是喜欢循规蹈矩的人,悲伤的凌乱程度都会让你错愕不已。它无规律可言,不适合分阶段,也根本不是线性发展的事物。悲伤想到达哪个阶段就到达哪个阶段,想让你有何感觉就让你有何感觉,一点不受束缚。正因为如此,即便驯服悲伤具有可能性,那也是非常困难的。

第七日

否认、愤怒、纠结、沮丧、释怀,悲伤的这五个阶段组成了一个框架,让我们大致了解所爱之人离世之后我们将会经历什么样的心路历程。我们可以将这样的阶段划分作为一种手段,帮自己判断与归纳所经历的种种感觉。但在漫长的悲伤时间轴上,这些阶段并不是固定的节点,也并非逐一排开。

——伊丽莎白·库伯勒-罗斯

库伯勒-罗斯的这段话证明,她所划分的五个阶段只是一种参考工具,帮助我们理解所经历的心理活动。这些阶段并不是经历一次之后就不会再出现,其实它们毫无规律可循。比如,沮丧阶段也可能夹杂着愤怒。比如,周二你可能已经释怀,接受了最爱之人离世的现实,然而到了周三,你却又极度否认,不愿接受。比如,你可能认为已经度过了纠结阶段,但没过多久后再度经历。再比如,你可能经历了独特的悲伤阶段,经受了与众不同的感觉,但这些在别人那儿闻所未闻。如有类似情况,别怕,你没有发疯。这当然也是悲伤,你独有的悲伤历程。

悲伤耳语者

请写下你所经历的悲伤阶段,尽量清晰地描述正在经历以及以往经历的种种心理活动,并且相信你仍会再度经历。你可以按照顺序写,也可以在纸上随意乱写。或者你也可以画两张地图:一张是你实际的悲伤之旅,另一张是你想要的悲伤之旅。你的最终目的地是哪里?你能想象吗?沿途有需要参观的地方吗?

注释:

[1] 大卫·克斯勒(1959— ),美国著名作家、演说家、生死学家与悲伤情绪研究专家,曾与伊丽莎白·库伯勒-罗斯合作两本著作,在代 Finding Meaning 中提出了悲伤的第六个阶段,即“找到人生意义”。译者注

[2] 汤姆·祖巴,美国作家、人生规划师、演说家,因先后经历女儿、妻子、儿子的离世,从而专注于指导悲伤者走出悲伤,克服悲伤,代表 Permission to Mourn: A New Way to Do Grief 。译者注

[3] 安·胡德(1956— ),美国女作家,曾获保罗鲍尔斯短篇小说奖、小推车奖,其作品多以悲伤为主题, Comfort: A Journey Through Grief、The Knitting Circle 等。译者注

[4] 丽贝卡·麦克纳特(1998— ),加拿大短篇小说家,毕业于新斯科舍社区学院,主要作 Necromancy Cottage 。译者注

[5] 本段摘 The Other Side of Summer。艾米丽·盖尔(1975— ),英国儿童文学、青年文学作家,主要作品有Steal My Sunshine、The Other Side of Summer 等。译者注 k5ZZ3s0jOHYQiXzzsPIEWkj3FaafPaan3bSHwGmcnjJeiEKWzapbt/49TmKkC+To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