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十三、还是实力说了算

中平六年( 189 )4月11日,汉灵帝刘宏驾崩于洛阳南宫的嘉德殿,终年34岁。

这一年的年初刘宏就病倒了,而且越病越重,他自知来日无多,不过有件事仍让他放心不下。

这就是他的次子刘协,他已决心把刘协立为接班人,但他又缺乏公开这个想法的胆识,一直犹犹豫豫。

不过在临终前他还是坚持了自己的想法,他把蹇硕叫到病榻前,托付他照顾好爱子刘协( 属协于蹇硕 )。

蹇硕流着泪答应了。

皇帝驾崩,如果还没来得及立太子或者太子过于年幼,一般会紧急召见一个或几个最亲近的大臣到病床前嘱咐后事,称托孤。

被召见的大臣,就是托孤大臣。

灵帝虽然一直有病,但30多岁就死了,也算是突然,两个儿子都还小,更重要的是,没有正式立太子。

按照当时的情况,灵帝应该把何进叫来,向他托孤。但灵帝找来了蹇硕,草草交代完就驾鹤归西了。要说灵帝当皇帝不称职,当爹、当领导也不称职,你自己不敢干,这么交代几句就撒手不管了,不是坑人吗?

蹇硕还不错,没有辜负灵帝生前对他的信任,他决定照着灵帝的遗愿办。他还算是个有头脑的人,决定在外界还不知道天子驾崩的消息前发起迅雷行动,果断铲除皇后及大将军一党。

蹇硕召集了身边自认为可靠的人做了精心布置,然后用已故天子的名义召何进入宫议事,计划在何进入宫后立即予以诛杀。

而何进那边竟然还不知道灵帝已死,所以丝毫没有戒备,接到诏令还像平时一样进了宫。

如果何进踏进宫门一步,他将永远无法回头。

汉末以来发生的多次宫廷政变表明,任何庞大的势力体系也阻挡不了物质上的毁灭,只要找准要害处果断一击,蚂蚁也是可以轻松掀翻大象的。

历史是可以创造的。

有条件的直接创造条件,没有条件的就去创造条件!

眼看大事将成,但是在最关键的时刻,出了问题。

有个名叫潘隐的宦官是何进安插在宫里的卧底,他得知蹇硕的阴谋后赶紧跑到宫门外,名义上是迎接大将军,其实是通风报信。

何进走到宫门前,潘隐不停地向他挤眉弄眼( 迎而目之 ),何进终于会意,掉头就走。

蹇硕的计划,只差最后一步。

何进都没敢回家,直接跑到了西园,进驻西园军营里,把袁绍、曹操等人赶紧叫来商量。大家很快得出了共同的结论,天子出了意外,蹇硕等人动手了。

多年以来,袁绍这些人等的就是这一天。

袁绍马上告诉何进,宦官弑杀天子,将要造反,得赶快采取行动将其一网打尽。

何进虽然大权在握,但他的魄力和能力顶多只够当个河南尹,关键时刻除了紧张只有紧张,所以对袁绍的任何建议只能无条件接受。

何进立即进行了部署,宫外和城外的部队除了西园军就是北军,基本上都掌握在他和弟弟何苗的手中,局势是可以控制的。

为了更安全一些,何进又从西园军营移驻城外的北军大营,等在那里的北军联席参谋长( 北军中候 )刘表事先已做好了安排。

何进一到北军,就对外声称有病,拒绝进宫。

蹇硕没有等来何进,骑虎难下。

更让他为难的是张让、赵忠等人的态度,蹇硕的密谋能瞒过何进,却无法瞒过宫里的张让和赵忠,他们虽然没有像潘隐那样直接去通风报信,但对蹇硕的行动也只做冷眼旁观。

就这样僵持了2天,蹇硕知道大势已去,只得对外发布灵帝驾崩的消息。

于是,灵帝的长子、何进的外甥刘辩顺利继位。

刘辩时年14岁,由于他后来中途退位,没有庙号,故史称少帝。

少帝下诏,尊母亲何皇后为皇太后,由何太后临朝主政,改年号为光熹。

灵帝的另一个儿子,时年9岁的刘协被封为渤海王。

少帝还发布诏书,擢升袁绍的叔父袁隗为太傅,与大将军何进同时辅政( 参录尚 书事 )。

太傅是个不常设的职务,地位比三公高,不过偏重于荣誉。袁隗之前已担任过三公,就任太傅前的职务是四方将军之一的后将军。

这一幕几乎是21年前的翻版,当时也是旧帝驾崩、新帝继位,当时的外戚是窦武,职务也是全国武装部队总司令( 大将军 ),当时的党人领袖是陈番,职务也是太傅。

当时,也是外戚和党人联手,共同对付宦官。

对蹇硕来说,现在的情况比那时还糟糕,那时候宦官虽然处于劣势但他们是团结的,而现在后宫的情况大不一样。

宦官的实际头目是张让、赵忠,张让跟何家是亲戚,一向力挺何太后和何大将军,双方已结成政治同盟。而赵忠也与何家关系良好,灵帝想废后时,是他出面张罗挽回了局面。

最近以来,灵帝明显疏远了张让、赵忠,让蹇硕异军突起,张让、赵忠看在眼里,没有任何表示,现在灵帝驾崩,蹇硕背后的靠山倒了。

蹇硕还想作最后的抗争,他已经跟张让说不上话,但自觉跟赵忠关系还不错,还有宦官头目郭胜、宋典,蹇硕希望他们也能站在自己这一边。

蹇硕分别给这几个人写了信,信中说:

“何进兄弟控制朝廷,独断专行,而今更与袁绍等奸党通谋,要诛杀先帝左右的亲信,消灭宦官,只因我身兼西园上军校尉,才不敢轻举妄动。现在情势危急,我们应该联合起来,关闭宫门,下诏逮捕何进,予以诛杀( 今宜共闭上阁,急捕诛之 )。”

蹇硕只知道张让是何家的亲戚,但他显然还不完全了解后宫秘史,郭胜是什么人?他是何太后、何大将军的同乡,当年何太后还是南阳郡屠户家的女儿,因为贿赂了郭胜才进的宫,现在自然不会去理他。

赵忠更绝,不仅不答应蹇硕的请求,还把信呈给了何进( 不从硕计,而以其书示进 )。

何进正要对蹇硕动手,有了人证和物证,动手就合情合法了。

4月25日,就在灵帝驾崩半个月后,何进下令逮捕蹇硕及其同党,处死。

何皇后晋升为何太后,后宫里一时有了两个太后。

按理董太后应被称为太皇太后,她的侄子董重仍然是全国武装部队副总司令( 骠骑将 ),他们是灵帝的至亲骨肉,不同于蹇硕那样的人,是杀是留,何进兄妹并没有想好。

但是,太皇太后和骠骑将军这一对姑侄组合并没有看清眼下的局势对他们相当不利而且凶险,还试图与太后和大将军兄妹组合一争高下。

结果可想而知,姑侄组合完败于兄妹组合,何进与三公以及弟弟车骑将军何苗联名上奏:

“孝仁皇后派前中常侍夏恽、永乐太仆封谞等人跟州郡来往,大量搜刮珍宝财物,都藏在西园。按照制度,藩王的后妃不得留在京师,车马服饰、饮食起居也有差别,所以奏请将孝仁皇后由永乐宫迁回本国。”

孝仁皇后是灵帝掌权后为母亲上的尊号,夏恽、封谞等人犯的事是否和她有关,无法考证,不过她和儿子灵帝一样贪财好利是不争的事实,在西园也有她专属的小金库,奏书上说的大致也不错。

奏书上达,少帝批准。

5月6日,何进发兵包围骠骑将军府,逮捕董重,就地免职,董重自杀。

次月,太皇太后在忧虑恐惧中死去,有的史书认为她是自杀,但大多数史书并不认可。

之前太皇太后的哥哥、曾任执金吾的董宠,因为打着妹妹的旗号办私事,已被下狱处死。

河间国解渎亭侯刘苌死后,他的妻子、儿子因为特殊的机缘走上了政治的舞台,如今又彻底退出了。

这相当于一场政变,因为这个结果完全不同于灵帝临终前的遗愿,但没有办法,实力在这儿摆着。

南阳屠户出身的这一家人应该完全满意了,他们接下来要做的事应该是如何把势力加以巩固,维护好有血缘关系的皇帝的大统,为此他们要设法跟宦官们修补一下关系,再推出一些政治革新措施,获得士人的支持。

看到何大将军和何太后沉浸在喜悦之中,一副革命已经成功的模样,袁绍不干了。

袁绍和他的同志们废了那么大的劲儿,如果仅仅换了个皇帝、换了一拨外戚,那与前朝又有什么区别?袁绍等人的目标是诛杀全部宦官,同时也不希望再出一个像梁冀一样的外戚把国家掌控于一人股掌之上。这个政治理想他们苦苦追求了多年,眼看就要成功,怎么能收手?

所以,袁绍发动大家一块向何进进言,鼓动他趁热打铁,现在就把宦官收拾了,之后推行政治改革。

这让何进犹豫起来,他也是名师杨赐的学生,对政治也有基本的判断,他当然知道袁绍等人的主张是有道理的,也是合民心的,宦官的名声已经差到了极点,现在的确是消灭他们的最好机会,无论是舆论发动还是实力准备,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有利于来一场变革。

但何进不是袁绍,他缺乏进一步革命下去的热情和冲动,被袁绍等人逼得实在没办法了,他也跑去跟妹妹提了提,但遭到了妹妹的坚决反对,兄弟何苗也不赞成他这样做。

何进一时没了主意。

但袁绍等人的态度十分坚决,不仅袁绍自己,现在何进所信任的每一个人几乎都跟袁绍一个声音,如果不拿出实际行动来,何进担心会失去他们的支持。

袁绍看出何进在犹豫,鼓励他说:

“之前窦武欲诛除宦官但反为所害,是因为他们保密工作做得不好( 坐言语漏泄 ),另外北军五营的兵士提起宦官都害怕,窦武反而依靠他们,所以失败了。现在,大将军兄弟都掌握劲兵,麾下将领都是俊杰,而且愿意尽力拼死,所以一切都在掌握之中,这是上天赐予的绝好时机( 此天赞之时 )!将军应该立即下定决心,为天下除害,以垂名后世,机会不多,不可失啊!”

何进有些不情愿,不过拗不过袁绍,只好再次进宫跟妹妹商量,按照袁绍等人的意见,向太后提出尽罢宫里的宦官,用三署郎来顶替他们,何太后不同意:

“宦官统领禁省,自古及今都是这样,这是汉家的传统,不能废。而且,先帝新弃天下,让我在宫里和士人共处,算怎么回事( 我奈何楚楚与士人共对事乎 )?”

何进说不过妹妹,只好出来再跟袁绍商量:

“能不能只诛杀其中民怨较大的宦官,对其他宦官予以宽赦?”

袁绍听完坚决反对:

“不行,要做就要斩草除根,否则后患无穷。”

大将军为难起来:

“我也同意对宦官全部诛杀,可皇太后不答应,这可如何是好?”

袁绍看出来皇太后只是大将军的借口,要想让何进没有退路,不用点儿狠招还真不行。 wOEMt83gCX7iItaU2Y3TSSLn8/a4a9tgDG42JydAivlQpIh0gqJ6DuiSqJl8kq81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