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十四、袁绍的阴谋

袁绍的建议是,招外兵入京胁迫太后同意诛杀宦官。

何进如果脑子没进水就绝不会答应这个事,道理很简单,诛杀宦官是袁绍的事,不是他的事,而外兵一旦入京引起动乱,就全成了他的事。

但何进这些天来已经被袁绍等人整糊涂了,在众口一词的狂轰滥炸之下,何进已经丧失了独立思考的能力,智商明显不足,尽管这是一个馊主意,他还是准备答应。

袁绍的打算是,必须把局面弄乱,在乱中寻找机会。

这确实是一个冒险的计划,乱中固然有机会,但真乱起来也难以收拾,黄巾大起义时形势那么紧张但天最终没有塌下来,就是因为京师洛阳一直是安全的,洛阳四周有8个关口,像8道大门紧紧护卫着京师,东汉自建国之后,没有一支朝廷中央军以外的军队在事先不接到命令的情况下能进入八关之内。

外兵如果可以随意进出洛阳,那将培养出多少野心家?仅仅因为要向太后施压就冒这么大险,是不是有些失算?

所以,大家对这个所谓的“兵谏计划”的认识并不统一。在何进主持的一次会议上,大将军府主簿陈琳、朝廷侍御史郑泰、朝廷尚书卢植等人都表示了不同意见,陈琳说:

“有一句谚语叫‘掩目捕雀’,意思是对于小事尚不能通过欺诈的手段解决,何况国家大事?现在将军您总揽皇威,手握重兵,龙骧虎步,要做什么就能做什么,就像用烈火去烧毛发一样( 犹鼓洪炉燎毛发耳 )。现在应当速发雷霆,行权立断,那样自然天人顺应。现在反而放下手中的利器,向外兵求援,等到大兵会集京师,将是强者为雄,这就好像倒着拿干和戈,把枪杆子交给别人( 所谓倒持干戈,授人以柄 )。”

陈琳的结论是,如果非引外兵入京,绝不会成功,只能造成天下大乱。陈琳不仅是笔杆子,还有敏捷的政治洞察力,后来发生的事跟他预料的一模一样。

但是,何进已被袁绍洗脑,或者是被袁绍缠得没有其他更好的办法,陈琳的建议没有引起他的重视。

西园军师长( 典军校尉 )曹操也参加了会议,并在会上发言:

“宦官制度自古就有,只不过是君王把权力交给了他们,才弄成今天这个样子。问题不在制度本身,而在于管理疏失。当前应该惩治首恶,而做这项工作派个狱卒就能完成,何必招外将入京呢?而且,要全部消灭宦官,这件事很容易就泄密,最后只会失败( 欲尽 诛之,事必宣露,吾见其败也 )。”

这些反对意见没有阻挡住袁绍的计划,何进还是批准了招外兵入京的方案。

袁绍估计也评估过这件事的风险,但他大概也和“奔走之友”们仔细进行了分析,认为这个计划能够成功,因为他们有控制风险的办法,那就是他们准备招来的外兵是经过筛选的,都是在他们控制之中的。

只等这些兄弟带兵入京,袁绍就可以实施另外一个计划了。

这才是他真正的目的。

袁绍敏锐地观察到,少帝继位后何进兄妹看似风光,却一连犯下几个错误,巨大的危机正向他们袭来。

何进犯的最大错误就是不应该杀掉董太后,灵帝尽管在民间声望不足,但在一般人心中正统观念大于一切,作为皇帝灵帝在众人心目中的地位还是至高无上和不可替代的,那么他的生母董太后也就成为一种象征,儿子尸骨未寒母亲却不明不白地死了,这种事想不让大家议论都难。

所以,董太后死后何进兄妹的民意基础大为下降,反过来袁氏家族的声望被进一步抬高,袁氏几世的积累与袁绍的个人号召力形成了完美结合,几乎所有的人都认为,目前的局势要稳住,看的不是大将军,而是袁绍。

从朝廷到民间,人心的向背正在发生急转,正沉浸在胜利喜悦中的何进兄妹对此的感知程度远远低于袁绍,这让袁绍坚定了心中早就有了的那个想法。

少帝继位后袁绍又有了一个新职务,司隶校尉。

司隶校尉部是东汉13个州里的一个,管辖范围东自洛阳西至长安,是帝国的核心地带,司隶校尉相当于天下第一州牧,是河南尹的上级,现在的形势已经变得复杂和敏感,这个职位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显得重要。

还有前一阵子派人到各地募兵,也是这个行动的一部分。张邈、鲍信、王匡以及张杨、张辽、毌丘毅等人在各地都有了不少收获,他们都在等待袁绍发出下一步行动的指令,但现在形势变了,当初募兵是为了应付灵帝,这个前提已经消失,西征也不存在了,所募的兵应该就地解散才对,如果不提出引外兵入京的方案,这些人要到洛阳来就没有合法的理由。

除了上面这些铁杆支持者,并州刺史丁原、东郡太守桥瑁等一些地方实力派人物通过各种形式与袁绍取得了联系,他们也都表示支持袁绍,但如果只是口头上的声援,那也意义不大。

所以,对袁绍来说引外兵入京是一个必需的步骤,只有拥护袁绍的这些人带着人马到了洛阳,袁绍的软实力才能成为硬实力,在与宦官的角逐中才能真正占据上风。

而且,只有袁绍身边最为亲密的几个人才知道,此时的袁绍并没有把宦官作为主要对手,正如曹操所说的,杀宦官只需要派一队人马进宫就行了,根本不用费这么大的事儿。

袁绍心中主要的对手是何进,现在的情况已经表明,何进兄妹骨子里是想跟宦官站在一起,目前还有些羞羞答答,一旦势力版图发生变化,何进和宦官占据了上风,他们自然会走到一起,来个第三次“党锢之祸”也不是不可能的。

袁绍的这一狠招,原来是给何大将军准备的。

袁绍担心大将军回过味来反悔就不好办了,于是派人赶紧分赴各地,传达率兵进京的命令。

袁绍计划招来的有以下几路人马:

并州刺史丁原所部,之前丁原的两个手下张杨、张辽已经率1000人赶到了洛阳附近,现在丁原本人也将率并州军前来;

骑兵旅旅长( 骑都尉 )鲍信从泰山郡招募的人马;

大将军府处长( 大将军掾 )王匡从徐州刺史部招募的人马;

旅长( 都尉 )毌丘毅从丹杨郡招募的人马,其中包括刘备、关羽、张飞等人;

东郡太守桥瑁所部。

从当时洛阳的情况看,要引外兵入京,似乎应该先从相邻的豫州、兖州、荆州等几个刺史部调兵,而上面这几路人马,除了丁原还算是正规的“外兵”,其他都属于临时拼凑的队伍。

虽然不正规,但都是袁绍的人,这是招他们来洛阳的原因。

如果只有以上这几路人马,袁绍的计划也就成功了。

可惜,还有一路。

这一路就是董卓。

近年来董卓的实力在不断上升,野心随之也膨胀起来,他有点儿像后世的袁世凯,拥兵自重,不听调遣,朝廷处处都得哄着来。

随着董太后一族在朝廷被清算,和董太后走得很近的董卓也受到了牵连,何进当然还不敢对董卓直接开杀戒,而是改任他为宫廷事务部部长( 少府 ),想以此解除他的兵权。

这个任命被董卓公然拒绝了。

在帝国300多年的历史上,这种事还很少发生。

但是,此时的朝廷拿董卓毫无办法,为防止董卓所部哗变,跟韩遂、马腾搞到一块,朝廷只得放低姿态主动和董卓协商,经过一番讨价还价,改任他为并州牧,还附带一个条件,那就是允许他带领一支部队前去上任。

并州刺史丁原正忙着率兵南下,朝廷免去了他的刺史职务,改任他为武猛都尉。

为什么军职这么低?这跟刺史的品秩有关,刺史不是州牧,论品秩跟县令一样。

董卓勉强接受了新任命,从嫡系人马里挑选了3000精锐前往并州刺史部上任。他们一行慢慢悠悠,因为董卓想一边走一边观察着形势。

在要不要招董卓来洛阳这个问题上袁绍的核心智囊们曾发生严重的分歧,一种观点认为不能让这个凉州军阀来,这厮一向缺乏组织纪律性,手下军士没有教养,野蛮成性,不好驾驭,让他们来无异于引狼入室。但另一种观点认为,正是因为凉州军有强悍暴虐的名声,对宦官的压力才足够大。

持后一种观点的人肯定脑子进了水,引兵入京对付宦官只是个幌子,这一点除了还在犯糊涂的何进外其他人心里都很清楚,所以这是个伪命题。

小品里说,你用谎言去验证谎言,得到的一定是谎言。

用伪命题为前提推出的结论,也是毫无价值的。

而凉州军一旦来到洛阳,引狼入室才是真正要面对的现实问题,对此,一身精明的袁绍难道没考虑过吗?

后来发生的事证明,他招来了凉州军人,把国家弄得大乱,他自己以及整个家族也因此遭殃。 Tbcp4edbs4b5W0iiuxF7thbbmlQGosvbuZn5w+ek0ioyZxheHODV8SpqOy//QCI7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