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进决定利用这次进宫的机会再和妹妹商量一下。
现在的风声已经非常紧了,外面各种谣言满天飞,听说何进这时候还要进宫,袁绍赶紧来阻止,让何进千万别进宫( 可勿入宫 )。
何进想了想,觉得袁绍说得也对,打消了进宫的念头。但不知什么原因,过了一阵何进又改变了想法( 进纳其言,后更狐疑 ),还是决定进宫一趟。
让何进改变想法的恐怕还是现在的局势,他感到自己现在就像坐在炉火上被炙烤着,想下又下不来,坐卧不宁,所以也急于进宫找妹妹再商量商量。
按照目前的形势,何进肯定会竭力劝妹妹做出妥协,保全宦官事小,寻求自保才是当务之急。
为防备不测,何进专门带了手下的吴匡、张璋两位将领以及200名卫士,由大将军府向皇宫走去。
这是个阴天,这一年进入夏季后洛阳就在不停地下雨,前后竟然下了80多天( 霖雨 八十余日 ),算起来从夏天一直下到了秋天。
在五行学家们看来这样奇怪的雨一般不会无缘无故地下,此后总会发生点儿什么。当年外戚梁冀被诛杀时洛阳也下了几十天连阴雨,轮到外戚窦武被诛杀时,洛阳也是几十天阴雨不断。
看着这场雨,何进不知是否曾想过他们。
何进的心情跟厚厚的云层一样阴郁,他现在不仅忧心,更隐约地感到自己被人利用了,但事已至此,他明白过来也毫无用处。
洛阳的皇宫分南宫和北宫,何太后住在南宫,何进来到南宫的西门白虎门前,按照规定只能他一个人进宫,吴匡、张璋以及200名卫士只好在宫门外等候。
直到这时,何进还没有觉察出来什么异样。
何进一个人进了宫。
宫门关闭。
这时雨可能还在下,尽管雨水打湿了卫士们的甲胄,但吴匡和张璋也丝毫不敢大意,他们站在宫外紧张地等着。
等了很久,仍不见宫门开启。
又等了一阵,还是没有任何动静。
吴匡和张璋有点儿急了,这时候他们可能才思考到一个严重的问题。就在这扇大门的后面,生活着至少有上千名宦官,大将军赤手空拳一个人进了宫,目的是商议怎么除掉这些人。
吴匡、张璋可能会想到,如果他们是这些宦官,又恰好知道了大将军进宫的意图和行走的路线,那么……
不敢想了,也不能再等了,吴匡、张璋决定采取行动。
可还没等他们动手,从宫墙的那边扔出来一样东西。
这件东西重重地摔在宫外的地上,甚至还在雨水中弹了一下。
吴匡、张璋凑近一看,吓得魂飞魄散。
这是大将军的人头!
宦官们确实提前知道了何进要进宫的消息,也知道了他来的目的。
蹇硕死后宦官们停止了内斗,重新团结在张让、赵忠、段珪等人周围,面对宫外的一片片杀气,他们明白只有拧成一股绳、抱成一团才能获得一线生机。他们在张让的带领下继续不停地向何太后哭诉、求情,同时派出耳目打探宫外的消息。
消息很快传来,何进、袁绍已下决心将他们一网打尽,一个不留,何进马上将进宫与太后商议此事。
是福不是祸,是祸躲不过。
暂时的恐惧之后,是临死前的激愤。
袁绍想杀我们,可以理解。
你何进也想来杀我们,为什么?
为什么?!
我们都是何家的恩人,没有我们就没有你何家的今天。
恐惧变成仇恨,就是死也要在临死前把何进这小子剁了!
而何进居然自动送上门来了。
当何进进了宫,路过嘉德殿的时候,事先埋伏好的宦官们一拥而上,他们手中举着刀,连喊带骂,群情激愤,一阵乱刀就把何进给杀了。
何进临死前,张让当面责问他:
“天下昏乱,也不单是我们这些人的罪过,先帝曾和太后发生不愉快的事,太后几乎被废,是我们流着泪向先帝求情,又出了几千钱让先帝高兴,这才渡过危机。我们这样做,只是想依托于你们何氏而已,现在你居然要消灭我们,岂不是太过分了吗?”
张让越说越气,最后愤怒地质问道:
“你说宫里面丑陋污秽,那你说说,宫外面的公卿百官谁又是廉洁的( 卿言省内秽浊, 公卿以下忠清者为谁 )?”
砍何进第一刀的是个叫渠穆的宦官。
这一天是中平六年( 189 )8月25日。
何进死前连一句话都没留下,堂堂大将军死得也有些太顺利了。
从进宫到被杀,何进的一举一动都在宦官的操控之中,没有丝毫还手的可能。问题是,宦官们的情报是哪里来的?是谁给宦官们通的风报的信?
太顺利的事,就需要多想一下。
显然,要么是宦官们的情报系统一向就很发达,到了这个节骨眼儿也仍然能做到对宫内外的事情了如指掌,要么是有什么人主动把情报泄露给了他们。
如果是后面一种情况,会是什么人呢?
当然是想要何进命的人。
这虽然只是猜测,但并非不可能。
还有一种记载,张让、段珪等人杀了何进后,曾试图发动政变,扳回这一局。
他们伪造了诏书,撤销袁绍的司隶校尉职务,由原太尉樊陵担任司隶校尉,原宫廷事务部部长( 少府 )许相为河南尹。
天子的诏书须由设在宫里的朝廷秘书局( 尚书台 )核准盖章后发布,尚书台的秘书们不敢相信,他们提出要见大将军本人后再说( 请大将军出共议 )。
宦官们把何进的脑袋扔给尚书台的尚书郎们看:
“何进谋反,已伏诛了!”
宦官们的伪诏大概并没来得及送出宫,守卫在宫外的吴匡、张璋得知情况发生了骤变,震惊之余想下令攻门,但又拿不定主意,毕竟这是皇宫。正在这时,他们的援军神秘地出现了。
来的是袁术,作为虎贲中郎将,他平时的职责就是守卫皇宫,但这一次似乎来得有些晚,他也看到了何进的人头,当场做主进攻皇宫。
宫外原来就有200人,袁术多少也会带来一部分人,这几百人去攻一座宫门应该不成问题,更何况袁术对这里的情况又格外熟悉。
但是,当袁术指挥这些人向皇宫发起进攻时,发现宫门厚重,宫墙高大,又环绕着护城河,而他们都是轻装而来,没有带攻城的装备,费了半天劲,居然打不进去。
这时,宫里面已经大乱。
张让、段珪等人敢杀何进,就已经做好了鱼死网破的准备,但他们还不想引颈就戮,而是聚集起宦官,裹胁了何太后、少帝和陈留王向北宫逃去。
要从南宫到北宫,中间必须经过一条复道,这种复道类似于过街天桥,连接在两宫之间。
他们一行人到了复道上,发现下面有人喊话,仔细一看是尚书卢植。尚书台的办公地点在北宫,听到南宫大乱,经验丰富的卢植先跑出北宫,不知道从哪里找过来一把长矛,卢将军要只身护驾。到了南北宫之间,恰好遇到复道上逃亡的一群人。
卢将军的威名远远胜过手中的长矛,张让等人一慌,把何太后给推了下去,卢植赶紧去救何太后,上面的人趁机跑到北宫。
袁术指挥的人这时还在攻城,眼见攻不下来,袁术下令采取火攻,这是相当危险的举动,因为大火一旦烧起来就难以控制,弄不好整个皇宫都得给烧了,甚至危及周边的民居。
但袁术不管,一副唯恐还不够乱的架势。
借助火攻的威力,宫外的人终于攻进了皇宫内,袁术下令见到宦官就杀,一个不留。
后宫里其实也不全是宦官,还有尚书台、侍中寺等由士人任职的办事机构,但局势已经完全乱了,来不及辨别,只要没胡子的全都遭了殃。
何苗听说哥哥死了,既悲又惊,赶紧领一部分人马向皇宫开来,遇到了袁术指挥的人,双方合兵一处,看到宫里乱哄哄的,又燃起了大火,就先屯兵在朱雀阙下。
在这里,发现了正往外逃的宦官头目赵忠,杀了。
事后统计,在这场混乱中共有2000多人被杀。
朝中的重要官员多住在南、北两宫周边,这么大的动静当然早就被惊动了,他们都知道宫里出了大事,但在突如其来的变故面前,都茫然不知所措。
何进死了,太后受伤,少帝、陈留王都不知去向,袁隗成为朝官的首领,袁隗这时应该赶紧出面,召集其他主要朝臣成立应急指挥部,对外发布安民告示,同时组织人赶紧扑救南宫已经烧起来的大火。
还有更重要的事,就是赶紧组织人去找少帝和陈留王,绝对不能让宦官把他们裹胁出京。
但袁隗根本控制不了局面,只能把这些事都交给袁绍处理。
袁绍一边让袁术、曹操、王允等自己人迅速掌控各要害之处,同时假传诏书把樊陵、许相等抓起来杀了,因为他们都是宦官的人。
接下来,袁绍顾不上组织人到宫里救火,也来不及贴安民告示,他更着急办另一件大事。
他要把何进的弟弟何苗先收拾了。
这件事确实很重要,因为何苗知道很多机密,对于哥哥的被杀,日后何苗一定有话要说。袁绍不能给他机会,在他的授意和挑拨下,平时与何苗有矛盾的何进的部将吴匡,带人趁乱把何苗杀了。
何苗的身份是车骑将军,何进新亡,只要何苗还在,还是一杆旗帜,袁绍一定觉得何苗碍事。
何苗手下的车骑将军长史乐隐也一同遇害。乐隐本是个学者,他有一个学生也在洛阳,看到老师遇害,这个学生就跟人收敛起老师的遗体,然后藏起来送归老师家乡冀州刺史部安葬。
这个人名叫牵招,日后也有一番作为。
袁绍一心忙着这些事,寻找少帝和陈留王的事就松懈了,居然隔了一天,到8月27日仍然没有找到天子及张让、段珪等人。
后来有人报告说,张让、段珪等少数宦官带着少帝和陈留王已经从北宫的北门谷门突围而出,向黄河渡口小平津方向跑去了。
看来他们想要渡河北上。
过黄河不远就是冀州的地盘,那里黄巾军余党活动频繁,如果天子落入他们的手里,问题就复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