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发现掩护队的最初几分钟里,美军编队并没有立即开火。这是因为附近海岛上高耸的山坡回波掩盖了目标,以至于战场情报中心的专家们无法准确研判出前面究竟有多少日舰,也不知道它们的配置和航向。
一切只能看指挥官的临场指挥和决断能力了。安斯沃斯下令变航行队形为战斗队形,在接近日舰到中等距离时进行雷控射击。
接近是为了射得更准确,但缺点也显而易见——距离六千两百米,美军还没有开炮,而随着距离的缩短,日军瞭望哨却已凭借目力发现了美舰。
短时间内,安斯沃斯无法再通过雷达分配射击,他只能集中所有火力,选择最大的或最近的目标进行射击,这个目标就是秋山的旗舰“新月”号。
雷控射击是利用雷达电波碰击敌舰,再通过反射,自动准确地测定距离所实施的射击。这和用测距仪测定距离的打法完全不同,理论上讲,应该达到百发百中的效果,所以美军在夜色中的射击相当准确,巡洋舰主炮的第一次齐射就命中了。
在战斗的前五分钟,三艘巡洋舰共向日舰倾泻了超过两千五百发一五二毫米炮弹(六英寸炮弹),美军称之为“六英寸机关枪”。炮弹大部分落在了“新月”上,“新月”还没来得及发射鱼雷,雨点般的炮弹便摧毁了它的舰桥,正在指挥作战的秋山及其幕僚当场殒命,接着舰体也沉入海底。
安斯沃斯深知日军夜战中的法宝是什么,因此五分钟后即下令编队转向,以躲开鱼雷攻击。
理论上正确的东西,实战中也未必都一一可行。掩护队的驱逐舰除“新月”号外,分别是“凉风”号和“谷风”号。安斯沃斯以为五分钟的“机关枪扫射”足以把大部分日舰扫成筛子,但实际只打沉了“新月”,“凉风”“谷风”并未遭到射击,还拥有足够的反击能力。
在所罗门海战中,因为弹药中没有消焰剂,美军舰炮发射时的火光会暴露自己的位置,从而为鱼雷攻击提供目标。美军注意到了这个问题,但为前线提供的无焰弹仍然很少,三到四次齐射就打完了,再开火时,炮火刺目绚烂,在夜色中非常显眼,成为日舰理想的瞄准点。
“凉风”“谷风”瞄准美军的炮火闪光处,将鱼雷管中的所有十六条“长矛”鱼雷全部射出,随后两舰一边施放烟雾,一边撤出了战场。
安斯沃斯编队转向时,日军发射的鱼雷正好到达美舰所在位置,处于编队中央的“海伦娜”号轻巡洋舰是日舰瞄准的基点,先后被四条鱼雷击中。以“长矛”鱼雷所具有的破坏力,仅仅一条就足以击沉一艘巡洋舰,“海伦娜”的舰体两头被炸得像折叠过一般。瓦罐不离井上破,壮士难免阵前亡,军舰也一样,“海伦娜”多次在所罗门海战中死里逃生,但这次它没能逃过去,最终沉入了大海。
“海伦娜”中雷让美军队形一度出现混乱。转向完成后的编队立即重组队形,以攻击新出现的日军第二运输队。安斯沃斯看到第二运输队正在右转,于是下令编队进行机动,先一步占据舰队海战中最理想的“T”字横头阵位。
在“T”字阵位上,所有美舰均可发挥火力,而日舰只有第一艘“天雾”可还击。由于位置不利,日舰丧失了发射鱼雷的机会,“天雾”连中四弹,“初雪”也被三发炮弹命中,两舰慌忙撤逃。后面的两艘驱逐舰见美舰舰炮又狠又准,更不敢接战,也急忙掉头。
日舰都有一套躲雷达的办法,有的利用海岸雷达杂波进行掩护,有的驶离雷达的有效范围,安斯沃斯在雷达荧光屏上看到的只有己方驱逐舰,便下达了“所有火炮退膛”的命令。
出乎安斯沃斯意料的是,原本退出的“凉风”“谷风”又回来了。它们重新装填了备用鱼雷,准备实施第二次攻击,但此时美军编队已撤出战场,只得悻悻而返。
无脑的“电子狗”将他的主人秋山送上了不归之途,但秋山死之前将日舰分成三拨,被证明是做出了一个正确的决定。当安斯沃斯在库拉湾与掩护队激战的时候,日军运输队已将一千六百多名陆军官兵和九十吨补给物资送到了岸上。
因为没有雷达引导,日军驱逐舰在卸载完毕后只能各自寻找捷径跑路,其中“长月”号驱逐舰误入浅水海域并搁浅,天亮后被美军飞机击沉。在库拉湾海战中,日军驱逐舰共被击沉两艘,五艘受伤,包括秋山在内的三百多人丧生,但是基本完成了运输任务。美军损失一艘万吨级轻巡洋舰,也没能阻止日军的增援行动,对美方来说,这总体上是一次失利的海上阻援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