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增加舰数外,编队的技术含量似乎也提高了,旗舰“新月”号上安装了雷达报警设备。
日军原先对雷达基本上是一无所知。珍珠港事件前两个月,日本超级间谍吉川猛夫发现一艘美国重型巡洋舰的前桅杆头部,装了一种桁架型天线,但这种天线他从未见过,也不知道有什么用途。
珍珠港事件结束后,始终未暴露身份的吉川获释回国,在对被俘美军的一次审讯中,他才无意中得知“桁架型天线”就是美国海军正在装备的“雷达”。
吉川猛夫了解到,雷达可通过反射电波的回馈,探测出对方舰艇所在方向和距离,以此减少目视误差。他立即向军令部做了汇报,但并未引起军令部的足够重视,当时日本海军的雷达知识也仅止于皮毛。
从中途岛战役开始,雷达逐渐显山露水,到几次所罗门海战,军令部已经不敢不正视雷达在海战中的重要作用了,因为他们发现美国人活像装了千里眼和透视眼镜,夜战时的目力有时比日舰还厉害,以至于日本海军的传家宝——利用夜间逼近敌舰,然后发射鱼雷,差不多要过期失效了。
怎么办?跟着造啊,美国人能造雷达,难道日本人不能?
在军令部的严令督促下,海军技术部只好埋头鼓捣,但科技这东西不是别的,光逼逼不出成果。货真价实的雷达实在是造不出,只弄出了雷达报警设备。
这种设备相当于如今汽车上的“电子狗”,可以接收并测定雷达的脉冲信号,当雷达信号达到一定能量值时,就会发出警告,提醒你军舰已被对方发现,得赶紧逃。
也就是说,只有当遇到装有雷达的美舰时,“电子狗”才用得上,它无法直接发现美舰,不能当“导航仪”使。这当然不够完美,可有总比没有强,起码上路能少扣点分或少罚些款吧。
1943年7月5日晚,日军编队驶入库拉湾。当天晚上没有月亮,突然的雨云又使能见度迅速降低到一海里以下,这种气象条件使得日军瞭望哨的视野和分辨能力大打折扣,好在有“新月”号的“电子狗”,日军编队指挥官秋山辉男的心里才算有了点底。
“电子狗”很快有了反应,显示左舷五公里外有美军水面舰只出现。秋山如获至宝,“电子狗”真心好啊,要不然美舰杀到面前都不知道呢。
日舰可以像昨天那样觑个冷子,射完鱼雷后撒腿就跑,但秋山这次打算两不耽误。他将驱逐舰分成三拨,前面七艘分别编成第一、二运输队,只管卸载人员物资,后面包括旗舰在内的三艘编成掩护队,向“电子狗”显示位置驶去,以便靠近后作战斗警戒。
秋山被骗了,骗它的就是“电子狗”,它报了个假警。左舷五公里外的目标根本就不是什么美舰,秋山这么一移动,反而让自己被真正的美舰给逮个正着。
其实日军编队一离开布因基地,就被盟军的海岸监视哨发现了。接到报告后,哈尔西立即命令刚刚返回图拉吉港的安斯沃斯编队再次出海截击。
美国人比日本人更勇于面对现实,也更善于总结经验,因此与瓜岛时期相比,这时候的美国海军又有了长足进步,具体表现为装备更趋精良,行动组织更为严密。
所罗门海战时,SG型对海搜索雷达只在一两艘舰艇上安装,如今所有军舰上都装了SG型雷达。它们被专门安装在一间舱室里,这种舱室叫作雷达标图室。操作人员在雷达荧光屏上发现目标后,就会在标图室进行标绘和分析,其他海岸观察哨和无线电得到的情报也会汇集到此处,这使雷达标图室成了一个战场情报中心。拥有这样的中心,海战时就可占据极大优势。
行动组织上,过去的舰队大多是临时拼凑,那边来一点,这边添一点,彼此之间甚至都不太熟悉,更不用说良好配合了。现在则是编制较为固定的特混舰队,指挥官和舰艇水兵可以定期地在一起组织训练,从海战特别是夜战的技术水平,到官兵的士气、信心都一并上去了。
以为凭这种条件,足可以在夜战中打个翻身仗,未料日军一个偷袭,还未正式交手,就先让自己中了一镖。安斯沃斯浑身不爽,接令后二话不说,带上由三艘轻巡洋舰、四艘驱逐舰组成的编队便出发了,他要为沉没的“斯特朗”复仇。
日舰比美舰早进入库拉湾,而且航向不同,但在质量低劣的“电子狗”的误导下,掩护队却糊里糊涂地提早进入了美军雷达的可测范围,更让人哭笑不得的是,当被真正的美军雷达发现时,“电子狗”又来了个默不作声,几如美军安插的卧底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