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十二、拿着公款旅游去

何进身边的圈子越来越大。

除了袁绍等西园军的那7位师长( 校尉 )以及“奔走之友”中的伍孚、伍琼、荀攸、许攸、郑泰、何颙,还有华歆、孔融、申屠蟠、王谦、卢植、刘表、王匡、鲍信、张邈、刘岱、韩馥、蒯越、陈琳、郑玄、逢纪、边让……

汉末三国的风云人物,又在这里来了个大聚会。

由于他们中的所有人在以后还会多次登场,所以这里先做一简要介绍。

这些人里,华歆、郑玄是名士,也是党人。

华歆之前提到过,在民间名声很大,但还是一个老百姓,何进把他招来,安排在朝廷尚书台任职。

郑玄是当代公认的硕儒,此时已经60多岁了,何进为了表示敬重,为他专门设几杖,行敬老之礼。

申屠蟠是一位著名的隐士,他家境贫困,当过油漆工,却坚持自学成才,不愿意出来做官,结果名声更大,他隐居在梁山、砀山之间,自己动手盖房子,过起了原始生活,但还是何进本事大,把他都弄出来了。

知道王谦的人不多,如果说起他的儿子,则大名鼎鼎,他的儿子叫王粲,是曹操身边后来的大笔杆子。

王谦、王粲出身于山阳郡王氏家族,王谦的祖父王龚在顺帝时当过太尉,父亲王畅名列党人“八俊”之一,当过司空,这个家族后来还出了一个更牛的年轻人,名字叫王弼。

何进久慕王氏家族的大名,把王谦弄来当大将军府长史,视为亲信。何进还想把关系搞得更近一些,向王谦提出结亲的请求,但别人巴不得的好事被王长史一口拒绝了,完全不给领导面子。

杨赐在世时曾辟孔融为自己的下属,何进升任大将军后,杨赐曾派孔融拿着名帖( )前去祝贺。

孔融那时的职务只是处长这一类,所以门人未及时通报,孔融生气了,一把夺回名帖,扬长而去。

但何进没有记恨孔融,正式出任大将军以后,推荐孔融担任侍御史。

卢植被宦官迫害,后来被重新起用,担任议郎,他能够再就业,与何进的推荐密不可分。

大名鼎鼎的刘表也是在何进身边开始了政治上的起步的。

刘表字景升,比曹操大10多岁,跟王谦同一郡但不同县,曾经拜王谦的父亲、王粲的爷爷王畅为师,两家的关系很密切。

刘表不仅是名师之徒,而且长得很排场( 姿貌温伟 ),是个有风度的美男子,很早知名于世,和老师王畅同为党人“八俊”之一。

像刘表这样的人,担任上了著名党人的排行榜,搁在以前就是朝廷重点打击的对象,何进把他招来在大将军府里担任掾,后来更委以重任,接替何颙担任了北军中候。

王匡的情况所知不多,只知道他小的时候跟蔡邕很要好,为人轻财好施,以侠义而闻名,何进把他招到大将军府任职。

鲍信字允诚,兖州刺史部泰山郡人,属于当地的豪强。

刘岱的情况也不太清楚,只知道他是刘汉宗室出身,袁绍和他关系密切,推测起来他可能和袁绍的妻子刘氏有亲戚关系。

王匡、鲍信、刘岱的情况跟张邈差不多,尚侠义,好结交,黑白两道都吃得开。

韩馥字文节,豫州刺史部颍川郡人,是“袁氏故吏”,被袁绍拉来入伙,此时担任御史中丞。

蒯越字异度,荆州刺史部南郡人,蒯家是荆州数一数二的大族,西汉初的名臣蒯通之后。蒯越为人足智多谋,魁杰而有雄姿,他的弟弟蒯良也是一个人才,何进聘任他为大将军府的掾。

刘表和蒯越在何进大将军府里是同事,彼此有了一定交往,为刘表后来到荆州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陈琳字孔璋,比曹操小1岁,徐州刺史部广陵郡人,是个大笔杆子,著名的文学家、诗人、辞赋家,被何进聘为大将军府主簿。

逢纪字元图,袁绍的同乡,大概是袁绍在家乡守孝那段时间结识的,从此一直跟在袁绍的左右,是袁绍早期的追随者之一,擅长出谋划策,此时职务不详。

边让字文礼,跟蔡邕是同乡,很早就出名了,擅长占射、辞对,他口才极好,你跟他在一个酒桌上吃饭,你就只有吃的份儿,因为满桌的话都让他一个人说了( 宾客满坐,莫 不羡其风 )。

边让脾气不太好,比较清高,有点儿不肯事权贵的味道。何进想让他来,但也知道此人脾气大,害怕他不来,就以军令征召他( 诡以军事征召 ),边让才不得不来。

边让来了,成为何进身边的智囊,何进以礼待之。

上面这个名单里没有王允的名字,这是因为王允此时不在洛阳。

王允把宦官确实惹急了,宦官必置他于死地,虽然在何进等人的营救下,他才保住了一条命,但他担心宦官进一步迫害,所以改名换姓,藏匿在河内郡、陈留郡一带( 乃变易 名姓,转侧河内、陈留间 )。

何进特别注意礼贤下士,注意自己在士人中的形象。

最近发生了一件事,让士人们对何进的印象更好了。

中平四年( 187 )8月,豫州刺史部颍川郡有一个退休的县长去世了,终年84岁,何进专程派人前去吊唁,并委托司空荀爽、宫廷太仆韩融等重臣亲自前往主持祭奠仪式。

颍川郡有个荀氏,但该郡还有另外一个名门,那就是陈氏。

去世的这个人名字叫陈寔,之前当过最大的官是太丘县县长,世人称他为“陈太丘”。

不当官时,他就居住在乡里,平心率物,德冠当时,成为远近之宗师,官府多次征召,他都推辞了。杨赐、陈耽等人在世时,每登公卿之位,他们都说:“陈寔未登大位,我愧先登!”

三公每有缺位,大家都认为应当归陈寔,但朝廷多次征命陈寔都不来,后来干脆闭门悬车,告示众人自己已在家养老。

白给个宰相都不干,这恐怕是最牛的老百姓了。

陈寔的声誉来自他的品德。

某天晚上,一个小偷溜进陈寔家,躲在屋梁上想寻机偷窃。陈寔发觉,但未喊人捉拿,而是把子孙们叫到面前训示:

“今后每个人都应努力上进,勿走邪路。做坏事的人并非生来就坏,只是平常不学好……”

小偷听完一番教导,感惭交并,下地叩头请罪。

陈寔勉励他改恶从善,赠他丝绢布匹。

这就是“梁上君子”典故的由来,后人以“陈寔遗盗”比喻义行善举。

陈寔有两个儿子,分别叫陈纪、陈谌,他们都名重于世,父子三人一起号称“三君”。之前提到的在陶谦手下干屯田的那个陈群,是陈纪的儿子。

在颍川郡,陈氏和荀氏两家关系也很好。

一天,陈寔想去荀家拜访,因为家里穷,雇不起仆人,就让陈纪驾车,陈谌持杖在后,孙子陈群坐在车里。

荀爽的父亲叫荀淑,有8个儿子,号称“荀氏八龙”,荀爽命一个儿子负责在门口迎接,一个儿子敬酒,其余6个儿子上菜。

这纯粹是一件民间活动,但却惊动了朝廷的史官,他们上奏天子:

“那些道德高尚的人已经向东去了( 真人东行 )!”

袁绍帮着何进把这些人弄来,有些是想利用他们的名望,如郑玄、华歆、申屠蟠、荀爽、边让,这些人在民间或者学术界早日享有盛名;有些是利用他们的才干,如王谦、陈琳、逢纪、许攸、蒯越、孔融,他们都有一定的能力,都是好帮手;有些则是后备军事人才,可以靠他们抓兵权,如王匡、鲍信、刘岱、韩馥、张邈。

短时间内能把这么多精英分子聚集在一起,这件事只有袁绍能办到,这得益于袁家“四世三公”的招牌,也得益于袁绍结交天下英才的能力。

当然,更主要的是袁绍背后有一个强大的猎头公司,那就是“奔走之友”俱乐部。

什么叫奔走,看完上面这个名单,不服都不行。

袁绍替何进张罗人才可谓不遗余力,他这样做其实一点儿都不吃亏,表面上看这些人都尽入大将军的囊中,其实他们中的大多数也是袁绍的人,袁绍在别人的地盘上建起了自己的小王国。

这些人买何进的账,也买袁绍的账,关键时候更买袁绍的账。

何进明目张胆地扩充势力,不仅对反对何家的人产生了威胁,而且让灵帝越来越坐卧不安。

灵帝已打定主意立次子刘协为太子,但何进无疑是他实现这个目标的最大障碍。尽管舅舅董家那边也提拔了几个将军,但与何进相比显得人单力薄。

即使不是为了太子,单就为自己着想,一个超级强大的外戚意味着什么?

灵帝当然知道,这意味着自己的帝位将无足轻重,他这个皇帝人家想废就废,想立就立。

梁冀这么干过。

窦宪也这么干过。

刚刚担任西园上军校尉的蹇硕看出了灵帝的苦恼,他给灵帝出了个主意,足以让何进刚筑起的权力王国瞬间土崩瓦解。

别看蹇硕长得五大三粗,关键时刻动起脑子还真有两下子,他给灵帝出的主意是,以西羌战事吃紧为由,调大将军西征。

这一招够狠够毒也够厉害。

因为何进要是服从命令率军西征,那就不是三两个月就能办结的差事,弄不好还有可能一去无还或功败名毁;如果不服从命令,那就是抗旨,跟通电造反差不多。

灵帝没有跟何进商量,直接下达了诏书。

何进傻了,不知道该怎么应对,饭也吃不下,觉也睡不着,急得团团转。

袁绍看到何进着急的样子有点儿可笑,看来屠户就是屠户,这点儿事都能被难住?

袁绍给何进也出了个主意,轻轻松松地就把危机化解了。

袁绍同时不忘记在里面掺了些私货,给何大将军顺便挖了一个大坑。

袁绍告诉何进,西征可以,得有人马,现在兵力不足,准备齐了就出发。

总而言之一句话,能拖就拖。

何进茅塞顿开,马上给灵帝上了一道奏章,请求到京师周围的州郡招募人马。

不是有现成的西园军吗,拉出去不就完了?

西园军刚刚组建,顶多三五万人,拉到哪里对付农民起义还够,要想西征就太少了。要么把北军都拉出去,灵帝恐怕也不敢。

所以,只得批准何进的请求。

在袁绍的策划下,王匡、鲍信、张邈、刘岱等人被派到外地去募兵,出的是公差,花的是公款。

他们去的地方是泰山郡、并州刺史部、丹杨郡、陈留郡等地,都在洛阳以东。这些人都是袁绍的铁杆粉丝,袁绍也正愁没有机会扩充自己的实力,借着为何进解套,顺便把他们派到下面去抓队伍。

既然是拖时间,那就别太着急。

这些人下去之后就没了音讯,为了给灵帝一个交代,他们骗灵帝说各地黄巾军余部还在活动,募兵工作因此受到影响。

袁绍还亲自下去募兵,去了徐州刺史部和兖州刺史部一带,对外号称是打黄巾军的余部,其实一路瞎逛,大搞公费旅游。

袁绍的另一个目的是视察同志们的募兵成果,王匡等人到达各地后动作很快,募兵成果很大,袁绍告诉他们别急着回洛阳报到,什么时候回去听他的安排。

这次大规模的募兵活动影响深远。

听说朝廷扩军,有的地方很积极,有组织地参与进来。

并州刺史丁原就是个积极分子,他在并州刺史部一下子招募了1000多人,派了两个手下送到了洛阳。

丁原是吕布的老领导,他派来的两个手下也都是一流的牛人。

丁原字建阳,此时已经快50岁了,他是益州刺史部人,以前担任过洛阳警备司令( 金吾 ),后下派为并州刺史。

他的这两个手下一个名叫张杨,字稚叔,并州刺史部云中郡人,是一员猛将。另一个名叫张辽,字文远,并州刺史部雁门郡人,少年时担任郡吏,因为武力过人,被丁原召为从事。

至于吕布,还没到出场的时候。

这次募兵也改变了刘备、关羽、张飞等人的命运。

刘备在安喜县打了督邮,只好带着关羽、张飞等人弃官跑路,如果没有这次募兵,真不知道他们的结局会怎么样,也许顺势参加了黄巾军的余部,成为类似于张燕那样的人也未可知。在他们四处流浪的时候,听说朝廷招兵了,觉得是个机会,就跑到了洛阳。

刘备等人又参了军,编在一个叫毌丘毅的人手下。

现在洛阳到处是前来报名参军的人,时局扑朔迷离,瞬息万变。

对何进、袁绍来说,拖也不是一个长久之计。

何进和袁绍在秘密地筹划着对策,灵帝和蹇硕一方也没闲着,从后宫到朝野上下到处迷漫着一股紧张气氛。

谁都知道迟早得摊牌,谁也都知道早动手可以占据主动。

但是谁也不敢先动手,因为都没有完全胜算的把握。

正在这个紧张得让人窒息的时候,帝国突然发生了大事,让紧张气氛一下子失去了方向。 SAQEHSB736TUVKDmxZy3OY1zN/mn4nUjwwJ73lXGWUKj3HucXFROQTB1oe+Dq6Md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