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唐宋时期的社会流动与社会秩序
——《唐研究》研究专号序

这里呈献给大家的,是题为“唐宋时期的社会流动与社会秩序研究”的专题论集。

作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唐宋时期的社会流动与社会秩序研究”的成果之一,本论集汇聚了24篇学术论文和7篇相关书评。论文围绕中心议题分为四组,分别讨论秩序理念与社会变迁、国家礼仪与民间信仰、社会组织与秩序、地域社会与变迁等问题。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唐宋时期经历着重要的社会变迁过程,其平民化、世俗化、人文化的趋势,历来受到学界关注。对于这一进程的认识,既关系到唐代历史与宋代历史的基本定位,也关系到对于整个中国历史走势的把握。

自20世纪初期日本学者内藤湖南提出“唐宋变革说”以来,在这一认识框架之下,各国学者展开了众多的学术研究,对于这一历史过程倾注了极大的心力;同时,随着社会史、思想史、政治史等诸多领域研究的深入,学界也自不同角度对于“唐宋变革说”提出了修正乃至质疑。我们特约张广达先生撰写的专稿——《内藤湖南的唐宋变革说及其影响》,对于“唐宋变革说”的来龙去脉,从学理上做了深入的梳理和细致的分析,并且站在很高的学术立场,对内藤假说(Naitō Hypothesis)在中国历史研究各个方面的影响,予以中肯的评价。此文可以视为我们这本研究专辑的学术史引论,它和我们的一些个案研究正好相互呼应。

可以说,“唐宋变革说”以往曾经是研究的框架,如今已经转而成为学界对话的平台。补充、质疑与辩驳的过程,使研究者对于唐宋时代历史的认识逐渐丰富深化。

“唐宋”并称,对于研究者而言,是一个具有特殊意味、特殊魅力的时间概念。这既是因为两个时代在政治、制度、思想以及文化成就上的连续性,牵动着我们对于“文明巅峰”的自豪记忆,当然也是因为两段历史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反差甚至“断裂”。本课题所讨论的,实际上是自公元7世纪初期至13世纪后期“延续”与“更革”交互的唐宋时代史,而非李唐、赵宋两个王朝史。

对于唐宋时期的研究,近年来面临着进一步开拓创新的突出压力。就目前的研究状况而言,不容忽视的问题在于:首先,对于前后历史时期通贯的整体把握能力不足,唐史学者与宋史学者各自为战,欠缺沟通;其次,缺乏针对性明确的“问题意识”,微观研究与宏观研究的结合部往往失于浮泛模糊,缺少深切逼近的讨论。鉴于这种情形,有必要使唐宋史学工作者携手,选择牵动力较强的中等层次问题,进行聚焦点相对集中的综合性研究。

就唐宋时期长达六七个世纪的历史进程而言,“唐宋变革”显然不是唯一的认识角度。本课题希望从学界已有的学术积累出发,以共同思考的学术话题作为导向,以社会流动、社会秩序为中心范畴,探索不同层面的社会人群、社会组织、社会关系交错变化的历史轨迹;从而整合、推动现有的研究,形成整体上的相互呼应。

项目的参加者并未纠缠于相关的概念定义,但我们对中心议题有一些基本的共识。我们理解的“社会流动”,主要关注点在于个人、家族或特定群体在社会等级、社会分层体系中的流动,特别是导致他们所隶属的社会阶层发生变化的运动。所谓“社会秩序”,则是指以相对稳定为目标、依特定内外差序展开的社会结构方式。“流动”中有“秩序”,“秩序”中亦有“流动”。正是二者的矛盾与互动,不断的冲突、整合与更新,构成了中华民族历史上生生不息的分合演化过程。

历史上不同性质的发展变化,节奏缓速各异,研究者所选择的研究单元、时间尺度自然有所区别。与帝制王朝的更替不同,社会流动与社会秩序涉及的因素更多,在更为广阔久远的背景下展开;这无疑给研究者提供了更加灵活的回旋余地,也提出了更加鲜明的挑战。本项目参加者在各自研究的基础上,在将近三年的课题进行当中,经历着唐宋史学工作者、海内外史学工作者、具备不同学科背景(例如考古学、文学史、民族史、历史地理学)的史学工作者之间相互讨论、共同探究的过程。大家致力于从历史学的视域中,观察社会的变迁,观察文化发展中的阶段性特征。观察比较的对象,不限于“唐”“宋”隔离的静止切断面;观察比较的方式,则注重环节,注重过渡,注重转折与衔接的现实过程。

在本书所收的论文中,不少篇是唐宋并举的通贯性研究。吴丽娱讨论了中古国家礼仪新秩序的构建;雷闻讨论了从唐到宋“祀典”与“淫祠”概念的落实,以及新神明体系的逐步形成;朱玉麒自唐宋传奇与话本所反映的地理空间变迁入手,讨论了中国古代城市模式的关键性变革;孟宪实则通过敦煌资料,讨论了对于地方社会秩序具有重要意义的民间结社。黄正建根据唐宋文献,探寻了民间信仰发展过程中的不同线索,讨论了混合有地方神和地府神双重因素的崔府君,其地位抬升与下降的演变轨迹。秦大树根据考古材料,比较了唐宋时期的丧葬制度与习俗,指出了诸多变化与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变革的密切关联。

论集中有些文章侧重于讨论某一特定时期、特定问题在唐宋历史中的位置。妹尾达彦以白居易的诗歌为依据,探讨了中唐长安、洛阳两京城市社会的变化,藉以观察9世纪的转型;鲁西奇则根据出土资料中的宋元地券文,探求当时的地方乡里区划与组织。黄宽重以宋代为中心,观察科举社会新竞争环境下家族发展的途径及其转变,讨论家族兴衰与社会流动的关系;李华瑞则勾勒了从五代至南宋乡村客户社会地位的变动曲线,分析了其群体结构性流动的规模和程度。柳立言概括了宋代社会流动与法律文化的关系,追踪了在南方与北方、精英与平民之间的差异与互动中,回应中产之家利益的法律文化逐渐形成的过程。刘浦江着眼于宋代的政治秩序理念,通过五代史观的流变,观察史学观念、正统观念和华夷观念的动态衍化;刘静贞利用后人撰述的历史著作、当代人书写的墓志铭文这两类不同性质的资料,追究及厘清五代女性在这两类文本的作者笔下曾被赋予的意象;邓小南则以《政要》《宝训》类著述为切入口,比较了唐宋时期阐发“祖宗故事”的方式,讨论了唐宋君臣逐渐将保守“祖宗基业”推向自觉的过程。

本卷发表了有关唐宋时代社会史的一组研究成果,但还有许多相关的问题不可能涉及。我们希望利用相对集中的讨论,推动从整体上观察唐宋的历史学研究。本卷的出版并不是给这个研究课题画上一个句号,而是预示着更进一步研究的开始。

(本序言与荣新江教授共同撰写。原载邓小南、荣新江主编:《唐研究》第11卷《“唐宋时期的社会流动与社会秩序”研究专号》,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 681y1AbTQYVAOR+sZmjRCwBjHCWL17twsuVLRQ2h3yMnoc2pTF0zF20cW39gQHb3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