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张居正
字——叔大
生卒——1525-1582年
职业——为垂死的大明+1s
爱好——“虐待”皇帝,宽恕自己
病症——人格分裂
临床表现——不管我是怎么样,但我教皇帝做一个勤俭的人
冷知识一问:皇帝和丞相两个职位,哪个更早出现在历史上?
估计大部分人都只知道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提出了“皇帝”的称号,但却不知道“丞相”这个职业是什么时候悄悄被记在历史的小本本上的。
众丞相们:没办法,我们就是这么低调。
是的,丞相之位低调地出现,但却是轰轰烈烈地消失。
虽然没有多少人记得在《史记·秦本纪》中有过这样的记载:秦武王二年,初置丞相,樗里疾、甘茂为左右丞相。但是,肯定会有人知道明初四大案之一的胡惟庸案。最后一个宰相胡惟庸被杀之后,中国历史上,就再也没有出现过丞相这个职位了。
之所以废除丞相之位,是因为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有焦虑症,总担心有人模仿他当上皇帝的方式,来夺取他老朱家的天下。于是,为了缓解焦虑症,他开始杀人,当时前后三位宰相都是被他所杀。
朱元璋:好的,成功拿下宰相三杀。来,大家谁还想当宰相?
众臣:不不不,我们拒绝。
于是心机的朱元璋成功地废除了宰相之位,加强了皇帝的权力。
宰相之位的废除代表君权加强,虽然之后又有内阁拟票这一说,但是这只是象征性地给文臣一些权力,看文臣与宦官相斗。是的,宦官。历史上最有名的宦官魏忠贤就是出现在明朝。为了制衡文臣的权力,明朝还设置了厂卫特制机构,里面就包括东厂、西厂和锦衣卫,都是直接听皇帝的命令。
可以说,明朝的皇帝都是玩弄权术的高级玩家,只需要坐在位置上,看着阉党、内臣、清流等多方势力争斗,看谁不爽就压制谁,就算强横如严嵩、魏忠贤等人,也是说下线就被下线了。
回归正题,虽然明朝没有了丞相之位,但是在朱元璋之后,却有一个人被称为“宰相之杰”,那就是张居正。清代人也曾说:“明只一相,张居正是也。”
本章的主人公,张居正出场了!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男人女人都一样。史书中早有记载,中国男子有头上戴花的习惯。
男人们:谁还没有爱美的时候?
唐中宗时期,景龙文馆学士武平就在《景龙文馆记》中记录了某年立春,他在中宗举办的一场PARTY上的所见所闻,到场者都戴着中宗亲赐的彩花(用绢制作的假花),画面想想也是很美。
到了北宋时期,文艺皇帝宋徽宗更是爱折腾,每次出行都“御裹小帽,簪花,乘马”,跟在旁边的大臣和侍卫们也都必须带着花。宋徽宗还赐给随身侍卫每人一件衣袄和一枝翠叶金华,并规定,只有佩戴宫花穿着锦袄者才能够出入大内。
侍卫们:都是为了工作……
想想,一大群男人戴花站在一起的场景,也是很壮观,南宋诗人杨万里还专门为此作诗一首:
春色何须羯鼓催,
君王元日领春回。
牡丹芍药蔷薇朵,
都向千官帽上开。
看来男人戴个花什么的,在古代也属常事,但是像张居正这样喜欢涂脂抹粉,起床还拍点爽肤水的男子,是真的不多见。
要说什么人每日都得去一趟张府,那肯定是快递小哥了。“鲜美耀目,膏泽脂香,早暮递进”,每天早晚,各大护肤品牌的柜姐专门让人给张居正送化妆品和护肤品。
每日清晨醒来,快递小哥已经将今日份的护肤品和化妆品送来了,张居正起床之后就开始思考。
“今日要见朋友,就穿最喜爱的那件衣服好了。”他一边想着,一边敷了一片面膜,然后走进衣帽间。
对于男人来说,衣服就是面子,他可不能像某位王姓丞相一样,邋里邋遢,丢了面子。好歹也是一朝宰相。
他的每一件衣服都是专门找人定制的,符合他的地位,低调奢华有内涵。每天,他会根据具体的情况选择最合适的一件,绝不重复,毕竟让人看到重复的衣服是对他人的不尊重!
确定好了衣服,拿下面膜的时间也到了,再喷点爽肤水,擦眼霜、精华液、乳液……一套基本护肤下来,摸摸脸蛋,白嫩嫩的极有手感。PERFECT!
张居正觉得自己整个人都在发光。
对了,别忘了,还要喷一些香水。好的,现在他是发光的带着幽香的美男子了。
《一代首辅,为何身上散发清香》《如何才能做一个像首辅一样的美男子》《跟首辅大人学穿衣》……一时间,此类文章屡现明朝各类报刊,张居正成了众人追捧的时尚达人。只要是他用过的护肤品和化妆品,立马成为网红产品,身价倍涨。他喜欢的衣料店,也成了潮流服装店。
走在京城的街上,你会发现,那发型、外套,都让你有一种熟悉的感觉。
——再也没有人能够通过背影认出自己的好友了。
明朝时期,京城人讲究穿着,对时尚搭配自有一套美学经验,虽很少有像张居正这样过于执着护肤打扮的,但不少人很是讲究。
史书记载,当时的工部侍郎徐泰在家里总是穿得很随意,但是一旦有客人来了,他就像某个属性被激发一样,一改大大咧咧的形象,还让仆人出去打听一下客人穿的是什么衣服,什么样式,什么颜色。然后他再精心挑选出一套,既不会掩盖客人的风头,也不会让自己丢了面子。和客人坐在一起,两者的衣服搭配起来让人赏心悦目,很是美好。“两人宛然合璧,无少参差。”
还有一位叫做沈思孝的官员,一辈子都非常讲究,只要出门都会将自己收拾得整整齐齐,连一根翘起来的小胡子都不会放过。“整鬓修容,老而弥甚。”
更厉害的是,他身上随时都会带着一块肥皂之类的洗涤用品,一天要洗手几十遍。
沈思孝(内心OS):又要握手,不行不行,要死啦,赶紧去洗手。
呃,一个生活在古代的有洁癖的人也是很不容易啊。
其实,张居正除了在意自己的容貌和衣着之外,也非常在意身边的环境整洁与否。不管是家中还是办公之处的物品他都摆放得整整齐齐,干净光亮,和他的人一样一丝不苟。这是属于他的美学,一切都要尽善尽美,讲究严密。
他的这种性格在政治上的体现也尤为明显:信奉完美主义,一切不容差错,不允许任何混乱存在,凡是阻挡自己的人都不会有好下场……这就导致了他在官场上得罪了许多人,等到他离世之后,那些人便纷纷落井下石。
不过,这都是后话了,现在,我们要说的,仍是他的病。除了疯狂沉迷于护肤之外,张居正还有一个病——人格分裂。
万历皇帝登基时,才十岁。想想你十岁的时候在做什么?不外乎拿着一根魔法棒开始学着巴拉拉魔仙变身,或是将赛车的开关打开,自己跟在后面激情地喊着“冲啊,×××”,再往前靠一点就是围在一起开黑玩王者荣耀……
而人家朱翊钧,已经要坐在朝堂上,听一群大爷们说着民生国事,还得给出建议。
朱翊钧:不不不,并不用。
呃……我们从头再来。
因为万历皇帝年纪小,又不愿意见那些糟老头子,所以所有的奏章都是统一发向内阁,内阁中的人商议好之后给出处理意见,然后写在小纸条上,再由人送到宫内给皇帝看。这个小纸条被称作“条旨”,也叫作“票拟”。
万历皇帝看看奏章上的小纸条,说一句:“朕觉得可以。”然后就自己拿红笔抄一遍,当时叫做“批红”。当然,到了明朝后期,从武宗开始懒癌发作,连批红都觉得麻烦,就直接让太监代笔,万历皇帝的爷爷,那位吸猫成瘾的嘉靖帝也是直接让太监帮忙抄写。
皇帝年纪还小,他的老师张居正就挑起了大梁。在手握大权的情况下,张居正开始了自己的精分之路。
作为帝师,张居正的压力还是很大的。人家都是教太子,他教的可是当今的圣上欸,就好像掌控国家最高权力,想想都好刺激。(并不是。)
其实,张居正一直想要教出一个合格的皇帝,所以对幼年的明神宗管教甚严。神宗刚继位不久,张居正就将小皇帝的日常安排得满满的。
神宗的课程表是这样的:
第一节课:早自习,诵读《尚书》《大学》各10遍。
第二节课:司礼监将各衙门奏章送上御览,老师们退在西厢房伺候。
第三节课:书法课,需工工整整写字若干幅,由正字官指点批评。
第四节课:讲解《资治通鉴》等书。
第五节课:问答课,就前面课程,和老师们做答疑训练。
以上课程只有每月逢三、六、九上朝日可以暂停,其他日子必须严格执行。即使是上朝日,也还需要复习经义和练书法,老师随时检查。
众人:才五节课,比我们现在的上午四节、下午四节、晚上三节要轻松很多啊!
神宗:我每次听课都是六个小时,四十五分钟一堂课的你们有脸说?
不仅如此,《尚书》《大学》的字数差不多二十八万,连读10遍……想必神宗说话肯定很利索了。
张居正:一切都是为了皇上!
神宗:朕知道,而且先生排的课朕也很喜欢,特别是那节书法课。
张居正一惊,脸色都变了:“不可不可,皇上您可不能学宋徽宗啊,玩起来把国家都玩没了。”
神宗:“可是先生,大家都喜欢看我写的字。上次我写了一副字送人,可把他高兴坏了。”
张居正:皇帝送的东西能不喜欢吗?
“臣看皇帝的字已经写得很好了,以后书法这门课就没有必要再开了。”
神宗:啊,朕的书法梦……
张居正:似乎听到了什么破碎的声音。
1578年,神宗的课程表发生了细微的改变,在众人不曾察觉之际,那节书法课被历史课代替了。
在张居正眼中,神宗是一个可塑之才,也曾对他多次夸奖。
所幸主上年虽幼冲,聪睿异常,又纯心见任,既专且笃,即成王之于周公,恐亦未能如是也。(《答两广殷石汀》)
近来朝政愈觉清泰,宫闱之内,蔼然如春,肃然如冬。主上锐意学问,隆寒不辍,造膝谘访,史不殚书。(《与河道万巡抚沦河漕兼及时政》)
从上面的记载中也可以看出,神宗是一个非常勤奋、好学、聪颖的孩子。大概越是资质好的孩子,也越容易让人对他抱有更高的期待吧。张居正不仅为神宗安排了满满的课程,而且对他的教学也非常严厉。
据说有一次神宗将“色勃如也”中的“勃”读成了“bèi”,张居正当场就打断他,并呵斥道:“蠢货,读‘bó’!”
一旁的大臣直接被吓傻:居然有人敢这样吼皇上!
神宗觉得委屈:“妈咪,老师今天又吼我,一点都不给我面子!”
李太后笑眯眯:“张老师做得好。”
神宗:……这是亲妈吗?
张居正不仅在学习上严格指导,而且在生活上还给予了神宗莫大的关心——拼命灌输勤俭节约的思想。
万历二年闰十二月,还只是个孩子的神宗最期盼的新年到来。心心念念想看烟花的他与张居正商量此事,张居正说:“放烟火多浪费钱啊,以前放是为了事母和奉神。皇上你刚刚登基,应当节省。你不知道现在国家有多穷,要是乱花钱,百姓不高兴了,你皇帝都没得当。”
小皇帝:不让放就不让放,还咒人家亡国,讨厌死了。
张居正:“皇上可是不乐意?”
神宗:“没,没有……”
他日,上日讲毕,问居正:“元夕烟火鳌山,祖制乎?”曰:“非也。成化间,以奉母后,时多谏阻。今新政宜裁。”上曰:“然。”(《明史纪事本末》)
在张居正看来,让神宗严格规范自己,勤俭节约、勤奋好学是为他好,却从未想过被拼命压抑个性的神宗在日后失去约束的时候,会不会反弹上天?他从不这样想,神宗的母亲,也更是不会这样想。
在儿子的教育问题上,她与张居正的态度达到了高度统一。
《明神宗实录》中有记载,在神宗17岁的时候,有一次和太监们一块儿喝酒唱歌(按照古代的要求来说,17岁已经到了可以喝酒的年龄),醉酒之后的他想要当一次歌手导师,就拉着小太监问他会不会freestyle,非要他来唱一段。
小太监:“皇上,奴才……奴才没有freestyle。”
神宗:“朕宣布你——死亡!”
说完,神宗就提起剑准备砍了小太监。
小太监当场蒙掉:皇上,您怎么不按套路出牌啊。
还好有人在旁边帮忙,这才只砍了头发。
冯保一见神宗发起疯来了,立马就将这件事告诉了李太后。太后一听,让人立刻将神宗带过来。
神宗醉醺醺地看着李太后:“欸,我怎么看到了两个母后……”这样一想,他顿时吓清醒了:两个母后太可怕了!
李太后:“喝酒、砍人,你下一步要做什么?放火烧宫吗?”
神宗跪在地上,大气都不敢出一个,听着李太后骂了整整两个时辰。骂完之后,李太后觉得有些累,于是回去休息了一会儿。中场休息完毕,又重新回来骂这个败家玩意儿。
神宗实在是受不了了,哭唧唧地说:“妈咪,我错了,以后我再也不敢了。”
李太后冷冷地看了他一眼,将一本《汉书》丢到他面前:“别哭哭啼啼的,让人心烦,翻到《霍光传》看看。”
神宗抽了抽鼻子,可怜兮兮地翻开书,突然想起了关于霍光(西汉权臣)的这段历史:霍光他废过皇帝!
小皇帝冒起一身冷汗:我身边不是也有一位霍光吗?妈咪这是要废我的意思?
“妈咪,我错了,我真的不会这样做了……”神宗又开始哭起来,而且更加卖力,梨花带雨的好不凄惨。
李太后:“原谅你也可以,不过你得写个检讨,让哀家看到你的诚意。”
纳尼?神宗懵了,他都是十七岁的皇帝了,在这群宫女面前哭哭啼啼丢人也就算了,现在还要丢脸丢到全国去?(当时皇帝写的检讨叫做“罪己诏”,要做成通告,发布在全网各大主流网站,并且置顶一个月。)
不写,打死都不写。
“孩子没有教育好,当老师的我也有责任。”张居正站了出来,“不如由我来写检讨吧。”
最后,这场闹剧还是以张居正代神宗写检讨而收尾。
张居正对神宗的教育可谓尽心尽责,而且对国家也是呕心沥血。当时神宗继位之时,国家已如在风雨中飘零许久的破船,破旧,甚至不堪一击。
之所以会变成这样,原因有三:一是赋税重。一直以来,苛捐杂税五花八门,百姓负担重,为了逃避交税四处逃跑,国家交税的人少了,生产力也下降,国家能够有钱才怪。
据有关资料显示,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全国尚有857万余顷田土,1065余万户人家,6054余万口人记录在案。而从洪熙元年(1425年)起,全国却一直只有400余万顷田土,990余万户人家,5000余万口人记录在案。短短几十年时间,田土减少400余万顷,户减近百万,人口减近千余万。除了记错、豪强隐瞒,农民逃亡应该也是导致这种现象发生的一个重要原因。
这种问题其实很早就有:
民避赋役,多为僧尼,至二百万人,寺有三万余区。(《魏书》)
为了避免交税,当时众多人都直接选择出家。(真是机智的少年们。)
你问为什么不去收有钱人家的税,很好,很聪明。但是根据当时的规矩,只要家里有人考上功名,就可以免除赋税徭役。就算家里没有一个考上功名的,人家也可以通过贿赂来隐瞒真实的土地情况。
有钱人:有钱真的可以为所欲为。
第二呢,是政府开销大。当时的明朝与蒙古族的关系不太友好,时不时就干上一架,而打架是个耗钱的事情。除此之外,还有一件事得朱元璋背锅。当时他担心那些皇亲国戚不安分,所以不给他们权力,白白养着他们。一开始几十人一百多个人,国家还是养得起,但是到了后期,人数暴涨几十倍……数量实在可怕,真的是要将他们明朝吃穷。
第三呢,是当时贪污严重,比如严嵩被抄家时家里有黄金30万,白银200万两。
嘉靖帝:比朕小金库的钱还多!可恶!
当时国库里都只有10万两,由此可见明朝是有银子的,就是银子不在国库。
就在这种国家存亡(要穷死)之际,张居正提出了改革。
他下发的第一份文件为《一条鞭法》,又名《税收制度改革》,内容如下:
一条鞭法者,总括一州县之赋役,量地计丁,丁粮毕输于官。一岁之役,官为佥募。力差,则计其工食之费,量为增减;银差,则计其交纳之费,加以增耗。凡额办、派办、京库岁需与存留供亿诸费,以及土贡方物,悉并为一条,皆计亩征银,折办于官,故谓之一条鞭。(《明史》)
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今年收税不乱收,上交银两就够了。因为在朱元璋时期,经济不是很发达,农民手上有什么,就上交什么。他们交出的东西国家不一定需要,造成了不必要的浪费。等到了明朝后期,经济发达了,农民手上的钱多了,就可以直接用钱来代替物品上交。
以前的税收名目多,现在统一了,农民少花钱,国家多赚钱,省去中间商赚差价。
不得不说,张居正还是很有商业头脑的。
在他的政策推行下,当时空空的国库暴涨,一下子就有了400万两银子,不仅为万历三大征提供了坚实的物质保障,更为这个破旧的王朝续了一口命。
在张居正离世前,北京粮仓的粮食够吃九年,稳定的小金库(不是紧急情况不乱动的仓库)里的存款有600多万两银子。太仆寺保存到400万两,南京库房增加到250万两,广西、浙江、四川省库平均存款在15万至80万两之间。
真的是很厉害了。
在当时,还发生了一件知名度不高,但却让人倍感骄傲的事情。嘉靖年间,倭寇经常来犯,嘉靖帝一声令下,抗倭模式开启。不过这也只是停留在打打小怪的程度上,战争真正进入高潮时期,还是在张居正改革的时代。
早在成化正德时期,造船是不受国家支持的,甚至船造得太大了都是要掉脑袋的。当时倭寇和葡萄牙的战船都是完虐大明水师,明朝战队一直都是完败战绩。
直到张居正改革时期,国家鼓励制造巨型战舰,大明水师满血复活。当时有体型巨大的一号福船和蜈蚣船,名声响彻海外。一号大福上有千斤重型炮,火力升级,敌人看了是要绕道逃走的。当时的大明水师称霸东亚海洋,可以说是无人能敌。
在后来的万历朝鲜战争中,强大的大明水师也是完爆日本队,威风得不得了。
张居正辛勤工作,“以天下为己任,不畏讥弹,敢于担当”,他的改革拯救了当时的明朝,但也是因为改革,他一步步走入黑暗,并在黑暗中沉沦、分裂……
张居正死后,神宗为之辍朝,赠上柱国,谥“文忠”。
谥文忠,赠上柱国衔,荫一子为尚宝司丞,赏丧银500两。是不是觉得很有面子?
但别急着下结论,这里还有一个“但是”——
在张居正死后的第四天,神宗就派人抄了他的家,并夺取生前所赐玺书、四代诰命,以罪状示天下,张居正险遭开棺鞭尸,而他的家属或饿死或流放……
张居正:我的棺材板快压不住了!
确实,要我是张居正,肯定也按捺不住了。想想当他在世的时候,师慈徒恭,两人还一起从诗词歌赋谈到人生理想,一起看星星,一起吃面……
呃,是不是有什么东西乱入了?
不,你没有看错。在万历二年五月,张居正就与神宗一起吃过面,而且还是皇帝亲手煮的面。
辛巳,上御文华殿讲读时,辅臣张居正偶患腹痛,上知之,手调辣面一器以赐,并辅臣吕调阳各赐金镶牙箸一双同食。(《明神宗显皇帝实录》)
张居正:是啊,当年臣腹部疼,皇帝还亲自为我调好佐料,没想到人一死,就不值钱了。难道当年那些回忆都是假的么?我不信不信不信!上次臣生病之后,皇上还让群臣跟着一起祈福,他这么关心臣,肯定是不会做这样的事情的!
张居正一直都记得,有一次他生病了,明神宗知道这件事后专门派人来问他的病情,还送了许多银两给他。明明是那么节俭的孩子,对他却异常大方,还让群臣一起为他祈福。这样的殊荣,说起来都像编造,但这都是真的!
是的,都是真的,神宗尊敬张居正的时候是真的尊敬他,而恨他的时候,也是真的恨他。归根结底,还是要从“夺情”事件开始说起。
万历五年(1577年),张居正的父亲去世。明朝是一个非常注重孝道的朝代,认为不能尽孝何来忠君。所以按照当时的规定,张居正要回老家守制27个月,期满之后才能重回朝堂。
张居正本该回家的,但是问题来了:当时的神宗才十五岁,哭唧唧地拉着他的衣袖不让走。内阁之中也没有合适的人来代他执掌政务,而且如果他真的走了,等两年之后再回来,五年的辛苦运作岂不是全都付诸东流?
不能走啊,不能走。
但是不走的话,就会落人口实,当初他的新政动摇了一些人的利益,这些人抓住机会肯定会疯狂踩他。虽然皇上不会听信他们的话,但是留给后世的名声不好啊。
身居高位,用千万人阻挡俱往矣的气势来改革,为的是什么?不就是留个好名声么。不对,是为国效力。
如果,现在自己一走,那些反对的人肯定会尽情造作,恢复旧制。
不可,不可。
张居正也很苦恼啊。
不过这事情也不是没办法解决,唯一的办法就只有“夺情”。夺情的意思是皇帝站出来阻止大臣回家丁忧。丁忧只是家事,在国事面前理应让步。这种事情在历史上也曾有过:成化二年,朱见深二十一岁,国家也没发生什么大事,但是人家喜欢首辅李贤,硬是不让李贤回家,当时也没人敢瞎说什么。
于是,当张居正交出想要回家的申请时,神宗拒绝了:师父不能走。
只是这样肯定不能堵住众人之口,于是张居正再次情深意切地表达了自己想要回家的心情。
神宗自然是拒绝。
等到张居正第三次提交申请时,小皇帝差点在朝堂上哭出来说不能让他走了,也是给足了张居正面子。
但是有人就是不给皇上面子,还是疯狂上疏:皇上啊,礼法不能丢啊,怎么能让张居正留下来呢?若是您执意如此,老臣就不干了!
神宗:好的,朕恩准了。
大臣们:???
这样闹下去也不是办法,为了堵众人之口,张居正决定无薪加班,而且还不参加任何喜庆的活动,等到第二年一切走上正轨,他就回去葬父。
神宗:好的,好的,只要先生不走,说什么朕都答应。
张居正以为这件事到这里也算了结了,但没想到那群人根本不放过他。更过分的是,站出来diss他的居然是他的学生,这在尊师重道的明朝历史上可算是头一回。
他的学生为什么反对他呢?当时反对张居正的人可是没有好下场的。难道他们有受虐倾向?
不不不,其实反对张居正的人虽然没什么好下场,但是人家可以蹭热度啊。
当时张居正夺情之事红遍整个网络,但凡与这件事有一点关系的,全都上了热搜前十。只要他们站出来反对张居正,“公正学生上疏痛诉,只为让师父回心转意”这种话题就会噌噌地成为人们讨论的热点了。
张居正:这些心机学生!老夫的这一口血……
当时学生的反水确实给张居正造成了致命的打击。原本他的改革就不被世人看好,在反对和指责声中踽踽前行的他本以为至少还有那群学生是他坚实的后盾。他们会将他的思想传递下去,明朝还有救。但没想到,在背后给他N箭的竟然是这群白眼狼。
而且,那些大臣们,竟然逼到了他家!这是要他死啊,他们就这么容不下他?
跪在地上四处寻找刀的张居正痛哭流涕:“你们杀了我吧!杀了我吧!”
张居正一直都是一个克制、理性的人,他讲究自己的穿着,在意自己的形象,而在最后一刻,他彻底崩溃了,没有了形象,也没有了尊严。
他欲真心待众人,没想到众人只想让他死。
从那一刻起,张居正心如死水。
来吧,尽情地浪吧。
夺情事件之后,秉着破罐子破摔的原则,张居正开始了放荡的生活。在江陵,他花费二十万两白银建造太师府,神宗为了表示支持,还亲自为他写了堂匾、楼匾、对联,而且还拿出一笔内帑,作为建造资金。
众臣们:看来他这是倒不了啊。
有“眼色”的一群人纷纷学着皇帝的样子,带着礼物前往张府。
张府仆人:不收不收,我们家老爷最讨厌受贿了,他清正廉洁,银子礼物什么的都拿走。
张居正:不收如何安他们的心?收着!
张府仆人:这……这不是我们家老爷……
做官前,张居正家中只有田地数十亩。他死后被抄家时,抄出黄金2400两、白银17700两、金器3710两、金首饰900两、银器5200两、银首饰10000两,另有玉带16条,良田800万亩。而他身为一品大员,月俸不过87石米,即使他不吃不喝,一生薪俸加起来,也只有两万两白银。
显而易见,张居正贪污了。但是,这数量与神宗想得相差甚远。张居正就算再疯狂和精分,他也不会像严嵩一样毫无顾忌地贪污,毕竟他的心中还有一杆秤,他的心是偏向百姓的。
到了回家葬父的时候,真定知府钱普派人给张居正送上了一顶三十二人抬的大轿。
这顶轿子够张居正吹一辈子了。在当时对轿子的大小是有规定的:
弘治七年令,文武官例应乘轿者,以四人舁之。违例乘轿及擅用八人者,奏闻。(《明史·舆服志一》)
超过八个人抬的轿子是违反规定的,而张居正的这顶轿子,更是前所未见,称得上是全球首发豪华版第一大轿:前面是起居室,后面是寝室,两边还有走廊,专门有童子在一旁伺候。
又造步辇如斋阁,可以童奴,设屏榻者。(《万历野获编》)
张居正:真是有前途的小伙子。
在这之后,张居正经常坐着这顶全球首发豪华版第一大轿四处秀,美名曰“下乡考察”。
当时在回乡途中,张居正可长了不少面子。只要是他所到之处,都安安静静,井然有序。百姓们出来跪拜,就连藩王都打破传统出来迎接。
而他的运气也非常好,一路畅通无阻,连红灯都没遇到一个。
据说当时的官员们知道他来了,都出来相迎,湖广巡按赵应元因为生病没来迎接,张居正直接找了个由头将他贬官。
赵应元:谁知道当官连生病都不行?太艰辛了。
在夺情事件之前,张居正为了避嫌,是不允许家人出去跟官场中人厮混的。夺情事件之后,张居正的两个儿子去参加会试,直接包揽了第一名和第二名。当时人们议论纷纷,都觉得其中有猫腻。
今上庚辰科状元张懋修,为首揆江陵公子。人谓乃父手撰策问,因以进呈。(《万历野获编》)
也有人说是老子出题,儿子去考,所以考得状元很正常。
张居正(拼命摇头):才不是,我儿子那是有才。
神宗:老师对朕有恩,朕无以为报,照顾一下他的儿子还是可以的。(光速打脸。)
张居正的儿子(脸红):凭自己本事作弊的那叫作弊吗?凭什么说人家作弊了?
明朝的科举,考八股文的时候非议比较多,不过出来的89个状元,很少跟作弊丑闻牵涉在一起。但是因为皇帝的权力大,点状元都是随心所欲,所以也会出现像张居正儿子的这种情况。
也有皇帝因为自己的荒唐想法,放弃真正有才的人,比如说嘉庆帝点状元时,发现第一名叫吴情,当时就把这个人无情地划掉了。
嘉庆帝:状元怎么能够无情?不行不行。
还有永乐帝,直接将孙曰恭的名字弄掉了,因为他把名字看成了“孙暴”。
拱手抱拳:一个比一个荒唐,在下真是佩服佩服。
再说张居正安葬完父亲,让人将母亲接到京城。沿途有人送来绿豆汤和各种精美食物,太夫人吃得那叫一个开心。见到张居正之后还拼命夸奖这人会做事,张居正立马将此人升迁。
江陵归葬公还朝,即奉上命,遣使迎其母入京。比至潞河,舁至通州,距京已近,时日午,秋暑尚炽,州守名张纶具绿豆粥以进,但设瓜蔬笋蕨,而不列他味,其臧获辈(家奴厮役之类)则饫以牲牢,盖张逆知太夫人途中日享甘肥,必已属厌,反以凉糜为供,且解暑渴。太夫人果大喜,至邸中谓相公曰:“路烦热,至通州一憩,始游清凉国。”次日,纶即拜户部员外郎,管仓、管粮储诸美差。(《万历野获编》)
只要老太太一开心,一个普通的官员就可以升迁,张居正也是很任性了。
当时他的学生见此情景(还有一群喜欢拍马屁的留在他身边),也是蠢蠢欲动。好不容易等到张居正生病,大家争前恐后写歌颂的文章,并四处为张居正祈福。
当时京城里帮忙代笔的书生、道士、和尚由此窥得商机,只盼张居正多生病几次,他们发家致富就不是梦了。
1582年7月,张居正去世。
神宗从上疏的奏章中知道了自己老师的真实面目,觉得一直被教导勤俭节约、严以律己的自己就像是一个大大的笑话。他愤怒气恼,感觉自己被背叛,他冲动鲁莽,想要证明自己掌握了大权。所以,他第一个下手的,就是曾经最信任的老师……
纵观张居正的一生,他鞠躬尽瘁,为国家劳心劳力,但是在夺情事件之后,他滥用私臣、任人唯亲、收取贿赂……他集多种性格于一身,是分裂的、矛盾的。
而将他逼至于此的,是一心想要改革的自己?是被触动利益的大臣们?是无法做主的神宗帝?还是本就奄奄一息的大明王朝?
那个因夺情而徘徊的张居正,那个因文官指责而羞愤痛苦的张居正,那个被人逼得无路可走的张居正……在众多宰相中,他的经历不是最特殊的,有许许多多与他一样,因改革背负骂名的,因改革而抑郁人格分裂的,因改革而下场悲惨的……不过,这些人创造了历史,并将永远被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