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荣格在《分析心理学中的善与恶》一文中写道:“让一个人面对自身的阴暗就等于向他展示自身光明的一面。有过几番站在两者对立之间做出抉择的体验之后,人就开始理解自身的意义。”
败了就败了,不是什么大事。然而,有的人死不认败,有的人自哀自怜。其实,越不认败,越会接着败,形成恶性循环,这就是失败后的劣质心理。
我们都不是“唯一失败的那个人”,有太多同样经历失败的人就在我们身边,只不过,他们看上去风轻云淡,全无败象,因为这些人有两样独特的心理“武器”:一是敢于认败,二是决不服败。
2019年春节后,我想约一位在创业的好友聊聊,便兴致勃勃地发微信邀请她。
她回复得很快,内容却令人失望,“我刚创业失败,都是辛酸泪,需要一段时间平复心情,还是暂时别聊了……”刹那间我想起她创业第一年公司热火朝天的景象,不胜唏嘘。还有一次,我通过中间人约了一位人工智能领域的创业者,他在得知要聊创业失败的话题后便离开了——当然他很给我面子,不痛不痒地聊了10分钟后才借故走了。
失败是一种刻在心里的伤疤。面对失败,大多数创业者下意识的第一反应就是逃避,当然不同创业者的“逃相”各不相同。总结一下,大致有六种。
●鸵鸟型:失败了就躲起来,不愿见人,更不愿谈创业。
●瞎忙型:不反思上一次失败,就紧接着干下一件事。
●蒙眼型:刻意忽略失败,假装根本没失败。
●错觉型:不觉得自己失败了,反倒认为成功了。
●遗忘型:慢慢总结,但总结着总结着就忘了。
●怨妇型:没意识到失败是自己的问题,只会埋怨他人和外部环境。
其实,创业者最大的失败不是失败本身,而是逃避失败 。
逃避不能解决任何问题,唯有面对,方能赢得转机。认败不仅是承认失败,更是敬畏失败。我曾跟一位科技创业公司合伙人连续聊了三个小时,他金句连连,但最后来了一句:“我没觉得自己败了啊!是小伙伴不行,我才主动离开另起炉灶的。”实际情况是,他担任产品经理的几个项目一败再败,最后导致公司不得不关门,清算时一地鸡毛。
逃避:自己都嫌弃自己
没错,站在哲学层面,我们可以大声宣称:“创业者没有失败!”我深知这位创业者有一颗奋斗的心,但他没有从心底尊重创业,更谈不上积累反败资本了。
认败是一种对自己的理性判断,是反败的起点 。
输赢不是一次博弈,创业需要连续不断地做出判断。只有在一次次的试错中,我们才能不断确认、调整和优化预判,然后继续博弈。不直面失败,就相当于主动放弃了连续判断和不断修正的机会。更重要的是,创业的连续判断和不断修正必须是长期的,这只能在多次试错和与之相伴的失败中达成。
毫无疑问,创业者需要坚持长期主义的理念。什么是“长期”?《异类》的作者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说,人们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并非天资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续不断的努力,只要经过1万小时的锤炼,任何人都能从平凡变成超凡。这个1万小时就是“长期”的一把尺子。
然而,对创业者来说,1万小时还不够。创业者每天的24小时,包括睡觉在内,都是在锤炼和进化自己。《创业维艰》的作者本·霍洛维茨在书中写道:“在担任CEO的8年多时间里,只有3天是顺境,剩下的8年几乎全是举步维艰。”
在这8年中,霍洛维茨这个被称为“互联网传奇”的人物,整天都在逆境中挣扎,亲历了互联网泡沫的破裂,经历了资金告罄、合约告吹的困境,承受着客户吐槽产品并要求在最后期限即将到来之时改进产品的压力,面临对手疯狂的竞争和审计公司不合作的生硬态度,面对公司持续裁员的窘境……他经历过无数个生不如死的夜晚,反复锤炼远超1万小时,最终让自己成为一名合格的CEO,并在8年后以16亿美元的高价将其创立的Opsware公司出售给惠普。
敢于认败的人,都要经历内心的剧烈挣扎和说服自己的过程,这是积累反败资本要闯的第一道难关。
有一位叫罗勇林的“90后”,是千万普通创业者中的一员。他在大一时就开始创业,第一个学期先后做了3个项目,均失败了。2015年,他又和小伙伴做了一款名叫“聘爱”的校园恋爱App。在App上线后的4个月期间,他们约见了30多个投资人,但都遭到无情打击,罗勇林团队陷入绝境。经过痛苦挣扎,罗勇林选择放弃这个创业项目。
随后,他反思数周,写了一篇名为《“90后”大学生创业失败案例》的文章,其中有这样一段话:“或许有人认为创业失败很丢人,但是如果我不敢说出来,我会觉得更丢人。这些年看了那么多失败案例,这回终于轮到我们了……哈哈!”
这真是一种乐观主动的认败,一种放得下的人生哲学。
认败也分高中低三个层次:最低的是心里认败,嘴上死硬;中间的是心里认败,嘴上也认;最高的是主动向他人谈及自己的失败,并主动寻找败因。
主动寻找错误和认败,是一种至高境界 。
有一年的巴菲特股东大会上,有人问芒格,对他来说最重要的是什么。芒格回答:失败。他总是拼命地想要搞清楚失败在哪里,然后努力躲开它。
芒格做到了认败的最高境界——主动寻找败因。
真格基金创始人徐小平在2018年真格学院成立一周年仪式上坦承,真格基金成立7年的时间中犯过很多错误,“错误很多,我都不好意思说”。当天在座的李一帆(禾赛科技CEO)就与他犯的“错误”有关。徐小平这样回忆道:“我们和李一帆在斯坦福就见面了。一群才华横溢的斯坦福博士,但是他们当时的模式确实不行……但强调‘投人’的我们,恰恰忽略了这个团队是最值得投资的对象,而过度计较他们的模式。结果经过这几个合伙人的执着努力、反复探索,禾赛科技现在成了自动驾驶领域里最优秀的企业之一。最后我们等到2015年才投了进去。”
徐小平为什么会主动公开分享这个错误呢?在他看来,再优秀的投资人也会被许多东西蒙蔽——不仅创业者要认败,投资人更要认败,因为投资成功和创业成功一样罕见。
当然,光认败不足以反败,创业者还要不服败。认败,你就不会偏执;但只有不服败,你才有那股劲儿去翻盘。
是否敢再战,核心是看一个人自我效能感的高低 。
什么是自我效能感?简单地说,自我效能感就是个人对完成某项工作能力的主观评估。如果你认为自己有能力完成某项工作,自我效能感就高;反之,你认为能力不足以完成某项工作,自我效能感就低。自我效能感的高低,会直接影响你做这件事的动机。
为什么创业失败这么惨,仍有人不信邪想从头再来?就因为他们的自我效能感一直保持在高位,有一种输得起、敢重来的精气神。被称为“钢铁侠”的埃隆·马斯克便是其中的代表。
马斯克在2008年遇到前所未有的危机。与第一任妻子离婚后,他遭到媒体和前妻狠狠的羞辱,而且,“猎鹰1号”火箭连续三次发射失败。此时,SpaceX和特斯拉两家公司面临严重的财务危机,马斯克个人破产了,不得不靠向亲戚朋友借钱、卖房卖车、在二级市场卖出股票等方式勉强维持公司运转,借钱给他的人包括做电影制片人的亲姐姐、Google的创始人、eBay的CEO等。这笔钱帮SpaceX渡过了难关,成功进行了“猎鹰1号”的第四次发射。
不服败绝不是情绪亢奋的盲目猛冲,而是理性思考和再次创业冲动恰到好处的结合 。仅有理性思考而缺乏激情和勇气,你很可能不敢再创业;只想再次创业证明自己而不善于反思,很可能让你在冲动中再次跌入谷底。
易到用车创始人周航在某个场合公开讲到自己对失败的认知,“失败就是创业的一种宿命,是一种不可避免的东西,既然不可避免,我们学习失败的目的首先是面对失败、接受失败、解决失败、放下失败……我们咀嚼过去、舔舐伤口的目的是对世界、商业、人生有一个全新理解”。说了这话后几天,周航离开易到用车加盟顺为资本。后来,在亚布力峰会上,周航说自己不会再回到易到用车,未来会在一个热爱的领域再次创业。
周航在失败后,不仅冷静反思自己,而且仍葆有一颗继续创业的心,自我效能感在反思和激情中持续升级。所以,不服败就是三位一体的完美结合:
●再次创业的冲动。
●理性反思的自信。
●愈挫愈勇的坚持。
没有失败的创业,才是真正的失败;没有直面失败的勇气,更是失败中的失败,因为你放弃了反败的唯一机会。打掉劣质心理,你就能看清反败充满生机的前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