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距离莱特湾仅有四十海里时,为什么栗田会突然掉转船头不战自退,这成了世界海战史上的一个难解之谜。
有人认为栗田是病糊涂了。他的登革热一直没有痊愈,中途落水又加重了病情,所以无法做出清晰判断。日后栗田自己也承认了这一点,当时他已经三天三夜没有合眼,神经始终高度紧张,身体和大脑也都处于麻木不仁的状态,只是在硬撑而已。
那栗田怎么没有糊里糊涂地往前走,而是掉头呢?原因是他受到了错误情报的影响。
金凯德和斯普拉格在上午都曾用明码电报求救,其用意就是为了让栗田听到并吓唬他。栗田果然截听到了,而且确实有些心虚。他随即做出判断,即除败退的“塔菲-三”外,哈尔西还有主力没来。
恩加诺海海战场景:准备弃舰的“瑞鹤”舰员,有人正在行军礼。
在如此急如星火的电报催促下,哈尔西主力必然会快马加鞭地赶到,这是可以预计的,另一方面,“塔菲-三”没有战列舰和重巡洋舰,栗田断定它们应该都在即将赶到的阵容之中。
接近中午,栗田又从马尼拉方面得到一“重要情报”,美军强有力的机动部队正抵达苏禄安岛灯塔五度一百一十三海里处洋面,距此一百海里。
当时哈尔西才动身不久,这显然是误报,但栗田根本没有时间去分析情报是否准确。他只知道自己面临两个选择,一是继续突进莱特湾,牛刀杀鸡一样地去捕捉那些“空船”,二是放弃莱特湾,转而北上迎击哈尔西。
打“空船”看似简单,其实未必。两年前栗田在印度洋作战时就碰到过这种事,他下令用舰面炮火对准盟军空舰船开火,炮弹成功地击中目标,但充其量只能在船舷上炸开几个和炮弹口径大小差不多的洞,很难将其击沉。
栗田部队的另一个任务是炮击滩头阵地。栗田也觉得不太靠谱,麦克阿瑟的登陆已经基本结束,滩头阵地肯定很稳固了,就是拿三式弹来轰,又能轰出什么子丑寅卯?
最主要的是如果被拖在莱特湾,万一赶来的哈尔西主力趁势掩杀,堵住退路,栗田部队势必陷入包围之中,结果只能是葬身海底,而获得的报偿最多不过是击沉几艘空的美军运输舰而已。
如果说锡布延海海战让栗田大吃苦头的话,击退并追击“塔菲-三”,则给他带来了信心。看看吧,不论多么威武坚韧的美军航母,也经不住“大和”一颗炮弹吧?至于那些警戒舰船,只要“大和”紧盯着射击,两到三颗过去,必定粉身碎骨无疑。
栗田相信,“塔菲-三”即便不是哈尔西的主力,但也起码是其航母特混大队中的一支,既然“塔菲-三”都能搞得定,哈尔西主力难道就碰不得?
栗田部队中,仅以“大和”为例,共携带十八英寸炮弹一千零八十发,迄今为止也仅使用了八十一发,百分之八都不到。以现存炮弹的数量,再应付四五次大型海战绝没问题。
“和空舰船同归于尽,恕不从命”,“宁可把尸体沉入西太平洋海底,也不让它曝晒在莱特湾的沙滩上”,正是出于这些考虑,栗田在没有事先请示大本营的情况下,就决定采取第二种选择,即推迟突入莱特湾的计划,先与哈尔西主力对阵再说。
“大和”的舰桥由圆形和椭圆形的铁块铸成,栗田在上层指挥全军,参谋们在下面的作战室里收集和整理情报,并通过参谋长小柳富次送交给栗田。对栗田的命令,小柳也有些疑惑,但在栗田向他说明意图后,他立即对此表示赞同。
旗舰“大和”的桅杆上升起了战斗信号:“本舰队决定同位于苏禄安岛灯塔五度一百一十三海里处的敌机动部队决战。”
看到这个信号,各舰发出一片“万岁”的欢呼声。栗田部队的官兵本来就不愿跟莱特湾里的“空船”作战,是栗田硬压下去的,现在栗田改弦更张,自然很受大家的欢迎。
栗田其实并没有真正理解“捷一号”计划的目的,这个计划就是要引开哈尔西,突入莱特湾,最后摧毁麦克阿瑟的登陆部队,哪怕是同归于尽。要不然,小泽、西村、志摩不全变成打酱油的了吗?
得便宜处失便宜,栗田一个念头,那些沉入海底的日舰算是白做“牺牲品”了。这位日本海军将领可能完全没有想过,如果他摧毁了莱特湾里的船舰和美军沿岸临时搭建的机场,即便麦克阿瑟已经完成了登陆,美军庞大的登陆部队也会立刻陷入被动局面,他们会失去补给,失去增援,甚至失去空中掩护。说得更可怕一点,山下甚至有可能全歼美军登陆部队!
后来栗田终于承认自己错失了良机:“我只能依据我能看到的情况采取行动,我根本没有意识到自己离夺取胜利那么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