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次海战,让哈尔西在所罗门群岛海域的海军遭到沉重打击,一时之间,他几乎凑不出可以出海作战的巡洋舰了,日军则利用这一有利时机,加紧向所罗门群岛中部运送援军和物资。
哈尔西当然不能坐视不管,海上暂时无法截击,就从空中开始。
1943年7月16日,瓜岛“仙人掌航空队”两百多架飞机向日军布因港飞去。港口上,日军驱逐舰正在紧张地装运物资,以便增援新乔治亚岛。看到美机飞来,日军急忙出动战斗机进行拦截。
在战斗机互相对抗的同时,七十二架美军俯冲轰炸机和鱼雷机冲破拦截,对布因港内的日军舰船进行了空袭,日军舰船全都靠在一起,动都没法动一动,只能眼巴巴地挨炸弹。
日军驱逐舰被炸沉一艘,炸伤两艘。这样一来,运送编队就必须调整,东南舰队司令草鹿任一被迫取消了增援行动。
集中一地出发显然有了风险,草鹿下令各舰从各自的驻泊港起航,在海上会合后再一起出发。这次运输任务完成得不错,但在途中,却被美军“卡特琳娜”式夜航机给盯上了。
接到夜航机的报告后,瓜岛的TBF“复仇者”式鱼雷机陆续赶到,它们对日舰编队实施了“平桅轰炸”。
“平桅轰炸”是鱼雷机所采取的一种超低空轰炸方式,其投弹高度只比军舰的桅杆略高,当然命中率也水涨船高,而且每架鱼雷机挂的炸弹都是重达一吨的重磅炸弹,威力相当惊人。在这次空中攻击战中,日军共有两艘驱逐舰被击沉,其余舰船也大多受伤。
之后空中攻袭便成了哈尔西对付日军海上增援的利器。日本海军为此气急败坏,草鹿任一将东南舰队司令部从拉包尔迁至布因,与美军大打基地航空战。
基地航空战与海上航空战不同。海上航空战是以击沉对方舰船为目的,基地航空战则以飞机为主攻目标,实际上就是战机之间的对攻,其中自始至终要参加拼杀,损伤也最多的是战斗机。
此时美国海军在南太平洋上使用的主力战斗机,已不是F4F“野猫”式,而是F4U“海盗”式。“海盗”的机翼庞大笨拙,视野很小,降落速度也太快,不太适合作舰载机使用,但这种新型战机却成为岸基海军陆战队的新宠。
“海盗”有着结实的身板,奇快的飞行速度,“零”战只要被它狠撞一下,立刻机毁人亡,因此只要运用得法,在与“零”战较量时,“海盗”并不处于下风,有如陆航的P-38“闪电”式。日军飞行员本身也更害怕见到“海盗”,他们给“海盗”取了个绰号,叫作“狂啸死神”,原因是“海盗”俯冲和攻击时的声音非常尖厉,会让他们感到毛骨悚然。
一方面是性能上去了,另一方面是美机的数量还占有优势。截至1943年春,美国飞机的月产量为九千架,日本只能生产美国的六分之一,至关重要的“零”式战斗机每个月不过出产两百架。美国的飞机总数达到八万多架,日机才一万多架,在这种情况下,日本海军航空队要想在空战中不致完全落于下风,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经常动员手头所有的“零”式战斗机,尽可能保持局部优势。
加班加点的结果,是日军飞行员疲惫不堪,休息和营养都得不到充分保障。就算是王牌飞行员,在经过连续空战后,也会出现视力下降、注意力无法集中等现象,而这在杀机以分和秒计算的空战中是极其致命的。
美军飞行员就不同了。“仙人掌航空队”拥有足够的人员和飞机,能够确保飞行员每隔一到三天参加一次空战,并且还可以让飞行员在做好充分准备,处于最佳精神状态和健康情况下作战。
空军的越战越勇,并不能替代哈尔西的焦灼。海空大战,都是为了增援岛上的地面战,但地面战打得不尽如人意。
美军刚登陆新乔治亚岛时,一切都是按照计划进行,看上去很是顺利,令人乐观的战况是从进入丛林地带后发生剧变的。
新乔治亚岛的热带丛林,比瓜岛更密、更潮湿,也更不利于军事行动。丛林里的荆棘丛刺没完没了,必须不停地用刀砍伐,才能辟出一条通行道路。其间还有无数条冰冷刺骨的丛林溪流,有的必须泅渡过去,有的看上去靠人力简直无法通行。
登陆美军主力为美国陆军第四十三步兵师,只经过数周的丛林战训练,在丛林作战和生存方面,还属于菜鸟级别,他们在丛林里跋涉十二个小时,才向前挺进了十一公里。官兵们时而四肢着地爬过山梁,时而连滚带爬地滑下山坡,人人饥肠辘辘,被丛林折磨得生不如死,连一天到底是怎么过去的都弄不清楚。
与丛林一样可怖的是日军的袭扰。每当夜幕降临,新兵们便如堕地狱,日军无休止地进行辱骂,鸣放鞭炮,虚张声势地做出进攻动作,这些都使得蜷缩在散兵坑中的士兵无法入睡。他们不知道潜藏在丛林中的日本兵会在什么地方出现,又会在什么时候用冷枪要了自己的性命。
张皇失措下,连蜿蜒爬行的蛇、陆栖蟹甚至是发出幽绿磷光的烂木头,都会被心惊肉跳的士兵当作是敌人的偷袭,进而向其发射子弹。患有“战斗神经症”的人越来越多,竟然超过了战斗中挂彩受伤的人数,让战地医疗队十分头疼。
日军原驻岛部队加上援兵,在数量上不及美军,但美军的进展速度仍极其缓慢,地面战眼看有演变成另一场瓜岛战役的可能。哈尔西顿有宝刀锈钝之感,多年以后,他回顾道,“烧焦了的名誉的余烟依然呛着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