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不久听到一个坏消息,从1996年就开始创业的一位资深“老炮儿”的创业项目又失败了,这已是他的第四次创业。作为见证他一路打拼过来的好友,我发现他每次创业失败的情形都差不多,上次怎么败,这次还怎么败。不得不说,这哥们儿是一位充满激情、耐力超强的创业者,但他很难称得上是优秀创业者,因为他身上始终欠缺一种叫作“醒悟力”的东西。
醒悟力是什么?
醒悟力就是创业者在失败后,洞悉失败真正原因和认识自身不足的速度和深度 。有的人以为自己什么都知道却一辈子都无法正确认知自我,有的人则因为一件小事就幡然醒悟。有的人一辈子都在犯同样的错误,有的人却能在失败后迅速总结原因,绝不会再次掉进同一个坑里——这就是醒悟力高低的差别。
·你眼中的强大,只是幻影·
醒悟力的核心是要自知 。
自知,就是正确认识自己,知道自己有的和没有的。然而,自知又是那么难。有太多的连续创业者看上去资历颇深、头衔一堆,如果深入接触,你会发现他们可以分成完全不同的两类人:第一类永远在一个水平线上徘徊,不断陷入“创业–失败–再创业–再失败”的怪圈;第二类则在每次创业失败后都疯涨能力和经验值,最终成功翻盘。我们当然不能简单地将第一类连续创业者定义为失败者,他们持久的耐力和不服输的劲头让人打心眼里佩服。但经历绝不等于能力,就像很多长辈总爱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我吃过的盐比你吃过的饭都多,我走过的桥比你走过的路都多”。年轻人往往对这种倚老卖老的话不以为然:你吃过的盐比我吃过的饭都多,那是你口味重;你走过的桥比我走过的路都多,那是我懒得动。
虽是调侃,但事实如此,如果这辈子每天都走同一座桥,这座桥上的风景看得自己都厌烦了,还有什么好说的呢?摆老资格不是说曾经做了什么,而应该是从以往的失败中发现了什么,醒悟了什么。
每个创业者在失败后都会反思并有所醒悟,但为什么同样“醒”了也“悟”了,最终结果却完全不同? 因为有的人醒得太慢,悟得太浅 。
醒得太慢,是说有的人实在没办法了才真正开始反思;有的人则防微杜渐,看到一些问题的苗头就主动快速思考——这是反思速度的区别。
悟得太浅,是说有的人浅尝辄止,不在乎是否反思到点子上;有的人则审视自己,从根子上找原因——这是反思深度的差别。
从反思的速度和深度这两个维度,可以把创业者分成四类(见图2-1)。
图2-1 创业者醒悟力矩阵
具有强醒悟力,是“优秀创业者”的一个重要标志,他们的反思快速而深刻。多数创业者一辈子都难以做到快速而深刻的反思。在提升反思能力过程中,“蜻蜓创业者”重点在于增强反思深度,切勿蜻蜓点水浮于表面;“慢牛创业者”的重点,则是在于加快反思速度;而“问题创业者”必须改变思维方式,既要快速主动审视自己,又要抓住问题本质。
然而,知易行难。醒悟是对过去的思维模式、行为方式的否定甚至重塑,过程很痛苦,结果就是把原来的自己彻底推翻,然后重建。
下一个问题,醒悟力有可能得到提升吗?如果能,该怎么提升醒悟力进而重塑自己?过往的失败经历,恰恰给了创业者一个提升醒悟力的绝佳机会。
有些创业者极度自信,即便撞了南墙也不回头。然而,有一种方式会让他们顿悟,那就是极端事件,一错再错把自己逼到绝境,最后就会停下来并彻底改变。
有一位做智能语音识别的创业者在反思自己的失败时,在朋友圈这样写道:“自己走过了浑浑噩噩的10年……对于事情和人都是基于感性思维,而非用理性思维去分析和判断。遇事不是三思而后行,谋定而后动。倔强的个性让我做事的时候倾尽全力,即使撞到了南墙也还想再翻过去,其结果也就可想而知了!”
在一个项目上连续投了1亿元却毫无起色,实在没钱继续再投入时,他顿悟了,收手了,写下了上面这段话。
这个创业者瞬间的清醒,就是顿悟。
顿悟是人类解决问题的一种有效方式,但没有固定的章法和套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方式。当你对某个问题百思不得其解时,某一天,也许就是在发呆,或刚踏上地铁,或醒来的一瞬间,突然“灵光一现”,找到了问题的答案。
事实上,这不是真的灵光一现,而是注意力长期有意或无意聚焦于某个问题,对问题情境中的各种关系产生了不同于以往的理解。这种理解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突破认知瓶颈,并在某个时间点突然爆发。创业者顿悟的前提条件,就是积累的经验足够多。见得越多、识得越广、思考越勤,顿悟速度就越快。就像面对一个从未见过的象棋残局,新手要经过数十次甚至数百次的尝试方能破解,而大师很快就能找出破解方法。
不是每个人都会在身处绝境时顿悟,也不是每个人都会在身处绝境时真正去反思和学习。这个时候,其他人的点拨也许会让你幡然醒悟。
2019年有一部网络都市剧《青春斗》,其中一个叫于慧的要强女孩,正踌躇满志地等待自己的电影上映,投资方却突然撤资,结果自己欠下很多债。为逃避追债,她只身一人来到深圳,住着每天60元租金的房子,几乎崩溃。
后来她到一家公司打工,认识了人脉非常广的菲姐。菲姐对于慧一直爱答不理,于慧一忍再忍。后来于慧低三下四地求菲姐引荐投资人,帮自己继续拍电影,没想到菲姐依然不给面子。于慧在碰了一鼻子灰打算抬脚走人时,菲姐说:“这么点委屈就受不了了?做人做事,不要太急功近利。”她不经意的一句话,道出了于慧屡屡创业失败的根源。于慧听后幡然醒悟,自己多次失败,就是因为太急功近利!
道破天机的,也许不是自己的冥思苦想,而是外人不经意的一句话。但这有一个前提,就是自己要有开放的心态。不少创业者失败后,很长一段时间不愿与外界接触,虽然这不失为一个自我反思的好机会,但他也失去了获得“一语惊醒梦中人”的良机。此外,由谁来点拨很关键——与有过同样经历的创业者,或与段位更高的创业大咖沟通是当然之选,但也不要排斥小孩的无忌童言、大妈的唠叨抱怨、好友的“补刀”调侃,他们可能会在不经意间激发你的灵感,提升你的醒悟力,当然,关键要看你有没有一颗开放的心。
学习是多数人提升自己醒悟力的路径,通过“干中学”(Learning by Doing)能让创业者对自己有全新的认识。
一位连续创业者在回顾自己的第一次创业失败时说,“我很长时间都没有从阴影中走出来,我始终觉得自己是个失败者……”然而,这次失败给他带来了另一次发展和飞跃的机会。
首先,他发现自己并没有做好创业准备,“复盘下来,对于创业这件事的成功和失败,缺乏充分的认识和心理准备。在出现正常挫败时,自我认知严重错误,自信心被打入谷底,疲于应对每日的工作,导致失去了找办法、解决问题的勇气”。
其次,通过长时间反思,这位创业者认清了自己的问题,由此“沉下心来,投入到学习和自我发展中,学会从底层做起……创业就是失败与成功交替的过程,不能自我感觉良好就膨胀。挫败后反而更能安心踏实地从底层做起,才能真正积累实力”。
自我学习中的渐悟往往需要经历较长的周期,一旦突破认知瓶颈,个人能力就会迅速上一个台阶。记住: 只有实践才是学习的最佳方式,也只有结果才是最可信赖的评判标准 。
把问题放在一边,隔段时间再思考,往往会有灵感迸发,一下子找到问题的根源。这是一种“以慢求快”提升醒悟力的方法。一次不行,就多来几次,也许就会把问题看通透。死钻牛角尖只会禁锢自己的思维。放空头脑转移注意力,回过头再来看自己的失败,经常会有出乎意料的发现。
一位创业者在回顾自己几次失败的创业时,始终不得要领。但经过多次反思,他终于发现失败都是出于同样的原因:“……一直觉得我们将要做的个人学业能力评估系统,将来一定会大火。后来发现一开始创业时觉得一定火的东西,大多都是自己一厢情愿的想法。”很多创业者都会出现这种自己一头热、逻辑自洽却脱离市场的情况。回头再看时,才会发现当时的想法“不可思议、幼稚、不成熟”。
当人身处绝境时,只能靠自己去快速醒悟、深度醒悟,看透此前的失败。如果能做到这一点,你就已经在反败的路上迈出了关键一步,获得了巨大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