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事不宁、怪事层出,纷乱不休、人心思变,这就是黄巾大起义平息后的三四年里整个东汉帝国的状况。
黄巾起义结束后不到三四年光景,仅原来黄巾军活跃的地区,就有二三十股农民起义军,包括张牛角、褚飞燕、黄龙、白波、左校、郭大贤、于氐根、青牛角、张白骑、刘石、左髭丈八、平汉、大计、司隶、掾哉、雷公、浮云、飞燕、白雀、杨凤、于毒、五鹿、李大目、白绕、畦固、苦唒等。
每支队伍多者两三万人,少则六七千人,这些起义军的头领都出身于社会底层,从他们的名字就能看出来。常活动在白波谷的就叫白波,骑白马的就叫张白骑,说话嗓门大的就叫张雷公,胡子多的就叫于氐根,眼睛大的就叫李大目。
这些人里,最有名气的是张牛角和褚飞燕,他们曾联合攻击瘿陶,即今河北省宁晋县。在这场战斗中张牛角被流矢射中牺牲,临死前,他把手下头领叫来,让他们共推褚飞燕为主,褚飞燕为纪念张牛角,于是改名为张飞燕。
“飞燕”是个外号,意思是动作麻利,来无影、去无踪。他的名字原来叫褚燕,所以张飞燕以后的正式名字叫张燕,作为一个农民起义军领袖,他在历史舞台上活跃的时间最长,影响也最大。
张燕合并了褚飞燕的队伍后势力大增,太行山一带的各支起义军纷纷投奔他,部众迅速扩张,人数接近百万人( 部众寝广,殆至百万 )。这个数字是所有人数,既包括能作战的将士,也包括这些将士的家属,甚至来投靠他们的老百姓。不过,在那时这个数字也是相当惊人了。
张燕所部活动的核心区是黑山,这个地名在汉末三国的史书经常提及,关于它的范围有两种看法,一种看法认为黑山是太行山脉的南端,范围涉及中山国、常山国、赵郡、上党郡、河内郡等,是太行山脉南部各山谷的总称。
另一种看法是,黑山即象山,是太行山脉向华北平原过渡的山谷地带,它西有群山,东是平原,进可攻,退可守,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战国时燕国在此筑城抗拒赵国、中山国的侵略。
由于经常在黑山一带活动,张燕所部又被称为黑山军。
从势头上看,黑山军一点儿不输黄巾军,大有后来居上的趋势。
这让灵帝的心情糟透了,好不容易打完仗,又要再打。
更麻烦的是,打仗得花钱,上一次出了血本,还没有捞回来,再出血,灵帝心疼得要死。
但是不打又不行,现在不仅黄河以北,西南地区的益州,南面的荆州、扬州,甚至大山包围下偏僻的汉中郡都有农民起事,如果不把最大的这股农民尽快镇压下去,局势将不可收拾。
现在,比当初对付张角还要难,因为农民已遍地开花,摁下葫芦起了瓢。
正在灵帝一筹莫展没想好对策的时候,张燕突然派人到洛阳,向朝廷请降( 燕乃遣使 至京师,奏书乞降 )。
这真是意想不到,尽管灵帝对农民恨得牙疼,但他还是立即下达了招安黑山军的诏书,把张燕所部收编为一个师,番号“平难”,任命张燕为平难中郎将。
朝廷给张燕的具体职责是管理黄河以北各太行山谷的事务( 使领河北诸山谷事 ),在隶属关系上相对独立,因为灵帝给了他们两项特权,一是可以推荐孝廉,二是可以像郡国一样每年直接向朝廷上报年度工作报告( 岁得举孝廉、计吏 )。
不是灵帝大方,而可能是张燕投降就开出了这些条件,灵帝不接受也得接受。
张燕和他的黑山军成为汉末中原地区的一支割据武装。
与此同时,西北地区的局势在持续恶化着。
当初韩遂杀了边章,朝廷还以为西北从此安宁了,但韩遂随后又杀了北宫伯玉、李文侯,成为凉州最大的一支叛军,手下可以轻松集结起10万人马。
韩遂不久后指挥人马围攻陇西郡,当时朝廷的主力还在关中一带,远水解不了近渴,陇西郡太守李相如绝望了,干脆投降了韩遂。
凉州刺史名叫耿鄙,来凉州上任时间不太长,他倒是个不怕死的人,立即组织凉州刺史部其他6个郡的兵力攻击韩遂和李相如。
前面多次提到过的傅燮刚被宦官排挤担任汉阳郡太守,他来凉州时间虽然更短,但看问题比较冷静,他建议耿鄙:
“使君您到职时间不久,百姓对您还不是完全了解,叛军听说朝廷大军出动,一定会齐心协力,这些边地之人个个勇猛,势不可当,而朝廷的军队来自各郡,大家互不熟悉,不如先让部队休整,明赏罚,树恩威。叛军看到我们不急于进攻,一定会认为我们胆怯,其内部必然出现争权的局面,最后会分崩离析,大功可成!”
傅燮的看法是,打现在是打不赢的,不过时间对朝廷军队很有利,不如先行缓兵,再待时变。
但耿鄙不听,作为州刺史,他手下的郡太守叛变投敌,他负有连带责任,朝廷还没有来得及追究,现在如果他迅速击溃叛军,收复失地,可以将功补过。
耿鄙平时最信任州政府人事处长( 治中 )程球,对他言听计从,程球仗着领导的信任,贪赃枉法,地方士民无不愤恨。
程球劝耿鄙进兵,耿鄙于是进军陇西郡治所狄道,即今甘肃省临洮县,他本想一次收复陇西郡,结果内部又发生了叛乱。
程球的职务是功曹,在州政府比他地位高的还有一个别驾,大概程球平时仗着耿鄙的信任把人家别驾也没放在眼里,惹恼了这位不知姓名的别驾,在阵前叛投了韩遂。
韩遂先斩程球,再斩耿鄙。
当初耿鄙为对抗韩遂在凉州大规模招兵,有一个伐木工跑来报名参军,他的名字叫马腾。
马腾,当然是个不得不说的猛人。
马腾字寿成,原籍关中地区的扶风郡,据说是东汉开国元勋马援的后代( 马援后也 )。马腾父亲的名字不详,只知道他字子硕,桓帝时曾在天水郡的兰干县任县尉,后被免官,就滞留在了陇西郡,家贫无妻,后娶了一名羌族的女人,生下马腾。
由于身上有一半羌人的血统,马腾长得人高马大,身高合现在的1.9米,面部轮廓粗犷,鼻梁很高( 身体洪大,面鼻雄异 )。
印象中马腾是董卓一类的人物,粗俗、野蛮,但这错了,马腾其实很厚道,明事理,受到大家的尊敬( 性贤厚,人多敬之 )。
马腾年轻时家境不好,没有固定职业,经常到附近的彰山中做伐木工( 常从彰山中斫 材木 ),靠着这个谋生。
听说打仗,马腾很兴奋,这比当苦力轻松,而且有出人头地的可能。
马腾参军后作战勇敢,职务不断提升,当上了耿鄙的军司马。
耿鄙被韩遂杀死,韩遂发现马腾是个打仗的好手,而且在军中已培养起一定的势力,为拉拢马腾,韩遂主动和马腾结为异姓兄弟。
以后,马腾不断发展自己的势力,逐渐和韩遂并驾齐驱,他们成为朝廷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在西北地区的两个主要对手。
名将马超,是马腾的儿子。
看到眼下四处烽烟又起,灵帝下决心再组建一支新的军队。
作为大将军的何进第一时间知道了灵帝的打算,他马上告诉了袁绍,袁绍对何进说,咱们的机会来了。
在袁绍看来,何进虽然是大将军,但手里能掌握的实际兵权很有限,一旦有事还是实力说了算,组建新军无疑是个重要的机遇,必须把这支武装牢牢地抓住。
何进就让袁绍去物色人,作为未来新军高级将领的后备人选。
袁绍不缺人手,许攸、张邈、逢纪、荀攸这些人如果能趁这次机会都安排到军界发展,那再好不过了,但他们的资历还比较浅,外界对他们也不够熟悉,袁绍还是作罢了。
袁绍为何进物色了另外一批人,其中有鲍鸿、赵融、冯芳、夏牟、淳于琼等。鲍鸿是北军的将领,是袁术的同事,目前担任北军五营之一的重骑兵屯骑营校尉;赵融、冯芳、夏牟、淳于琼都是文官,其中赵融、冯芳是朝廷议郎,夏牟、淳于琼为谏议大夫。
这些人虽然不是袁绍身边核心圈子“奔走之友”的成员,但一向志同道合,都是自己人。
何进想,这支新军的总司令肯定应该由自己来兼任,下面的将领也都安插上了自己的人,那这支新军无疑成了他今后稳固政治根基的本钱。
但这是何进的想法,或者是他的一厢情愿。
因为灵帝不这么想。
最近以来,灵帝对何氏兄妹的态度已经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这种变化不仅是当初王美人之死造成的余波未平,更缘于近几年来何皇后和灵帝母亲董太后这一对婆媳关系的紧张。
赵忠的车骑将军只当了不到一年就被免职了,一个原因是事情办完了,油水也捞够了,为了避免世人的诟病,见好就收了。
还有一个原因,这个位置得让给别人。
中平四年( 187 ),河南尹治下的荥阳县发生小股农民起义,当时担任河南尹的还是何进的弟弟何苗,何苗组织力量镇压了这次起义。
这本来也算不上太大的功劳,但因为主角是何苗而被大大地渲染了一番,何苗连跃好几级,直接接了赵忠的班。
一名地方干部一入伍就成为全国武装部队副总司令。
总司令和副总司令都成了何家的人,灵帝不傻,所以紧接着又发布了一道命令,任命董重为骠骑将军。
骠骑将军也相当于全国武装部队副总司令,但比车骑将军地位高,相当于第一副总司令,何苗降格为第二副总司令。
此前皇甫嵩被免职,张温改任他职,朱儁也辞去了军职,几位名将淡出军界。董重是灵帝的母亲董太后的侄子,帝国军队核心领导层的3位成员,两个是皇后家的人,一个是皇太后家的人,都是外戚。
灵帝的父亲是解渎亭侯刘苌,灵帝继位后追尊他为孝仁皇帝,母亲董氏开始只被尊为慎园贵人,因为当时还是外戚窦氏掌权,灵帝的上一任桓帝的窦皇后被尊为太后,灵帝不方便把母亲接到洛阳来。
后来窦氏被消灭,窦太后伏诛,灵帝立即把母亲接来,正式上尊号称孝仁皇后,平时居住在南宫的嘉德殿,对外称永乐宫。
董太后有个哥哥叫董宠,是灵帝的亲舅舅,担任过执金吾,相当于京师警备司令。董重是董宠的儿子,算起来是灵帝的表兄弟。
说起董太后这个人,也不是个省事的女人。
从孩子身上也能看出父母的性格,灵帝贪财揽权的性格正是他妈给的,这位董太后自从由偏僻遥远的河间国来到繁华的洛阳,住进了皇宫,立刻也享受起来。
董太后积极参与朝政,趁机敛财,有人说灵帝卖官鬻爵某种程度上也是她教的( 使帝 卖官求货 ),她也自建了小金库,里面藏了很多钱。灵帝小时候有两位奶妈,一个名叫赵娆,一个称程夫人,她们平时都围着董太后转,也跟着沾了光,成为炙手可热的人物。
有一件事,影响很大。
名门之后崔烈任九卿多年,在外面的声誉也不差,他想当司徒,走了程夫人的门路,最后花500万钱如愿以偿。灵帝亲自出席了崔烈的就职仪式,仪式上百官毕集,灵帝突然后悔了,回过头对亲近的人说:
“真后悔没有坚持到底,不然这个位子可以卖1000万钱( 悔不小靳,可至千万 )!”
程夫人居然也能参加这种很正式的仪式,听到灵帝的话,不屑一顾地说:
“得了吧,崔先生可是冀州名士,他本来不愿意花钱买官,多亏给我面子,才肯出钱,你知足吧( 赖我得是,反不知姝邪 )!”
这娘儿俩谈得欢快,完全不顾及崔先生的面子,想必崔先生当时脸上肯定青一块紫一块,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
从此之后,崔烈的声誉一落千丈( 烈由是声誉顿衰 )。
灵帝培植舅舅一家的势力,是针对何皇后及大将军何进势力膨胀而采取的对策。因为王美人事件,灵帝对何皇后开始有些厌烦,但由于何进在外面不断发展势力,灵帝暂时不能对她有所动作。
董太后扶持了哥哥和侄子仍然觉得难以与儿媳妇一家相抗衡,但自己家里的人实在有限,她把目光转向同族,可仍然没有什么收获。
这时候,一个人出现在董太后的视野之内,这个人也姓董,而且手握兵权,相当有威慑力。
这个人,居然是董卓。
张温改任太尉后董卓也升了职,由将军升为前将军。
前将军属四方将军之一,地位比征西将军、镇西将军还要高。尽管大家都不太喜欢此人,但这个家伙天生是打仗的好手,朝廷根本离不了他。
董卓还有一项长处,那就是会带兵。
有人带兵靠的是战绩,战无不胜,很少失手,士兵们自然佩服;有人带兵靠的是爱,与士兵同甘共苦,对大家无微不至的关心,士兵们自然感激。而董卓带兵主要是靠骂,他为人一向简单粗暴,但奇怪的是手下的军官都对他服服帖帖,大家不认朝廷的命令,只认董将军的话,这支部队成了他的私人武装。
当然,你只知道骂人,总有一天把大家都骂跑了,骂也分几种,有的是真骂,有的是假骂,董卓除了骂大家还关心大家,他为人豪爽,有好处大家都有份儿,这是他凝聚队伍的关键。
现在的陇西地区,有传统的对手羌人,又有新对手边章、韩遂,朝廷不靠董卓没办法,董卓以武力作为政治资本逐渐拥兵自重,成为一个不折不扣的军阀。
董卓的老家是凉州刺史部的临洮县,董太后祖籍不详,但作为冀州刺史部辖区内解渎亭侯的夫人,出身于遥远西部边疆的可能性实在不大,所以董太后要跟董卓续上家谱,难度还是比较大的。
但双方当事人没意见,其他人又能说什么呢?董卓是武人却不是粗人,他在朝廷里也历练过。他是个有野心也有心机的人,一直想在朝廷里找到靠山,对于董太后的主动示好,他没有不接受的道理。
董卓的弟弟董旻此刻在京城,董太后就认下了这个晚辈,然后让儿子灵帝任命他为左将军,也是军区司令一级的四方将军。
董太后的哥哥董宠担任着执金吾,在董太后看来,姓董的一家人现在有董宠、董重、董卓、董旻4位将军。
对于儿媳妇何皇后,董太后一直很有怨言,至于双方积怨的原因,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那就是“一山难容二虎,除非一公一母”。
后宫就那么大,一下子住进了两只母老虎,厮斗是难免的。
在董太后看来,这个屠户出身的儿媳妇身上有暴发户的高调和嚣张,总之看不惯,总想教训她几句。但儿媳妇有两个哥哥手握兵权,董太后说话还得悠着点儿。现在,董太后在儿媳妇面前腰杆也硬多了,她经常这样教训儿媳妇:
“看你得意的样儿,不就是依仗你哥哥吗?小心我让骠骑将军取你哥的人头( 当敕骠 骑断何进头来 )!”
婆媳关系严重对立,灵帝当然要站在母亲的一边。
灵帝对何进这位大舅哥的野心已经有了警觉,所以通过培植母亲董氏一家的势力平衡何进在军中的影响力,现在将要组建的新军,不可能让何进一个人说了算。
灵帝也知道张让、赵忠与何家的关系,所以他需要在宦官中寻找一名新的后起之秀,蹇硕成了灵帝培养的对象。
蹇硕,就是被曹操乱棒打死了叔父、之后屁都不敢放一个的那个宦官。他的职务不高,小黄门,品秩只有六百石,低于黄门侍郎,更低于中常侍。
就像名字一样,蹇硕生得身体健硕,不过他很有头脑,相当懂政治,会看风向,在别人对何皇后、何大将军一片赞颂崇拜的时候,蹇硕敏锐地观察到灵帝对何氏一族的不满。
于是,蹇硕利用经常接触灵帝的机会表达了自己坚决效忠灵帝的立场,并时不时在灵帝面前说何大将军的坏话,支持董太后对付皇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