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章
谁都是恋爱小白

没有一个好的开头的恋爱容易失败

爱情看似开花结果,实则不然,这样的恋爱在一开始就存在问题。

一位太太就是这样的情况。这位太太说,自己的丈夫原是自己的上司,是她自己先发起追求的,交往了一年半之后,两个人结了婚。

然而,这位太太现在却因为丈夫出轨的事情,万分痛苦。

在这位太太的认知里,结婚的那一刻,自己就收获了爱情。其实,并非如此,这只是她的错觉而已。

“丈夫嘴上说已经和第三者分手了,但是他们还在交往。”

出轨的对象,是和丈夫同一家公司的女员工。

每当她问起丈夫是否还在和情人交往,丈夫总是会辩解说,是对方要他送她回家,他没办法才去送的。

丈夫一直声称自己是被迫的。这是试图逃避责任。

我问她:“为什么当初会追求这种男人?”这位太太的脸上露出怀念的神情回答:“因为自己太寂寞了,所以才开始和他交往。当时,家里发生了很多事情,我想离家独立。那时候,他对我很温柔,只要我说想让他带我去什么地方,他就会带我去。我们两个人一待就是七个小时左右。”

也就是说,这段恋爱关系之所以最终破裂,原因在这段感情刚开始的时候。

她因为寂寞,才想让他陪陪她。她不想待在家里,就找他陪自己出去。

这就是她这段恋爱关系破裂的原因。

如果当初离开了家,而后独自生活的时候开始一段感情,或许这段恋情就不会失败。

当时“离家独立”这件事,是她试图独自解决内心的纠结。

对她来说,这场恋爱是一场旨在解决自己内心纠结的恋爱。这恰恰是这段感情破裂的原因。

爱上一个人的必要条件

不管是恋爱关系,还是任何一段人际关系,如果夹杂着自己的内心矛盾,并试图利用这段关系来解决自己的内心矛盾时,那么这段关系就会破裂。

例如,一个极度自卑的人,想和一个人见人爱的人谈恋爱,这就是试图用恋爱来解决自己的内心问题。

她的这段恋爱旨在让自己安心,由内心不安引起,是一种缺乏动机的爱。

这种情况,如果只为抚慰自己的不安,那么看似收获了爱情,实际上并非如此。

表面上看爱情似开花结果,但实质上并没有收获爱情,这样的恋爱关系必定在不久后就会破裂。

弗洛姆在《爱这回事》一书中提出:“真正的爱是创造性的体现,包含了关怀、尊重、责任心和了解诸多因素。”

也就是说,如果一个人没有创造性的准备,那他就不会拥有爱。懂得创造性生活方式的人才能爱人。

弗洛姆还说:“爱上某人就是爱的能力的实现和集中。”

恋爱分两种,一种是始于“缺乏动机”的恋爱,另一种是始于“成长动机”的恋爱。无法区分这两种恋爱的人,无法看清自己的内心。

就像“好孩子”发生社会性事件的话,报纸马上就会报道“为何偏偏是好孩子发生了社会性事件呢?”,其实,他们只是因为感到害怕,故而扮演着“好孩子”的角色而已。

以缺乏动机而开始的恋爱,最后大多会患上恋爱关系依赖症。

越是恋爱进展不顺利的人,越不肯放手

恋爱很复杂,顺利结婚不代表就收获了爱情。

只要不是一段成熟的爱情,恋爱关系根本就不会长久。

因为寂寞无聊而开始的恋爱和婚姻,都会走向失败。

她开始这段恋爱的时候,由于寂寞无聊而引起实际存在的欲求不满,变得无法控制住自己的冲动。

实际存在的欲望是指:生存的意义、生活的意义、生活的张力。如果前文提到的女士当时拥有自己的人生目标,就不会追求自己的上司了。

可是,当时的她处于一种寂寞无聊的状态。

假如,她是带着自己的人生目标而开始那段恋爱,那段恋爱就不会轻易失败。

而且,假如她是因为喜欢才结婚的话,分开的时候也会分得干脆,不会觉得自己悲惨,也不会尝到屈辱的滋味。

纵然分手十分痛苦,她也会毅然决然地分开。

因为寂寞无聊而开始的恋爱、婚姻,都会加重共同依赖症。

患上共同依赖症,就意味着即使这段关系已经满目疮痍,彼此厌恶,但还是无法放手,纵使想离开对方,也无法做到。

这与酗酒相同,即使理智上想戒酒,但生理上却无法控制。

恋爱失败就像一个赌徒所说:“刚开始赌博的时候是因为寂寞无聊。”

就这位女士而言,这是一段为了解决内心纠葛而开始的恋爱。而这就是感情破裂的原因所在。

如果当初她想离开家,离开家后她心理上很独立,在自己独立生活的时候开始了一段感情的话,那么就如前面所说的一样,这段感情就不会破裂。

说得晦涩点,在没有确立自我认同的状态下开始一段感情,这段感情就会破裂。

任何一段恋爱,恋爱过程中都必定布满荆棘。但是建立起自我认同后,对于欲求不满的忍耐度就会提高,不论什么样的困难都会忍受克服。

在自我认同不确定的状态下,喜欢上偶然遇见的一个人,即使主动出击,并成功在一起,但实质上,也没有收获爱情。

男人和女人的关系,本就容易发生矛盾,何况在双方情绪、心理都不成熟的情况下,更是如此。

心理不成熟的男人,期望一个对他别无所求的女人。反之,心理不成熟的女人,则期望一个任自己无条件依赖的男人。

这两个人,都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内心纠葛。

这段关系,表面上是男女关系,本质却不是,双方都把对方看作医生或护士。

即便如此,他们也没有意识到自己就是患者。

患者与医生或护士的关系尚可以继续,但是作为一段成年人的感情是不会维持很久的。

这段感情失败的当事人,他们的心理活动是什么呢?

首先,丈夫存在的心理问题:

丈夫隐藏的自我认同危机,是以出轨的方式表现出来的。

其次,妻子存在的心理问题:

或许是因为小时候和父母没有建立稳定的依恋关系吧,怀揣着不安,就会牢牢抓住眼前人不放手,特别害怕被抛弃。

所以,她才会紧握这段关系不放手。对于她而言,要想过上不依赖对方的生活,就必须首先解除不稳定的依恋关系。

被虐待,被出轨,为何不选择离婚

有这样一个案例:

丈夫34岁,妻子比丈夫小4岁。

“丈夫希望我们做大家心目中的恩爱夫妇,又说自己离不开那个情妇。只要我同意,就不会破坏现在的生活。他说一切取决于我,因此我很烦恼。”

情妇是丈夫工作的公司的员工,22岁。

她给他的情妇打过电话,对方表明不结婚也无所谓,同居就行。那段时间里她默许了,这之后情妇会在早上五点半就打来电话,有时候半夜也会拨电话过来。之后变本加厉,两个人见面后丈夫回来时已是深夜,还会煲电话粥。只要是她接,对方就挂断,一直拨到她丈夫接电话。这样的事情大概一周会发生3次。

卡伦·霍妮 说,任何蔑视自己的人都容许自身受到虐待。这话说得一点儿也没有错。这位妻子容许丈夫虐待自己。

然而,她却不想放手。

回到家后,妻子没什么话说,丈夫的心情也不好。因为自己没有好脸色,丈夫的心情也糟糕。

就如同患有酒精依赖症的人依赖酒精一样,这位妻子依赖着她的丈夫。

《权力与人格》的作者是美国著名的政治学家哈罗德·D.拉斯韦尔 ,他认为,酗酒实际上是政客的一种职业病。他在他的书中写道:“事实证明那些对自我评价过低的人,就会一而再再而三地依赖酒精这种所谓的灵丹妙药。”

如同那些酗酒的人,患有共同依赖症的人也是“对自我评价过低的人”。

而且,妻子还赋予丈夫非同一般的价值,这是共同依赖症的一个特征。

质问他为何会变成这样,他说:“你没什么女性魅力,我看到你穿着裤子的样子就烦。”他还说:“她穿着裙子的样子很性感。”

“是因为我,他才会变成那个样子的。”她还用这样的借口来袒护他。

诺曼·E.罗森塔尔 举出了共同依赖症的一个特征:深陷在自己爱的幻想中。

依赖心理和自卑感等会产生共同依赖症。为了避免从这种依赖症里逃脱出来,人们要遭受多少本不用忍受的屈辱呢?

她有两个孩子,一个7岁,一个9岁。她已经失去了抚养孩子长大成人的信心。但是,实际上她失去的不是抚养孩子的信心,而是恐惧不能再依赖别人的生活。

只要试图一直活在共同依赖症里,那就必须忍受这种屈辱。

她每天都活在不安之中,担心自己的丈夫会取出公司内部存款,和情妇一走了之。就像酗酒的人害怕生活里没有了酒一样,这位妻子每天都在害怕自己失去丈夫的生活。

由于这种恐惧,她打算妥协。虽说自己没有工作的信心,但仍然去打零工。

说自己没有工作的信心也好,没有教育孩子的信心也罢,这都是在自欺欺人,其实就是害怕一个人生活。

所谓的家里蹲,就是整天在家里闭门不出而无法进入社会。但是,与其说是无法进入社会,不如说他们的内心有着依赖家人的一面。

家里蹲,也是一种共同依赖症(俗称恋家)。

即使不喜欢家人,也不离开家。在家里也不会和家人互动,只是和他们待在一起而已。

妻子也好,丈夫也罢,不论是谁,只要有强烈的依赖心理,自我轻视,就有可能患上共同依赖症。

自欺欺人的人的心理

再来思考一个具体例子。

一位妻子说“我觉得丈夫好像有点儿回心转意了”,还说“情况渐有好转了”。

她所谓的“情况渐有好转”,只是她希望情况逐渐好转罢了。

只不过是把内心的期望——“想要情况渐有好转”外化成“情况渐有好转”。

所谓外化,指的是自己看到的不是真实的对方,而是通过对方来看自己内心所渴望的。

这位妻子认为自己是一个善解人意的女人,实际上她是一个否定他人的女人,她看不到别人真实的一面。

她说:“在某种意义上丈夫是温柔善良的。”

“他在做伤害你的事,为什么你还认为他是一个温柔的人?”面对这样的提问,她回答:“丈夫虽然说想离开我,可是他并没有不管我和孩子,一走了之。”

她所解释的丈夫是善良的人,就是一种外化的体现。

也就是说,她所希望的——丈夫保持温柔善良,只是通过丈夫来窥探她自己内心的渴望罢了。

看到的不是面前实际存在的人,仅仅只是通过眼前的人来窥探自己内心的愿望,把自己的内心幻想看作是现实,这就是一种将其外化的表现。

现实中的丈夫优柔寡断,明明想分手,又不想被人视为讨厌、毫无担当的男人。

明明想分开,却想给对方留下自己是好人的印象。

听我这么说,她就会自相矛盾地反驳:“丈夫说他自己这个人很冷血,和我在一起的话,我太可怜了。”

我劝她,如果真的是冷血的人,根本就不会觉得你很可怜。

他的这句话,就是想在分手之际试图提升自我价值。因为这是一种最容易,但也最狡猾的方法。可是妻子对于这些事情,理解不了。

他不过就是一个对别人装腔作势、试图达到自己目的的狡猾男人。还大言不惭,说自己无法给予对方幸福,所以才分手。他总是把责任转嫁给对方。

因为妻子看不清自己,自然也看不清对方。

那这位妻子为什么还会认为,这种冷漠,又没有责任感的男人是温柔善良的呢?

正如刚才所解释的那样,是外化的心理导致的。因为她在自欺欺人,所以才会这么认为。

因为她看不清自己,自然也看不清对方。

外化这一心理过程,是能否收获爱情的重要心理法则之一。

诸如“找到理想伴侣”一类的想法,都是基于这种心理。

三分钟热度的人,也是如此。一旦有一个自己迫切想追求的人,就会把他(她)看作是自己想找的人,因而一下子就热情高涨。

可是如果现实中不存在这样的人,他(她)的态度立马就会变得冷淡。

因为自己的憧憬过于强烈,就会把某个人看作是自己想要追求的那个人。这么做,只是试图让自己强烈的依赖欲望得到满足。

渴望一个可以满足自己所有任性要求的伴侣,能给老大不小的自己筑造一个天真无邪的童话世界的伴侣。

深信“某一个人”能够为自己付出这些,于是马上就来了兴致。

容易三分钟热度的人,大概是因为小时候没能同化对自己很重要的人吧。也就是说,他们在心理上并未成长。

这样的人之所以不会收获爱情,是心理创伤所致。

他们总是相信那些唯自己是从的人。

因此,不论男女都容易上当受骗。

有一个人购买了房产,然而,在房屋的实际土地面积上却被房地产开发商骗了,他以为邻接的一部分土地也属于自己,就买了下来。

可他还是相信房地产开发商,因为他太希望那一大片土地属于自己。

他将自己的愿望当作现实。

他不承认自己被骗了,就和邻居起了争执。

这就是按照自己的愿望,歪曲地接受现实,用能让自己的欲望得到满足的方式来曲解现实。这就属于心理外化。

因为害怕寂寞,迫于无奈而持续恋爱。

外化是人如何看对方的时候出现的心理过程。

内心希望那个人是“拯救自己的存在”,然后通过对方来窥探自己的希望。也就是说,把对方当成“拯救自己的存在”。

与现实的那个人无关,只是自己将他视为“拿着魔法棒的人”。

反之亦然。与现实的那个人无关,也会把他看作是“难以原谅的人”。

为了消除自己内心的矛盾,而一厢情愿地将这种特质赋予他人。

这位女性没有意识到的是,擅自赋予丈夫“温柔善良”的特质,只不过是她对此做出的反应。

她只是一厢情愿地认为,丈夫是“温柔善良”的。这样的一厢情愿,只是她对这一特质产生的反应。

罗洛·梅 说:“当‘爱'被用来消除孤独时,这份爱最终只会是两人品味空虚而付出的代价。这份爱,只是促使自己达成消除寂寞的目的而已。”

这是多么孤独和寂寞。一旦对方要分手,就会死死抓住对方。也就是说,自己根本不是真心喜欢对方。

为了摆脱寂寞而恋爱、结婚,最终都不会收获真爱。不仅不能如愿以偿,甚至会患上共同依赖症。即使自己已经厌恶对方,也无法和对方分开。

用工作摆脱厌倦的婚姻生活,就会患上工作依赖症。选择用某种方式来逃避的时候,就会患上某种依赖症。

最痛苦不堪的失恋方式

妻子43岁,结婚20年,丈夫有一个相处5年的情妇,对方是单身。妻子说丈夫一周会去情妇那儿两次,她甚至能想象出他们在一起时发生的一幕幕场景。

妻子在悉心照料患病的公公,丈夫却和情妇出去旅行。

妻子说:“一码归一码,我还是想把我该做的做好。”丈夫在家里这样一副嘴脸,但在公司品行端正,深得人心。

妻子说:“总之我没有离婚的打算,我也想让丈夫和那个女人断绝来往。但是丈夫要去,我也无可奈何。为了不让丈夫生气,我对他去会情妇的事情视而不见。他在家的时候我都会一副开开心心的样子,为此我也做了很多努力。”

话虽如此,有时候,她也很焦虑,也会变得无法控制自己,失眠厌食,感觉要患上抑郁症了。

就是问她“为什么不下决心分开呢?”,她也不正面回答这个问题。

她还说:“即使丈夫从情妇那上下班也没关系。”

美国著名精神病学家乔治·温伯格 说:“一段感情先是可以顺利发展,才可谈起其他事情。以此为前提,那就是绝不允许对方委屈自己。”

也就是说,自己委曲求全,这就是让自己不幸。

她因为要维持和丈夫的关系,而变得越来越自轻自贱。每天一副怨天尤人的样子,让周围的人怜悯自己。

这就是夫妻关系中的情感依赖症。所谓恋爱依赖症,就是在恋爱关系中,无法和不喜欢的人分开,即使是自己讨厌的人,也不肯放手。

这种关系,即使互相伤害也无法离开。

有的情侣,一见面就互相伤害。

即使发展成这样一种关系,女孩仍然会去见男孩,于是两人一如既往地互相伤害。

因家境自卑的女孩,和因学历自卑的男孩谈起了恋爱。女孩说起高学历的男孩就会伤害男朋友,而男孩提起家境好的女孩就会伤害女朋友。

虽然彼此没有直接抱怨,但是内心都抱着一份隐藏的厌恶。

最后,自己就会逐渐变成一个不希望别人得到幸福的人。

自卑的人,只会在对方陷入不幸时才变得温柔。

对外貌自卑的女孩,爱上了英俊潇洒的男孩,她以为自己喜欢这个男孩。

但是,她之所以会坠入爱河,不过是因为她自己在外貌上感到自卑。

要是她失恋了,就会痛苦不已。

因为男孩代替女孩,实现了她的价值。

这种失恋,不仅仅有失去恋人的痛苦,也有自己的价值被剥夺的痛苦,而后者远远大于前者。

因为男孩可以治愈女孩严重的自卑感,所以女孩才会喜欢上男孩。

因为忍受不了孤独而恋爱。既然孤独,就需要对方的陪伴。正因为如此,即使感到失望、厌倦、纠结、矛盾,都无法离开对方。即使不爱了,也放不开手。

为了自己心中的孩子气得到满足,也需要一个人陪伴自己。

比如,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需要一个人陪伴自己。

或者,因为对方能够满足自己的虚荣心,让自己的心情变好,自己才喜欢上对方。

也就是说,因为得到了对方的赞许、尊重,才喜欢上对方。因为用一种畸形的方式,治愈了自己严重的自卑心理,所以会喜欢上对方。

人如果意识不到这一点,就无法向前。

共同依赖症状态中,拥有对方自己无法生存,失去对方自己也无法生存。

即使讨厌,也无法分离。

如同酗酒成性的人,有没有酒都无法活下去。

这是一种无法向前发展的关系。

会为错误的人竭尽全力。

恋爱的最初阶段,不会互相伤害。

但是,两个严重自卑的人在一起,总有一天会发展为互相伤害。

无法接受现实,一直怀着痛苦的心情活着

“因为我想迄今为止,历经苦难所缔结的婚姻,之后肯定能收获幸福,所以我才克服了种种困难,我不能放弃这段关系。”

妻子虽然对丈夫已经充满了失望、厌倦和矛盾,但是还是离不开他。

她反复在说:“我坚信他会回到我身边。”即便告诉她,他或许不会回来了,她还是强调:“我始终这么相信。”

其实她并不是真正相信,只是把“希望相信”说成“相信”。这也是外化的表现。

即使打心底里知道这个问题,但是,除了相信,她别无他法。她只能用相信来满足自己的幻想。

她没有开始新生活的勇气,也无法做出决断,更没有改变生活的动力。她并不甘于现状,因为现状真是不堪忍受。

那么她该如何是好?事实上,可能的选择少之又少。

她自己内心也清楚,这样下去自己也无能为力了。

而她心底这份“无能为力”的哀伤,正是她坚定的那一份“相信”。那一份坚信,是她求救的呼喊。

尽管如此,身边的人仍然会将她口头上的相信,解读成真正的相信,最后大家一致认为:“这位太太,有点不正常。”听到她说“我坚信他会回到我身边”的人,不仅不相信她嘴上说的,还会嘲笑她傻,她的丈夫根本不可能回来。

接着,周围的人给她提供解决的办法。

她的呼救,并非是寻求建议,因而与周围的人产生了分歧。

大家觉得她无可救药,就纷纷远离她。

提起和丈夫的关系,她总是把责任揽在自己身上,并对此自责不已。这份自责就是她患有心理疾病的证据。

她只是把对丈夫的憎恶、敌对转换到自己身上。这样的关系保持到老,她就会向丈夫复仇。

她嘴上说坚信丈夫在不久后就会回来。

但是,心里并不是那么认为的。这就是前面提到的外化心理的表现。

如果,她真正相信丈夫的话,就不会反复地说自己是相信的,相信丈夫一定会回来的。她不会说“他会回来的,对吧?”,她只会静静地等待。

因为不相信,所以反复地让自己相信。只是嘴上说,坚信自己的丈夫会回来。

她绝对不是出于女性的美德才如此忍耐。只是无法接受现实,一味地执着过去罢了。

这就是女人处在被动、缺乏主动性和安全感的处境时,对现实的拒不接受。

我建议她起诉离婚,获得精神损失赔偿费后开始新的生活。她说:“要是我闹的话,丈夫会回到情妇的身边,所以我不能起诉。”

她想回到从前的生活,试图让自己安心,所以,即便没有回转的余地,还是在努力挽回。

努力挽回不可挽回的事情,就是执着性格的表现。

如同前面提起的,她在“呼救”。但是,该怎么挽回呢?事实上,怎么都无法挽回。

她只要不改变内心的想法,就根本不会有办法挽回。

那她的收获爱情指的是什么呢?

是在这场恋爱中,这份感情帮助她实现自身潜力的时候,她才算是收获了爱情。

而不是反复地说自己相信,而是应该摆脱不安,迈出新的一步,向前走。

美国第十六任总统林肯 说过:“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他们认定自己有多幸福,就有多幸福。”

这位女性声称若选择迈向新生活,她宁愿一生面对地狱般的日子。

一心希望丈夫能够回来的愿望将她困住,使她无法看清现实。对她来说,她需要跟过去的自己告别。

患上共同依赖症,内心纠结,矛盾就会不断加深

如前面提起的那样,温伯格说:“一段感情先是可以顺利发展,才可谈起其他事情。以此为前提,那就是绝不允许对方委屈自己。”

不论是恋爱还是婚姻,经营不下去的时候,说到底,都是因为当事人背后的心理问题。

失恋、离婚只是这一心理问题的表象。

在离婚诉讼中经常听到性格不合的说法,但是根本就不存在性格不合而导致的离婚。离婚是性格不成熟而产生的矛盾所致。

所谓性格不合,只不过是将自己情感上的不成熟以及心理成长中的种种挫折合理化罢了。

性格不合是当事人隐瞒自己心理不成熟的借口。

离婚或是失恋,不仅仅是他们当下的行为存在问题,背后更深层次的心理问题也是重要的方面。

若是意识不到自己有着深层次未解决的心理问题的话,当事人就不会得到进一步的成长。

一旦用性格不合将自己长不大的问题合理化,这个问题就不会成为一个人成长的机会。

一个心理上不自立的人,空有一腔恋爱的热情,不能建立一段亲密关系。

约翰·鲍尔比 在《依恋三部曲》的第二卷第十八章讨论焦虑型依恋和儿童时期的“恐怖症”时指出:“对人类来说,孩提时代养成的行为模式是很容易维持下去的。因此,幼年时期一旦选定了某种行为模式,即使成人后也不容易改变。”

恋爱关系里的矛盾,与其说是喜欢或是不喜欢,倒不如说是通过恋爱这种形式,表现出的一种彼此尚未解决的心理问题。

把恋爱用喜欢和不喜欢来诠释,本身就是错的。

把分不开理解为仍然喜欢对方。这不是喜欢,而是明显的依赖心理。

双方的心理问题也会影响恋爱关系的顺利发展。

这就像从酗酒成性的人口中说出的“我还喜欢喝酒”。酗酒成性的人,到了依赖酒精的阶段,就绝不是单纯因为喜欢喝酒而喝酒了。

带着明显的依赖心理长大的人,谈恋爱也难免不会患上共同依赖症。

男人与女人因恋爱产生的问题,就是性格发展阶段的问题。

引发恋爱矛盾的几个因素:

1.男人和女人本身所引发的矛盾;

2.双方都有心理问题而产生的矛盾;

3.上述两种情况都有而产生的矛盾。

共有三种类型的矛盾,若把2和3放在一起,解释为男女本身有问题,那是不正确的。

1的矛盾如果用出轨就能解决,就能很快得出是分开还是复合的结论。

除此之外的情况都会进展缓慢。很多人不会立马分开,而是会安于现状。

试图用恋爱解决自己内心的纠葛,就容易患上恋爱依赖症。

如果一个人对于其内心矛盾要通过恋爱表现出来这一观点缺乏理解的话,他就不可能收获爱情。

因为彼此认同而开始的恋爱,会随着时间的流逝,日渐成熟。

分手时,也会懂得即便分开也是一种好的结局。

分别意味着下一次相遇,这样才算是收获爱情。

彼此厌恶,还不分开的恋爱依赖症,就算在一起生活,也不是收获爱情。

年轻人的恋爱深刻却缺乏责任感

有人说,结婚就是收获爱情。但是,通过前文提到的例子,可知结婚并不等于收获爱情。

有些感情虽然无疾而终,但也可以收获爱情。

我在二十多岁的时候写过名为《啊,青春》(秋元书房,1967年)的小说,书中展现了我当时的人生观。

当时,我尝试用小说的形式将友情和爱情表达出来。这样可以更好地表现人们的心理。

主人公是一名叫凡太的高中生。他很自卑,情绪不稳定。凡太这个名字,凡是“平凡”的“凡”,太是“太郎”的“太”。

我想说的是即使是平凡地活着,人生也充满困难。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凡太内心的呼喊,可以解释为这是青春时期的一种刻板的恋爱心理。

小说主要讲高中生凡太爱上了青里洋子,但是因为凡太的自卑感,这段恋情发展得不是很顺利。凡太不断地受到伤害,他始终被“说不定有一天自己就会被洋子抛弃”的不安所困扰。

凡太因为成绩不好而自卑,再加上在他心中隐藏着家里人的一个不能为人知道的秘密。他有如此多的问题,所以面对恋人时总是很自卑。

而凡太眼中的青里洋子,则是完美无瑕。

就在凡太饱受屈辱感、临近分手边缘的时候,一位比他年长,名叫黑沼由美子的女生出现了,凡太迅速被这个女生所吸引,但是最后也被这个女生甩了。

《啊,青春》所讲述的是一个“没有自我”的男孩失恋的故事。如果没有自我的话,即便再怎么认真,最后也会失恋。

如果“没有自我”,不论怎么努力,怎么认真对待一段感情,都不会收获爱情。

下面的段落节选自《啊,青春》中男生和女生分开时的故事。

凡太收到了青里洋子寄来的分手信,信上写道:

我越来越觉得,我想要找的人并不是你。

我的内心充满了对你的愧疚。请你无论如何要相信我的真心。

请允许我今后像爱护朋友一样爱护你。

我不想和你成为陌生人。

把我和这段记忆,都当作是青春里最美丽的回忆吧。

把我和你的这段记忆深埋在彼此心中,当作没有被玷污的青春里的最美好的回忆。

给你,我的初恋。

虽然表面上描写的是分离,但是按照小说主人公的生活态度来看,他收获了爱情。

当然,明明是自己提出分手,却说让彼此把青春里没有被玷污的美好回忆永远铭记于心。这种站在自己立场上的发言,只是青里洋子自私的行为罢了。

她没有考虑对方受伤的心,也没有考虑过收到这封信的对方看过这封信后会有多伤心。

提出分手那一方的恋人,或许只是想让别人看到他们的爱情是美好的吧。

当然,如果青里洋子真的爱凡太,她就不会写这封信。

如果是分手,就会很决绝。不会再见凡太,也不会对凡太仍有留恋。这才是一个女人对一个男人的爱。

如果不分手,就不会离开凡太,好好爱他。

但我并不认为年少时的恋爱双方是真正爱一个人。期待从年少男女的相恋发展为一份成熟的恋爱的愿望一般会落空。

年少时期,不论是男生还是女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内心纠葛,都在试图用恋爱解决自己的内心纠葛。年少时期的恋爱是不负责任的恋爱。

这是小说中另一段场景:

青里洋子回去后,凡太异常疲惫。身心俱疲的他,心情变得沮丧,就这样睡着了。

醒来的时候,已经是后半夜了。无尽的悲伤、抑制不住的寂寞向凡太袭来。凡太一个人在深夜里无声地哭泣。

凡太感受的爱是不确定的,他想要的是一段确定的爱,他被这段感情折磨得筋疲力尽。

也就是说,凡太是害怕女人的。蔑视女人的男人其实很害怕女人。被爱情折磨得筋疲力尽的凡太,或许患上了轻微的女性恐惧症。

但是,如果通过这样的失恋能够让两个人有所成长,那也是收获了爱情。

青春时代的恋爱和失恋,如果能促使两个人解决“从依赖成长到独立成长”这一人生课题的话,那么不管是否分离,都是恋情带来的收获。

经历了这样不成熟的恋爱,最终成长为能够成熟地恋爱的人,这也是收获了爱情。

就像前文举过的例子那样,即便从恋爱发展到结婚,如果一直无法脱离依赖心,变成彼此厌恶的话,也不是收获爱情。

从恋爱到结婚,两个人都厌恶彼此却无法分手,这根本就不是收获爱情。

前文所提起的那一对夫妇,就明显是一个到结婚也没有收获爱情的案例。

如果那对夫妻能在分开的夜里尽情哭过后,开启独立崭新的人生旅程,那样的话,也是收获爱情。

所以,在地板上痛哭流涕的自己,或许还是继续过无能为力的日子。

前文所举的所有例子,都是从恋爱发展到结婚没有收获爱情的例子。这些人只有在意识到双方只是依赖关系,能够下定决心告别这些的时候,才是收获了爱情。

患上了共同依赖症的人,总是需要有人陪伴在身边。

所以,他们无法离开对方。我不知道他们是否会为了下定决心离开对方而抱着对方的照片在无数个黑夜里哭泣。

患上了共同依赖症的人,他们恐惧分手后孤独空虚的生活。

但是,只有熬过这份痛苦和伤心,选择离开对方,那一刻才是收获爱情。

解决爱情矛盾过程的重要性

我写了一本名为《同一屋檐下生存的陌生人》(日本放送出版社,1994年)的书,书中写道:“婚后生活中不可能不存在问题,任何婚姻都会存在问题。婚姻美满的重点在于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果有人想当然地以为婚姻不会出现问题,那他就是一个神经症患者,过分地要求不现实的事情。”

美国心理学杂志《今日心理学》,在1992年1月和2月发行婚姻特刊合辑,其中有文章就指出,任何婚姻都不可能在漫长岁月中一直保持幸福的状态。

就算成功的婚姻生活也会有问题。有解决问题能力的人才会过上幸福的生活。

在这里举例提到的都是缺乏解决问题能力的人。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指沟通能力、认可对方的能力,具备能动性和积极性。

总之,在一段人际关系中,最重要的就是要有解决各种各样问题的能力。

婚姻的问题无法用理论解决。你发脾气说“这个问题应该这样解决”,这解决不了爱情中的矛盾。

虽然高喊着“不能杀人”,但这并不能制止杀人事件的出现。

在外人看似再风平浪静的婚姻,也必定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只不过是两个人解决掉了这些问题。

并不是一开始就遇到了完美的婚姻,只是不断地解决问题,才让这段婚姻变得完美。

收获爱情,不能用离散聚合判定。分开也好,相守也好,彼此是否可以成长才是收获爱情的基准。

在《今日心理学》婚姻特刊合辑中,杜克大学的卡斯洛博士 提出,对婚姻满意度贡献最大的是夫妻解决问题的能力。

无论是经济问题、出轨问题或是婆媳问题。无论是什么,婚姻中的矛盾一定是存在的。正因为有矛盾,双方才会更加了解彼此。

解决纠纷的过程,就是相互理解的过程。

这里提到的夫妇,他们处理纠纷的过程不是彼此理解的过程,而是走向毁灭的过程。

所以无论怎么解决纠纷,都不会解决实际问题。尽管从恋爱走向了结婚,也没有收获爱情。

这些案例中的男女,都是在矛盾中暴露本性的人。

离婚也好,失恋也罢,问题在于是不是互相了解后才分开。分开之后,双方是不是都开阔了自己的视野。

如果分开后留下的只是埋怨,或者即便彼此烦了倦了也不分开,这些情形都不是收获爱情。

分开并不意味着没有收获爱情。所谓的没有收获爱情,是两个人到了分手的地步而没有成长。

恋爱、失恋、结婚、离婚,这些统统无关紧要。

关键是两个人有没有成为一个更好的人。无关是否绝望,而是两个人是否以此为转折点成长起来,这才是关键所在。

相恋双方得以成长,这才叫收获爱情的果实。

好的婚姻会让两个人遇到问题时,更加深入了解对方,两个人一起成长。

在解决问题时,彼此是否有积极的讨论?这样积极的讨论,让双方更加了解彼此。

尤其是像出轨这样的问题,或许可以通过彼此的讨论,明白男女之间存在的差异。

或许男人努力想给的不是对方想要的,女人或许也不知道男人想要的是什么,于是,就产生了矛盾。

在解决两个人的矛盾的过程中,才能真正理解对方。不断成长为一个成熟的人,这才是收获爱情。

以为自己是喜欢对方、了解对方,就草草结了婚,这样做是行不通的。

不费力气就坠入爱河,任谁都可以做到。但是,是否收获爱情与坠入爱河完全是两码事。能否收获爱情,取决于一个人的努力,也反映了一种人生态度。

人际关系中,最重要的就是彼此认可。这并不是如嘴上说说那样简单。

人都要忍受失恋的痛苦成长

这一章所举的案例,从法律上、表面上而言是收获了爱情,因为从恋爱发展到了结婚。

但是实质上并没有,实际上他们很绝望,因为双方都没有做到在矛盾中成熟起来。

他们的做法总是消极的,换句话说,只想要轻松快乐,不想经历苦难,所以不会收获爱情。

本章案例提及的夫妇,在法律上和表面上虽然收获了爱情,其实都很绝望。

这与弗兰克尔说的“成功与失败”并不矛盾。

这些夫妇证明了弗兰克尔说的没错。

收获爱情的真正意思是,即便分手也会留下一段美好的回忆。分开十年后还认为是美好的回忆的话,就是收获过爱情。

是否收获爱情,真正的意思是两个人最后是发展成一段亲密的关系,还是最终只以憎恨收场。

即便从恋爱发展到结婚,如果最后只是彼此憎恶,从本质上来说,就没有收获真爱。

弗兰克尔称只在“成功与失败”的范畴中思考的人为“工作的人”。

弗兰克尔解释道,从一个仅以“成功与失败”为中心生活的人的角度来看,这不是一项成就。实际上,从“充实与绝望”的角度来看,这是人类出色的成就,它也代表着最好的行为。

以“充实与绝望”为核心生存的人其实是“苦恼的人”。

弗兰克尔认为,比起工作的人,苦恼的人在维度的层面上更具有优势。

因收获爱情而幸福的人,本身就不是一个绝望的人。

即使表面上失恋了,但拓宽了自己的视野,本质上来说也收获了爱情。

他们不只以“成功与失败”为中心思考问题,而是悟出了人生的价值、人生的意义。

收获爱情的人,骨子里就是一个积极热爱生活的人。

受苦的人即便处在最糟糕的境地,也能让自己的人生过得充实。

因为这是以“充实与绝望”为核心生存的人。

失恋是痛苦的,对谁都是如此。

痛苦越大,对一个人的人生价值和意义就越大。

这样的观点对于那些以“成功与失败”为核心生存的人来说,是愚蠢至极的想法。

但是如果因为这种认识而退缩的话,真正的幸福也会随之溜走。

谁都会受伤。有很多人在如何抚平伤口上选择了错误的生活方式,因为曾经受过伤,就变得容易受伤。

也就是说因为被伤害过,所以产生了不想受到伤害的防御心理。因为防御变得更加容易受伤,就不会再对人敞开心扉了。

一段爱情如果能在收尾的时候,给一个人带来活着的自信,这也算是收获爱情。

即便恋爱发展到结婚,但是没有让自己变得有底气,这样就不是收获爱情。

如果想牢牢把握自己人生的价值与真谛,收获幸福,那就要忍耐失恋后的巨大痛苦。

苦难烦恼越多,人生越有意义。

但是,说到底,这苦恼都是成长的苦难烦恼,而不是失恋或为了报复所招致的苦难烦恼。 73txO///tM15FZQakdvuxy003miwUFtZe4aYttqTiw6CB2LKWybgPT0T2X67p+/z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