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州军将领不仅有吕布,还有张杨和张辽,他们都是并州人。
并州刺史部在河套地区由西向东一字排开有4个郡,分别是朔方郡、五原郡、云中郡、雁门郡,吕布的老家在五原郡,张杨的老家在云中郡,张辽的老家在雁门郡。
丁原被杀,吕布反水,张杨见势不妙,他当时驻扎的地方大概离洛阳稍远一些,所以有机会退到了黄河以北的河内郡,后来便在那一带独立发展,成为一支重要的割据势力。
张辽所部大概就在洛阳附近,没能走得了,他在洛阳无依无靠,只得投降了董卓,董卓并没有把他编入吕布所部,而是归自己直接指挥。
董卓升任吕布为中郎将,张辽职务不详,但多年后他才是个骑都尉,所以此时军职肯定不高。
董卓短时间内收服了何进、何苗的旧部,策反了吕布,把并州军并归己有,一时间势力大增。正在这时,他从右扶风郡赶来的后续部队也到了,先期抵达的有2万人之多,兵力不足的危机完全解除。
对袁绍来说,吕布倒戈事件是他完全没有料到的,让他与董卓在洛阳最后一搏的机会也没有了,从此他对吕布这个人再也没有好印象,尽管许多年后他们还有过合作,但总体来说他视吕布为缺乏道德和诚信的小人。
袁绍彻底看清楚了,被自己一向当成武夫的董卓其实很高明,在草原上奔驰,在戈壁间求生,让这个人更明白生存的哲学,在斗争方式上,这个人更稳也更准,该出手时不犹豫。
袁绍也明白了,在洛阳他斗不过这个人,经过与许攸、逢纪等核心智囊的商议,袁绍决定保存有生力量,积极向外发展,扩充实力,寻找机会再与董卓争高下。
在袁绍的安排下,王匡、桥瑁等人秘密离开了洛阳,到东面的冀州、兖州一带寻求发展,加上此前离开的鲍信,袁绍在洛阳以东的外围地带布下了几颗棋子。
袁绍在董卓身边安排的卧底也发挥了作用,何颙、周毖等人告诉董卓,要想稳定局面,打打杀杀不行,白色恐怖更不行,必须重用一批党人和名士,革新政治,树立良好形象,这样才能稳定权力。
这与董卓的想法相吻合,人是杀不完的,说到底还是要过太平日子,他也想当一名中兴名臣,成为一个政治家。
所以,对何颙、周毖等人的建议董卓全部采纳,董卓让他们拿出具体的名单。
名单当然是现成的,在袁绍那里。
袁绍当然不可能直接给董卓,通过何颙的手递出,董卓都没来得及详细看,凭着何颙等人指指画画那么一说,全部给这些人授予了官职。
这些人包括荀爽、陈纪、韩融、蔡邕、申屠蟠等,大多数是何进当年重用的名士,之前都做过介绍。
只有一个蔡邕比较特殊,他是本朝最具知名度的大学者,也是一位书法家和音乐家,由于得罪了宦官,多年来一直在外面流放。
蔡邕不仅是著名才女蔡文姬的父亲,还是一个社会关系很丰富的人,他是著名朝臣胡广的学生,胡广号称“官场不倒翁”,即使在梁冀当权时他也没有靠边站,一生5次担任部长、7次位列三公( 五作卿士,七蹈相位 ),成为官场神话。
蔡邕在胡老师的公府里当过差,跟王允是同事。后来蔡邕当议郎,曹操也任该职,二人相识并成为忘年交。蔡邕自己也有几个著名的学生,其中有孙吴后来的丞相顾雍、“建安七子”之一的阮瑀等。
何颙也是蔡邕的好朋友,那时候蔡邕常年在外面跑路,何颙在江湖上朋友多,没少给蔡邕帮助。何颙告诉董卓,论名气蔡邕最厉害,要能把他弄回来加以重用,将不同凡响。
董卓于是派人寻找蔡邕,竟然很快找到了,董卓把他请到洛阳来,给予重用。蔡先生在外面流浪了12年,四处逃亡,躲避追杀,已心灰意懒,再也不想涉足政治了,于是以有病为由推辞。
董卓大怒,这么不给面子,他让人放出狠话:“我可以灭人一族( 我能族人 )!”
这个人比宦官还恶,蔡邕恐惧,只得来报到。
董卓转而大喜,对蔡邕格外笼络,任命蔡邕为太学的校长( 祭酒 )。
这个职务倒也符合蔡邕的个性,不过董卓觉得不够,马上又升任他为监察专员( 侍御 史 ),过了一天再升任高级监察官( 治书御史 ),又过了一天升任朝廷秘书局部门负责人( 尚书 )。
蔡邕刚要去尚书台报到,有人告诉他不用去了,因为朝廷当天又下了诏,升任他为部长级的皇帝高级顾问( 侍中 )。
尚书寺、御史寺、侍中寺都是朝廷的中杻机构,合称三台,能在这里供职常被视为一种荣耀,祭邕仅用了3天时间就把这3个地方走了一遍( 三日之间,周历三台 )。
何颙、周毖等人给董卓拿出的确实是一份货真价实的名单,这些名士到位后,董卓相当满意。
但这只是何颙、周毖等人虚晃的一枪,目的是取得董卓的信任,让董卓觉得他们是真为自己着想。这个目的达到后,他们亮出了自己的真实意图,给董卓递上了第二份名单。
名单报给董卓,董卓看到上面写着韩馥、刘岱、孔伷、张邈、张咨、张超等名字,董卓对他们更是陌生得很,就问是些什么人。
何颙很认真地对董卓说,这些人都很有名望,也很有能力,最关键的是这些人个个都是老实人,现在朝廷里不缺人了,但地方上还缺,如果把这些人都派到地方上去,那各地的局面就能迅速得到控制。
董卓批准,把他们全部派到下面担任州牧、州刺史或郡太守。
韩馥、刘岱、张邈之前已经说过,其他几个人跟他们的情况都差不多,的确都有一定才干,但何颙对董卓隐瞒了一个重要的细节,他们也都是袁绍的心腹。
至于这些人是不是老实人,就更不好说了。
孔伷字公绪,豫州刺史部陈留郡人,最初为名士符融所举荐,在陈留郡太守冯岱手下当驻京办主任( 上计吏 ),能言善辩,有一定活动能力,也有一些小名气。
张咨,情况知道得很少。
张超,是张邈的弟弟。
这些人白天跑到太尉府向董卓表达了谢意和忠心,晚上又悄悄来到袁绍家里道了别,接受了袁绍的秘密指示,第二天便离开了洛阳。
韩馥去了冀州刺史部,担任冀州牧。
刘岱去了兖州刺史部,担任兖州刺史。
孔伷去了豫州刺史部,担任豫州刺史。
张邈担任的是豫州刺史部陈留郡太守,张咨担任的是荆州刺史部南阳郡太守,张超担任的是徐州刺史部广陵郡太守。
这个安排挺有讲究,冀州、兖州、豫州以及陈留郡、南阳郡、广陵郡,自北向南呈一个弧状,在洛阳以东、以南地区构成了一个完美的“C形包围圈”。
这是给董卓预备的。
董卓没有心思对着地图看这些,他的主要精力都放在整合洛阳的武装以及如何进一步收买人心上。
荀攸的叔父是荀彧,荀彧的叔父是荀爽,他还在老家颍川郡。一天,荀爽突然接到诏书任命自己为青州刺史部平原国相。
荀爽纳闷极了,自己老百姓一个,怎么会被任命到上千里之外的平原国当行政长官?
但诏令很明确,不接受就是抗旨,荀爽只能动身。
刚出发就被人追上,让他掉转马头去洛阳,因为第二道诏令下达,他被改任为九卿之一的光禄勋。
总算到了洛阳,就任光禄勋刚3天,他再次接到职务晋升通知,改任三公之一的司空。
由一介布衣成为国家领导人之一,有人会用一辈子时间,更多的人一辈子也完不成,而荀爽前后只用了93天。
董卓确实有点儿求贤若渴了。
为进一步争取党人的支持,董卓还作了一场秀,给陈蕃、窦武平反。
21年前,士人领袖陈蕃联合外戚窦武谋划铲除宦官,当时也是先帝驾崩、新帝刚立,他们也是太傅和大将军的组合,情况十分有利,宦官几乎将在一夜之间被消灭。
但所谓“秀才造反三年不成”,在大好时机下他们都犯了犹犹豫豫的毛病,加上政治上的洁癖让他们做什么事不仅讲究合理合法还要程序上合乎规范,结果让宦官抢占了先机,陈蕃、窦武最后被杀。
21年过去了,董卓不仅旧事重提,而且搞得极其夸张。
他以太尉的身份领衔,约了司徒黄琬、司空荀爽二人,身上都套着刑具,跑到宫门外跪着上书( 俱带铁锧诣阙上书 ),要求给陈蕃、窦武平反。
他们上书的对象是14岁的天子刘辩,陈蕃、窦武被杀时他还没有出生。现在想搞平反只是董卓一句话的事,董卓把声势搞得那么大,就是让天下人知道他是党人的可靠朋友。
袁绍这样的人看着发出冷笑。
大多数朝官看了不以为然。
但是,也有很多百姓以及个别官员相信董卓是真的。
袁绍知道,洛阳没法待了,必须转换战场。
一部分人派到了董卓身边,一部分人派往各地,现在袁绍身边只有许攸、逢纪以及袁术、曹操等少数几个人,袁绍秘密告诉他们随时做好撤退的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