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九、一个秘密团体

一转眼时间到了中平三年( 186 )春天。

2月,朝廷宣布了一项重要人事任免,太尉张延被免职,改由车骑将军张温当太尉。张温还在关中领兵,灵帝派遣使者持节到长安,就地举行了就任仪式。张温的车骑将军一职,朝廷任命了赵忠。

现在,三公任免频繁,甚至成为灵帝敛财创收的一条重要途径,比如被免职的张延就在政坛上默默无闻,不排除像崔烈一样是花了大价钱上来的,对于这种情况,灵帝通常不会让他们干得太久。

但张温可能是例外,因为此前他已经当过三公,没必要再花冤枉钱给自己的仕途添这一笔彩。之所以单独提一下这件事,是因为它创造了帝国的多项第一。

按照制度,三公的任命都在朝廷进行,在洛阳以外举行就职典礼,张温还是第一个( 三公在外,始之于温 )。

而另一项约定俗成的规矩是,三公通常不直接带兵在外征伐,两汉有一项约定叫作“五大不在边”,也就是说有5种人通常不能再手握重兵于外,究竟是哪5种人已不可考,但通常认为太子算一个,三公也在其内。三公是宰相一级的重臣,如果再领兵,权力未免太大,一旦有异心,那将是帝国的一个重大威胁。所以,以三公的身份统兵、打破“五大不在边”的规矩,张温也是第一个。

另一项第一是赵忠以宦官的身份成为车骑将军,这在前代不仅没有,更是无法想象的。宦官权力很大,甚至能一手遮天,但在名义上他们的职务并不高,宦官也有品秩,大长秋是宦官中品秩最高的,不过二千石,与郡太守相同,低于九卿。张让、赵忠等人担任的中常侍,本来是皇帝的随从,没有定员,后来固定下来,品秩不过千石。

宦官掌权,靠的是对上下公文的把持:下面的汇报,无论是朝臣还是各州郡,哪些皇帝能看到,哪些看不到,基本由宦官说了算。对下面的批示,怎么批,批给谁,也被宦官垄断。

赵忠原来的身份是中常侍,品秩千石,一跃成为外臣,地位几乎与三公相当,品秩升到了万石,而且握有兵权,成为一名地地道道的“超级宦官”,这怎能不让人吃惊?

张延免职,是给张温腾位子;张温改任,是给赵忠腾位子。灵帝为了关爱一个宦官,不惜连续打破制度,创造出多项第一。

灵帝突然任命赵忠为帝国的高级将领,是因为有一件工作要交给他办。灵帝让赵忠主持评定讨伐黄巾的功劳( 使忠论讨黄巾之功 )。这件事好奇怪,因为前年黄巾起义就被扑灭了,为何现在想起来再去评功?

结合刘备的遭遇,可以看出这是一次规模很大、牵涉面很广的活动,不完全是论功行赏,真正的意图或许是对已经因军功而得到升迁的那些人进行筛查清理。

简单地说,就是要下去一批人,然后再上来一批人。

这当然不是一项政治活动,而是一项经济活动,赵忠能说动灵帝启动这项工作,显然打的也是创收增收的旗号。手握组织人事大权,自然有人主动找上门来,对于那些不肯主动表示的人,赵忠还派自己的亲信上门做动员。

傅燮多次得罪宦官,已经成了标志性人物,赵忠派当洛阳城门校尉的弟弟赵延前去打招呼:

“南容啊,你不搭理我老哥,万户侯是没戏了( 南容少答我常侍,万户侯不足得也 )!”

傅燮听罢极为厌恶,正色道:

“有功不论,这是命,傅燮怎么能求私赏!”

赵延回来学给赵忠,赵忠更恼傅燮,但傅燮自上次朝堂上怒斥崔烈后声望更不得了,赵忠不敢马上加害。不过,他还是找了个机会,把傅燮发派到凉州刺史部的汉阳郡当太守。

看到宦官如此得势和骄横,有人无奈,有人叹息,有人巴结奉承,也有人誓言要将其铲除,袁绍和他身边的一群神秘人物就正在做着铲除宦官的事。

这群神秘人物里有一位重要成员名叫何颙,当年在前往汝南郡吊唁袁绍母亲的人里就有他,当时他就是朝廷正在通缉的政治犯。

何颙字伯求,荆州刺史部南阳郡人。少年时代他曾到洛阳太学游学,和著名党人郭泰等交往密切,在太学生中很有名( 显名太学 )。何颙显名,不是他的学习成绩好,而是他很讲义气。何颙的朋友虞伟高有父仇未报,突然得了病,将死,何颙前去探望,虞伟高流泣诉说,何颙感于义气,为他复仇。这时虞伟高已死,何颙用他仇人的头到墓前祭奠。

这说明,何颙不是一名普通的知识分子,而是游侠一类的人物。《史记》里有游侠传,司马迁曾满腔热情地歌颂侠士们急人危难、守信重义、最后建功立业的品质,汉初的张良无疑是这类侠士的代表。但是,为了维护社会稳定,从汉武帝起对各类游侠持抑制和打击的态度,从西汉后期到东汉以来,侠士在社会上的评价越来越差,到了《汉书》已经不说他们守信重义了,而说他们是“作威作惠”的奸雄,《汉书》以后再修官史也就不再给游侠单独列传了。

对朝廷来说,这样的人是危险分子。

何颙和党人们来往密切,党锢之祸发生后,他也受到宦官的追捕,于是改名换姓,藏于民间。何颙经常与一些人秘密来往,他们都很敬重何颙的豪侠和义气,何颙于是在荆州、豫州一带有了名声( 所至皆亲其豪桀,有声荆豫之域 )。

曹操在出道前有两个人对他很赏识,一个是曾任司空的桥玄,另一个就是何颙。还有曹操日后的首席智囊荀彧,何颙见后也称奇。可见何颙是一个在江湖中名气很大,还善于识人的人。

何颙来到汝南郡,袁绍听说后,秘密和他来往( 袁绍慕之,私与往来 )。袁绍是怎么结识何颙的不得而知,不过著名党人领袖李膺和袁氏有姻亲关系,而何颙与李膺关系密切,这或许是二人结交的纽带。

他们在一起都商量过什么,也不得而知。

何颙的身边还有一些朋友,他们的出身各不相同,但关系都很密切,史书称他们为“奔走之友”,成员包括张邈、许攸、伍孚、吴子卿等,都不是寻常人物。张邈字孟卓,兖州刺史部东平国人,家境富裕,也是一个侠士,在洛阳一边上学,一边交结各路英豪。许攸字子远,荆州刺史部南阳郡人,何颙的老乡,也是一个活跃分子,交际很广。伍孚又名伍琼,字德瑜,跟袁绍是同乡,都是侠士一类的人。

这些人不是一般的党人和士人,他们应该算党人和士人的新生代,与前辈不同的是,他们对社会和汉室朝廷的看法更清醒、更深刻,因而也更绝望。

从他们以后的政治实践看,他们都有参与救世的大志,但已不把希望再寄托在天子或者现有官僚体系身上,经过连续两次党锢事件和黄巾大起义,又看到宦官们的疯狂和贪婪,血的事实教育了他们,使他们在斗争中更加理性和现实。

他们在寻找一条新的道路,不是杀几个宦官或权臣那么简单,要干就要干得彻底一点,改朝换代也在所不惜。

“奔走”是游侠的特征之一,只是时代不同,何颙等“奔走之友”与前代游侠的单打独斗相比,更注重互相联络。

他们的主要工作是四处“奔走”,并且是有预谋、有组织、有计划的“奔走”。他们之所以团结在袁绍的周围,是因为在他们眼中袁绍是可以高举的一面旗帜,不仅政治上志同道合,又具有无与伦比的号召力。

袁绍回到洛阳后,他们的活动中心也随之到了洛阳,黄巾起义爆发,袁绍已在洛阳,袁术在宫廷禁卫军中任职( 虎贲中郎将 ),他们和曹操的想法不一样,袁绍在何颙等人的影响下,对建功立业没有多大兴趣,心里已经另有打算,袁术多少有点儿贪生怕死,所以没有参加讨伐兵团。

除了几名骨干分子,“奔走之友”还秘密联系各地的豪杰志士。这样一来,无论做得多么秘密,也不能不引起别人的注意了。

事情甚至传到了宦官的耳朵里,中常侍赵忠对人说:

“袁绍这小子故意抬高自己的身价,不出来替朝廷工作反倒养死士( 坐作声价,不应 呼召而养死士 ),不知道这家伙准备做什么?”

这话又传到了袁绍叔父袁隗那里,袁隗立刻感觉到事态的严重性,他把袁绍叫来教育了一番,要袁绍立刻断绝与那些江湖朋友的来往,之后应公府征辟老老实实出来做事,以绝他人的非议,不给袁家带来灾祸。

袁绍也感到树大招风,答应了叔父的要求。正在这时机会也来了,大将军何进征辟他到大将军府任职。

袁绍于是来到了何进的手下。

赵忠当上车骑将军,让大将军何进心里不免有点儿吃醋。按理说,要讨论军功也应该由他来主持,横空冒出来个宦官,让人恶心。何进虽然出身不高贵,但也是杨赐老师亲自调教出来的,智商一点儿都不差。只要他留心一下近百年来政治斗争的规律,就不难看出像他这样的外戚结局都不怎么好。

表面风光,内心忧伤。

何进明白,外戚只是一个身份,实力才是一切。如果不能在朝廷内外建立起稳固的根基,自己名位越高越容易出事,一觉醒来可能会稀里糊涂地满门抄斩。在他之前是窦家,窦家之前是梁家,都是血淋淋的教训啊!

要想根基牢固,必须培养自己的势力,何进利用自己的身份,开始悄悄地培植力量,而一部分有想法的人,也主动向何进靠近,利用他的身份去达到他们各自的目的。

袁绍来到何进身边,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

袁绍在何进的大将军府里当了一段时间大将军掾,很快又被提拔为朝廷监察专员( 御史 )、禁卫军虎贲中郎将。

袁绍虽然已经40岁了,但之前当过一段县长仕途后来就中断了,何进为了培养袁绍,让他一路小跑,不到一年品秩就由六百石达到了比二千石。

何进太需要人才了,他告诉袁绍可以把朋友都介绍过来,想担任什么职务只管提出。袁绍不客气,立即提出了一份有20多个人的名单来,上面不仅有“奔走之友”里的何颙、张邈、许攸等人,还有袁术、荀攸、郑泰等人。

袁绍的弟弟袁术此时在北军五营里担任长水校尉,是北军五校尉之一。郑泰是著名党人,而这些人里身份最特殊的,是荀攸。

荀攸字公达,年龄比袁绍小十几岁,比曹操小2岁,出身于著名的颍川郡荀氏家族,他的祖父叫荀昙,做过广陵郡太守。荀攸外表愚钝懦弱,内心却机智勇敢。13岁时祖父荀昙去世,祖父手下一个叫张权的人主动找来要为祖父守墓,荀攸看出了异样,对叔父说:“这个人脸上的神色反常,我猜他是犯了什么罪,跑来在这里躲避。”

荀攸的叔父马上盘问张权,果然他是杀了人逃亡在外,想通过守墓隐藏身份。这件事让大家对荀攸刮目相看。

何进利用自己的影响力,给袁绍名单上的人都分别任命了新职务,其中何颙担任北军联合参谋长( 北军中候 ),负责监控北军,荀攸成为灵帝的贴身秘书( 黄门侍郎 )之一,郑泰担任朝廷秘书局里的部门负责人( 尚书 ),都是要害岗位。

河南尹相当于洛阳县上面的郡太守,这也是一个重要职务,由何进的弟弟何苗担任,何进让何苗把这个职务让给袁绍,袁绍担任的禁卫军虎贲中郎将由袁术担任。

只有许攸没有被任命职务,袁绍对他另有安排。

这段时间,许攸经常到外地去四处活动,联络各地的实力派和豪杰,冀州刺史王芬就是他们重点联络的对象之一。

在镇压黄巾起义过程中王芬手里积攒了一定实力,活跃在王芬周围的有几个人,包括已故太尉、著名党人领袖陈蕃之子陈逸,张角的朋友、著名术士襄楷,还有一个叫周旌的沛国人。这些人都有一个共同特点,他们都梦想着改朝换代。

许攸告诉王芬,据他掌握的情报,灵帝刘宏正打算回河间国老家看看,时间可能就在当年夏天。由洛阳到河间国,必须路过冀州刺史部的辖区。这个情报让大家感到了振奋,就让襄楷占卜一下吉凶。襄楷精通星象学,他看了看天象,说天象出现了变异,预示着宦官和小人将要灭亡。

于是王芬决定干,他们迅速制订了一个计划,想在灵帝回乡的路上发动兵变,挟持灵帝,之后另立刘氏宗族里的合肥侯为帝。

这是一个不可思议的计划,以区区一个刺史部的力量完成这样的大事根本不可能。更不靠谱的是,这些人还闹出来好大的动静,一方面由王芬出面以黄巾余部闹事为由向朝廷上书要求扩充军队,另一方面由许攸、襄楷等人四处活动,拉拢更多的人参加。

许攸等人的大串联搞得规模挺大,冀州刺史部所属平原国有两个人也受邀参加,一个叫华歆,另一个叫陶丘洪。

华歆字子鱼,比曹操小3岁,当时算是个地方名人,他跟同乡的邴原、管宁两个人关系很好,而且都有学问,时人称他们3个人为“一龙”:华歆为龙头,邴原为龙腹,管宁为龙尾。

华歆的另一个好朋友陶丘洪也有名于世,当许攸找到他俩说明情况时,陶丘洪很兴奋,马上就要收拾行李出发,但华歆却向他泼了盆冷水:

“废立君王这样的大事,像伊尹、霍光那样的能臣都觉得困难,王芬生性疏而不武,必然失败。一旦失败,将祸及全族,千万不要前往!”

陶丘洪听了华歆的劝告,最终没有去。许攸也找到了曹操,曹操给许攸写了一封信,这封信完整地收录在史书里。曹操在信中也引用了霍光、伊尹的例子,说明废旧帝立新帝是天下最不吉祥的事,劝他们不要作此打算。曹操心里很明白,靠王芬、许攸等人的实力很难完成这么大的事,其结果必然身败名裂,所以他不会参加。

果然,这件事很快便神秘地结束了。

当年夏天,有一天夜里一道赤气从东到西贯穿天际,太史令上书灵帝,说北方隐藏阴谋,千万不能前往。

灵帝于是打消了回故居一游的计划,同时命令王芬解散新招募的军队,并征王芬来洛阳述职。王芬以为密谋败露,于是弃官而逃,逃到平原国时自杀。

这段记载很蹊跷,中间漏洞百出。

太史令难道看得那么准,抬头望望天,就能把王刺史搞的政变阴谋看出来,方位、时间、参加人员都那么精确,这基本上不可能。

即便计划失败,王芬又怎么判断出灵帝已经洞悉了一切。而王芬在已经逃亡的情况下,并且逃到了很远的平原国,干吗还要自杀呢?

种种奇怪现象背后隐藏着一种可能,有人告密了。王芬、许攸好像唯恐天下人不知道他们要搞政变,四处放风,到处招人,不仅曹操事先知道,连老百姓华歆、陶丘洪都知道,肯定还有更多的人知道,搞政变不保密,最后的结果必然失败。

灵帝取消北行计划,一定是得到了秘密情报,于是把王芬召回来审讯。王芬逃亡,进一步证明情报的准确。王芬逃到平原国,一种可能是朝廷派出的人从后面追来,王芬感到前途无望,于是自杀。

另一种可能是,别的什么人把王芬杀了。

计划败露以后,一块参与密谋的人都面临着危险,王芬死了,可以把这些秘密都带到地下。现在看来,许攸显然不是这场未遂政变的幕后主使,他的后面或许还有更大的人物。

是谁呢?很容易想到的人就是袁绍,这件事跑不了他。何进有没有参与,倒不好说。又是谁告的密呢?

这个也不好说,是一个谜。 wOEMt83gCX7iItaU2Y3TSSLn8/a4a9tgDG42JydAivlQpIh0gqJ6DuiSqJl8kq81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