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董卓外,袁绍招来的其他各路人马大多还在路上,只有从陈留郡募兵回来的鲍信回到了洛阳。
鲍信对时局的看法跟袁绍有些不太一样,他十分清楚董卓和凉州军下一步要干什么,所以建议袁绍趁董卓现在人马还不多,一举将其拿下,免生后患。
类似的话阎忠对皇甫嵩讲过,孙坚也跟张温讲过,但结果是一样的,袁绍的反应和皇甫嵩、张温差不多,他也有些害怕,不敢动手( 绍畏卓,不敢发 )。
看来一个人如果恶得出了名,就是威力。
鲍信失望之下借口回去再征点兵,重返陈留郡去了。
如果采纳了鲍信的建议,拿下董卓把握还是比较大的,凉州军再能打毕竟只有3000人,现在各路人马虽然还没到齐,但还有北军五营、西园军、朝廷的禁卫部队,人数比凉州军也多得多,大家一起动手,董卓就回不去了。
但是现在的董卓已经是一头被喂饱的猛兽,他手下兵强马壮,到底有多少人马朝廷也不掌握,3000铁骑显然只是一个小零头,后面还有大批人马陆续赶到。
如果跟董卓翻脸,凉州军就会以此为借口攻占关中以至洛阳以西的地区,他们还会转而跟韩遂、马腾这些新崛起的反叛武装联手,整个帝国的西部将丧失。
袁绍不敢发,也是对的。
不过也许袁绍还有另外的考虑,他不同意鲍信的建议,也不完全是因为害怕,对董卓的看法,他可能并没有鲍信那么悲观。袁绍还在做着驯服董卓的打算,他不相信董卓会公然造反。
不管是胆气不足还是很傻很天真,总之袁绍丧失了清除董卓的唯一机会。
在随后召开的会议上,袁绍试图与董卓妥协,维持一个良好的关系,先稳住这个武人,今后再找机会把他弄走。
所以,会议的气氛还算融洽。
太傅袁隗首先建议,为纪念少帝安全返宫,应大赦天下,同时改年号光熹为昭宁。
董卓表示同意,此议通过。
司隶校尉袁绍提议由王允担任河南尹。
王允前一阵在外面流浪,最近回到了洛阳,这是个很有本事又不怕死的人,袁绍想把他安排到一个重要岗位上。
董卓还人生地不熟,没意见,通过。
袁绍接着建议,为尽快稳定洛阳城内的治安状况,任命前并州刺史、现任武猛都尉的丁原为执金吾。
董卓也没有意见,通过。
轮到董卓提条件了,董卓只提了一个要求,凉州军远道而来,鞍马劳顿,现在大部分还在城外,希望安排到城内休整,同时也好协助丁原维护治安。
对于这样的建议,袁隗大概只能习惯性地看看袁绍,而袁绍恐怕脸上也只有一副茫然。
人家就这一个议案,你能否了吗?
也通过了。
这样,凉州军就合法地进驻到了洛阳城内,这其实比几个空头衔来得实在,董卓暂时向袁氏叔侄让步是为了更好地进攻。
洛阳城就那么大,一下子进来了3000人马,是一件格外招摇的事,但在董卓看来这远远不够。
董卓去并州上任,按规定他只能自己去,顶多带几个警卫员、秘书啥的,后来经过跟朝廷讨价还价,允许他带少数凉州军前往,所以他能公开带出来的只有这3000人。
此时他的旧部距这里最近的还在长安以西的右扶风郡一带,即使日夜赶路,没有十天半个月都到不了洛阳。董卓不是一个一味耍横的人,他也很有头脑,鲍信能看出来的问题,董卓自然也了然于心。
如果后援不能迅速到位,他率领的就是一支孤军,袁绍什么时候想动手他都跑不了。
所以,董卓还不能跟袁氏叔侄争权,先稳住他们,同时赶紧派人急令后续部队快速前来。
在大队人马没来的这段空当里,董卓玩了一个小花招。
入夜,洛阳城已陷入沉寂,几队凉州军悄悄从各个城门出了城。
次日,人们看到一队队凉州军打着旗、敲着鼓进城( 陈旌鼓而入 ),凉州军对外放话,说他们的大队人马还在源源不断地来洛阳。
这一招很管用,大家都认为,董卓的人马要多少有多少。
这种心理战迅速收到了成效,何进、何苗以前的一些旧部在吴匡、张璋等人带领下率先归顺了董卓。
袁绍不在意何进的死,甚至希望何进被消灭,但问题是何进死得太突然,让他无法有效地整合起何进留下来的所有部下。
毕竟何进有一些自己的嫡系,他们对袁绍的野心也有所警觉,在这些人看来,袁绍跟大将军并不是一条心,大将军死得如此蹊跷,背后有没有阴谋,值得怀疑。
袁绍和袁术还干了一件错事,让大家对他们更不信任,那就是不该杀掉车骑将军何苗,这为袁绍试图整合何氏势力产生了决定性的障碍。
袁绍肯定后悔了,这件事做得太急了。
人马多了,腰杆就硬了,说话的口气也变了,再商议朝政,董卓也不再一味地举手同意,开始行使他的否决权和提议权。
在董卓的授意下司空刘弘被罢免,理由是久不下雨,司空要承担责任( 以久不雨,策 免司空刘弘 )。
这个理由显然站不住脚,前一阵还在下雨,一口气下了80多天,哪来的“久不雨”?
所以,真实的理由是有人需要他的位子。
少帝发布诏书,任命董卓为司空。
没过两天,董卓觉得司空没啥意思,因为他听说太尉才是三公之首,于是又让少帝下诏改任他为太尉。
袁隗仍任太傅,但主持朝廷日常工作( 录尚书事 )不再提了。和曹操同乡又有姻亲关系的司徒丁宫也被免职,由杨赐的儿子杨彪接任。
袁绍仍然担任司隶校尉,但袁术的职务有了变动,由禁卫军虎贲中郎将改任后将军。
一名师长直接升任大军区司令,看起来挺美,实际上是暗降。
虎贲中郎将指挥天子的御林军,而后将军只是一个名号,在此时毫无意义,袁术掌握的兵权被剥夺了。
董卓还插手了西园军的事务,曹操此前是西园军的典军校尉,现在改任骑都尉。5年前曹操第一次从军担任的就是这个职务,所以这可以看作董卓夺取袁绍西园军指挥权的一项举动。
不敢翻脸,就得让步。
但你让一步,他就进一步;你不断地让,他就不断地进。
一连串危险的信号让袁隗、袁绍明白,眼前这个董太尉绝非昔日那个仰袁氏鼻息的小董,随着实力的不断增强,这个人血液里流淌着的那股野心和欲望将战胜一切,为了权力他会毫不迟疑地拔出自己的刀。
袁绍现在恐怕有些后悔了,没有听鲍信的话,的确失去了一次好机会,说到底还是对董卓有太多幻想了。
不过说什么都没用了,那时是不敢动手,现在是不能动手了,必须寻找新的应对之策。
董卓在策反方面尝到了甜头,在等待后续援兵的同时继续着他的策反工作,已经把目标对准了袁绍周边的人。
对手急于进招,袁绍找出了破绽。
人们发现,过去在何进、袁绍跟前转的一帮兄弟纷纷改换了门庭,都跑到了董太尉身边。这些人包括何颙、郑泰、周毖、伍琼等,过去他们是“奔走之友”俱乐部的骨干成名,一转身成为董卓的幕僚。
当然,他们不是真投靠,而是带着任务去卧底的。
他们做得很成功,董卓对他们丝毫没有怀疑,把他们都当成了心腹,这为袁绍重新扳回局面提供了可能。
何颙等人是如何让董卓信任的细节不是很清楚,这看起来有点儿不可思议,其实也没什么,何颙等人一直从事着地下工作,在这方面他们有丰富的经验,此前他们也都处于半明半暗的状态,外人只知道他们和何进、袁绍有交往,但到底是怎么回事一般人未必知晓,董卓初来乍到,对这些更摸不准了。
另一方面,董卓也确实急需这样的人才。
董卓是个武夫,手下也都是武人,他最缺少的就是文人和谋士,干到了这个份儿上,董卓肯定不愿意只当一个割据军阀或者打打杀杀的混混儿,他有更大的理想,需要有头脑的人来帮助自己。
这大概是何颙等人成功卧底的关键。
袁绍谋划着如何对付董卓,有了何颙等人暗中相助,一切都有可能。袁绍秘密派人出洛阳,催促还没有到的各路人马赶紧来。
袁绍接到报告,有一支劲旅已经到了洛阳的郊外,这就是新任执金吾丁原带来的人马。这也是一支能打的队伍,世人只知道有凉州军,其实并州军也很厉害,袁绍对丁原一直抱有很大期望,他们也驻扎在洛阳的话,董卓还敢不敢如此嚣张?
袁绍的想法没有错,不过随着一个人的出场,他的这些想法彻底破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