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前言

倪仁吉(一六〇七—一六八六),字心惠,浙江浦江人。父倪尚忠,字世卿,明萬曆二十六年(一五九八)進士,授廣東順德縣令,遷江西吉安府同知。萬曆三十五年仁吉生,是年尚忠致仕。兄倪仁禎,崇禎十年(一六三七)進士,授太常博士,擢禮科給事中。仁吉生於仕宦之家,自幼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七歲授《女誡》諸書,甫成誦,即喟然慕曹大家之爲人。十二三能詩,兼善繡及書畫」(《龍池倪氏宗譜》卷八《淑媛凝香主人傳附序并詩》)。尚忠於女教導甚勤,仁吉跋其父《小西湖八景詩》云:「不孝吉憶承先大夫授書時,甫十歲,蓋見視猶小男也。迨十四,不幸失先太孺人,則父也而兼母矣。」年十七,仁吉適義烏邑庠生吴之藝爲妻。之藝亦爲官宦之後,曾祖吴百朋官至刑部尚書,爲一代名臣;祖父大纘、父存中、長兄之器,皆有文名。不幸的是,之藝因從兄負土葬父成疾,臨終時囑妻以奉母撫孤之事,時在明天啓六年(一六二六)。仁吉年甫二十,誓不再嫁,「自嫠居後,行不窺堂,衣不易素。事姑閲十三載,姑亡,刻像供室中三十餘年,朝夕奉之」(《雍正義烏縣志》卷一五《列女》)。又撫育和訓課之藝伯兄次子雲將、仲兄次子雲亭、叔兄次子雲津三人,甚有成績。清康熙十二年(一六七四),同里士民公舉節孝全貞,朝廷給銀建坊表彰。仁吉晚年「戴絨帽,着褐衣,焚香晏坐,校勘圖史。或風日佳娱,命竹輿,帶女婢,流覧山水,得句則出名紙,以精毫書之,類山野間耆儒名士,不類閨閣中人云」(清王崇炳《金華徵獻略》卷一五《貞烈傳》)。卒於康熙二十五年,享年八十。

仁吉能詩文,著有《凝香閣詩》一卷、《宫意圖詩》一卷、《山居雜咏》一卷,康熙初年合刻爲《凝香閣詩稿》。但康熙刻本版片毁於三藩之亂,印本今已不傳,存者僅有清嘉慶二十一年(一八一六)重刻本。其中,《凝香閣詩》收詩共八十九題凡一百五十首,又《觀先大夫詩榜》詩後附其父《小西湖八景詩》八首;《宫意圖詩》收七言絶句三十六首,係仁吉所繪《宫意圖》畫册所配題咏的合集,每首詩前皆有相關圖畫情境的詳細描述,惜《宫意圖》畫册今已不復見;《山居雜咏》收五言絶句一百四十四首,主要描寫蘭溪、浦江一带山區的四時景物風俗。書末另附有侄女倪宜子所作七律凡七首。

仁吉早年喪夫,其詩「不幸際所天之變,鬱黄蘗之心,故其爲辭,自悼今昔異感,俯仰傷懷,無不怦怦動人者」(倪晉喣《小引》)。譬如《彈琴》:「梨花小院午風輕,謾理冰絲入太清。一片枯桐心未死,至今猶發斷腸聲。」「枯桐」用蔡邕將爨餘焦桐製成焦尾琴之典,表面寫琴,實則流露出孤鸞失匹的孤獨心境。仁吉詩風凄婉,却又不失清麗,且用情節制,寄情悠遠,「即景言景,即事言事,所謂發乎情,止乎禮義,渢渢乎一唱三嘆,鏗有餘音焉」(倪晉喣《小引》)。仁吉奉姑育侄,寡居之際,以詩文、書畫、刺繡、撫琴自遣,而中年值明末變亂和明清鼎革,晚年又經歷三藩之亂,世事滄桑,人生况味良多。王崇炳《金華徵獻略》卷一五《貞烈傳》云:「仁吉初爲艷體詩,作《宫意圖》一册,爲生平得意之作。既乃脱落華艷,一歸平淡。所著文亦閑雅,無凡近態。」按《宫意圖詩》數見時人評賞,王士禎《漁洋詩話》《池北偶談》、徐世昌《晚晴簃詩匯》等都曾徵引其中一首:「調入蒼梧斑竹枝,瀟湘渺渺水雲思。聽來記得華清夜,疏雨銀缸獨坐時。」還被選入朱彝尊《明詩綜》、康熙《御選四朝詩》等總集。仁吉《山居雜咏》作於五十二歲時,係其觀黄公望《秋山圖》有感,結合自身在明末變亂時避難歸鄉、登山選勝的經歷而作,乃以「家山野寂之景,聊攄俯仰今昔之懷,存幽居故事」(仁吉自撰《小引》),詩風歸於平淡質樸、恬然自適。如「寒浦微光淡,燒痕青意回。水亭凝眺處,猶自有殘梅。」(《春》)「漏永香篝冷,澄昏雪檻明。蕭蕭還簌簌,聽盡竹邊聲。」(《冬》)

詩文而外,仁吉善繡及書畫,繡有《十美圖繡譜》册頁一套,《鏡圖繡譜》一套,《湘靈鼓瑟繡譜》一套,惜遭寇燹,疑毁於三藩之亂。傳世繪畫有《仕女圖》(今藏浙江省博物館)、《梅鵲圖軸》、《花鳥圖軸》(今藏浙江省義烏市博物館)、《吴氏祖先畫像册頁》二十一幅(今藏浙江省義烏市青口鄉大元村)。繡品運針無迹,若切金玉,傳世可考有《春富貴圖》(今藏浙江省義烏市博物館)、《植樹圖》(今藏國家博物館,以上二者爲絲繡)、《傅大士像》(今藏日本京都國立博物館,髮繡)。

《凝香閣詩稿》屢見於浦江、義烏方志以及清代文人的著録,但傳本較少,皆非初刻。現存的版本,有如下幾種:

第一種,《凝香閣詩稿》,署「古婺倪仁吉心惠著」。又附《倪宜子詩》,倪仁吉侄女倪宜子撰。清嘉慶二十一年(一八一六)仰止堂重刻本,上海圖書館古籍部藏(簡稱「上圖本」)。左右雙邊,白口,黑魚尾,版心上端有「凝香閣詩稿」五字,下端有頁碼。每半葉八行,行二十至二十三字不等。封底有「陳碧玲售,一册二元」,當爲書賈所記,知此書當爲全帙。卷首依次爲《凝香閣稿序》(康熙甲辰春月王澧作)、《凝香閣詩序》(康熙甲辰孟冬張德行作)、《小引》(康熙壬寅季秋倪晉喣作)、《再刻凝香閣詩序》(嘉慶丙子孟秋陳雲友作)、《重刻凝香閣初集小引》(無署名)。《宫意圖詩》卷端各序依次爲《宫意圖詩叙》(康熙癸卯春暮張星瑞作)、《序》(康熙壬寅秋張以邁作)、《叙》(康熙壬寅倪晉喣作)。《山居雜咏》卷端有《小引》,署「時己亥春初凝香閣主人書」,即倪仁吉自撰《序》。卷後有《題後》,署「時己亥春日侄孫晉喣敬識於香草園」。全書卷後有《重刻凝香閣詩跋》,署「嘉慶丙子季秋吴寧後學韋嵩壽拜跋」。

第二種,《凝香閣詩稿》,義烏市圖書館藏(簡稱「義烏本」)。首頁題「嘉慶丙子重刊,仰止堂藏板」,與上圖本當爲同一系統。此本的天頭、地脚、文中有多處校者手書按語、批注,校者未詳何名。封面有「鏡水閣藏」四字。正文之前的序引以《凝香閣詩序》爲首,而無上圖本之《凝香閣稿序》。《凝香閣詩序》後接手寫之《小序》,署「康熙甲辰長至日侄男一膺敬題」,爲上圖本所無。其次爲倪晉喣《小引》,再下頁有手寫兩行:「倪氏仁吉,字心惠,浦江吉安郡丞尚忠女,年十七,歸之藝公,年六十,有《凝香閣稿》。」後接《再刻凝香閣詩序》《重刻凝香閣初集小引》。《宫意圖詩》《山居雜咏》卷首各序及全書最後跋文全同上圖本。

按校者用映寫本、《縣志》等對義烏本作了校勘,其中所謂「映寫本」,疑爲《凝香閣詩稿》康熙初刻本的影鈔本,試證如下:一是署「時康熙甲辰長至日侄男一膺敬題」的《小序》,校者眉批云「此《小序》手録於映寫本」。清乾隆三十八年(一七七三)刊朱琰《金華詩録》卷四四「倪仁吉」條「有《宫意圖詩》《四時山居雜咏》《凝香閣詩集》」注引「倪一膺序」,係節自該《小序》,可知朱琰所據本有倪一膺《小序》。二是眉批云映寫本無《再刻凝香閣詩序》《重刻凝香閣初集小引》《重刻凝香閣詩跋》三篇重刻本新增序跋。三是眉批所録映寫本異文,兩可而外,有勝於重刻本或可正重刻本之誤者。如重刻本《贈丁貞女》「冰心已暮衛姬風」,「暮」映寫本作「慕」,當據正;同篇「千秋高行誰堪擬,孤月常懸雲外峰」,映寫本「雲」作「雪」;再如重刻本《題自寫麗人圖》「察轉沉思應有得」,映寫本「察」作「宛」,當從之。另,校者於《宫意圖詩》封面注云:「映寫本具(俱)香草園藏板」,與重刻本作「仰止堂藏板」或「仰止堂」者不同,疑作「香草園藏板」者爲初刻本原貌。

第三種,《凝香閣詩稿》鈔本,含《凝香閣詩》《宫意圖詩》,上海圖書館古籍部藏(簡稱「滬鈔本」)。烏絲欄,四周單邊,無書口、魚尾,版心下端有八分書「白雲垒」三字。每半頁九行,行十四到十六字不等。書首各序全同上圖本。

第四種,《龍池倪氏宗譜》所録《凝香閣四時宫意圖詩》,清光緒末年倪邦爐鈔本,不分卷(簡稱「蘭鈔本」)。詩前有倪安潤題識:「疑(凝)香閣詩久矣湮没無傳,舊譜所載,有目無文。幸於光緒暮年,余侄邦爐肄業於蘭邑斌新學堂得之,即手鈔録,以爲家珍。今適修家乘,刊載以公同好云爾。大清宣統元年夏月,孫安潤謹識。」

需要説明的是,第三第四種都不是全帙。

本次整理,以義烏本爲底本,上圖本爲對校本,滬鈔本、蘭鈔本爲參校本,并對各序跋和正文酌情加以注釋,爲讀者提供一個可信、可用的讀本。爲避繁瑣,增筆、减筆異寫字徑改爲規範繁體字,異體字略作統一,不出校,對於底本的佚名批注則擇要收入校記。本書的標點、校勘、注釋,若有不妥之處,敬請讀者指正。 hm+hRZZv87aBj8fW5TWrBm0kGJfFRmQ++3BqpWe7Ksxgw9e0QZf8pjqE0TbivWpP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